木香1

木香
(《本经》)

【异名】蜜香(《别录》),青木香(《本草经集注》),五香(《三洞珠囊》),五木香(《乐府诗集》),南木香(《世医得效方》),广木香(《昔济方》)。

【来源】为菊种植物云木香、越西木香、川木香等的根。

【植物形态】①云木香
多年生高大草本。主根粗壮,圆柱形,外表褐色;支根稀疏。根生叶三角状卵形或长三角形,长30~100厘米,宽15~30厘米,基部下延成不规则分裂的翅状,叶缘呈不规则浅裂或波状,疏生短刺,上面深绿色,被短毛,下面淡绿带褐色,被短毛,脉上尤著;叶柄长为叶片的1.5~2倍。花茎高30~200厘米,有细棱,被短柔毛;花茎上的叶长10~30厘米,有短柄或无柄抱茎;头状花序,单一,顶生及腋生,或数个丛生于顶端;总花梗短或无;总苞片约10层,三角披针形,长9~25毫米,外层最短,先端长锐尖,疏被柔毛;花全为管状花,暗紫色,管长1.5厘米,先端5裂,裂片长6毫米,雄蕊5;着生于裂片下方的喉部,花药联合,上端稍分离,有5尖齿;子房下位,花柱外露,柱头2裂;花托有长硬毛。瘦果线形,先端平截,长6毫米,有枝,上端着生一轮黄色直立的羽状冠毛,长约1.5厘米,果热时多脱落,果顶有时有花柱基部残留。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长于较高的山地。原产印度。我国云南、广西、四川均有栽培。

②越西木香
多年生草本。根粗壮。茎高约7厘米。茎生叶倒卵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13~30厘米,宽5~12厘米,不分裂或少有不规则的分裂,先端钝,基部逐渐变狭成为长4~10厘米,宽1厘米的叶柄,边缘有波状细齿,膜质,上面有糙伏毛,下面有稀疏的腺状斑点,近于无毛,沿叶脉及叶缘有糙伏毛,上部叶苞片状而小。头状花序多数,约8个,集生。总苞倒卵形,长25~30毫米,5~6层,外层者卵形,中间者倒卵状披针形,近革质,边缘近膜质,先端尖,有骨质细尖头;花多数,较总苞略长,花冠约长26毫米,管部极狭,裂片较冠简短2倍,外面具腺体;花药天蓝色,约长8毫米;柱头先端具小疣,分枝线形,长3~4毫米。冠毛近3层,全部直立,污黄色。未熟的瘦果光滑,有棱。
生于山坡林缘草地。分布四川西南部。

③川木香
多年生草本,根粗壮而直。茎极短。叶根生,卵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具长叶柄,5~7对羽状分裂,裂片常为卵状披针形,具细齿,或基部具小裂片,稀见不明显的齿状浅裂,两面均被小粗伏毛,下面具蛛丝状毛和稀疏的腺毛;内层的叶苞片状,具缺刻状或齿状裂,叶柄部分地与花序梗粘合。头状花序6~8个,集生于枝顶;总苞钟状,苞片4层,披针形,绿色带紫;花全部管状。紫色,花冠约长30毫米,管部长约20毫米。冠毛棕黄色,外层冠毛皱曲,向下笼罩瘦果后又向上反折。瘦果四棱形,疏被长柔毛。花期夏、秋。
生山坡草地。分布四川西部及西藏等地。

【采集】10月至次年1月间采挖,除去残茎,洗净,晒干(不宜久烘),密封放置阴凉干燥处保存。

【药材】①云木香
干燥的根呈圆柱形或枯骨形.长5~15厘米,直径约0.5~6厘米。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大部分栓皮已除去,有显著纵沟及侧根痕,有时可见网状皱纹。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略平坦,黄棕色、暗棕色或黄白色,可见散在的棕色、光亮、大形的油室:形成层环状,棕色,有放射状纹理;皮部约占半径的1/3:老根有髓,幼根无髓;气芳香浓烈而特异,味苦。以色黄白、质坚实、香浓者为佳。
主产云南。

②越西木香
根呈类圆柱形,略如鸡骨,或已纵切成两半,长约5~25厘米,直径0.7~1.5厘米。表面黄棕色、暗棕色或灰棕色。栓皮多不存在,有纵皱及纵裂沟,并有突起的细根痕。质坚硬,较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棕色或棕黄色,可见棕色油室散在,但较云木香小而少;皮部与木部所占半径略相等;形成层环状,棕色。气芳香特异,较云木香弱,味微苦而辛,嚼之粘牙。以根匀大、色褐黄、质坚实、体嫩、香味浓厚者为佳。
主产于四川昌都及凉山彝族自治州等地。

③川木香
根呈圆柱形或已纵切成两半,略弯曲,长10~30厘米,直径约1.5~3厘米。表面黄棕色至暗棕色。根头部多已烧黑并发粘(俗称糊头)。根部粗糙,栓皮多已除去,露出纤维网。体轻,质硬,难折断。断而不平坦,皮部黄棕色,约占半径的1/3:木部黄白色;中心髓部类白色疏松,老者成空洞,油室较以上2种均少。气芳香而特异,但较以上2种微弱,味苦,嚼之粘牙。以枝条粗大、坚实、香味浓者为佳。
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放自治州及雅安等地。

此外,尚有同属植物木里木香(四川)、大理木香(云南)等的根亦同供药用。

【炮制】木香片:将原生药放清水内洗净,捞出,闷润12~24小时使软,切片,晒干。煨木香:将木香片放在铁丝匾中,用一层草纸,一层木香间隔,平铺数层,置炉火旁或烘干室内,烘至木香中所含的挥发油渗透至纸上,取出放凉。有些地区将木香片1斤,麸皮4两,放锅内拌炒至黄色不焦为度,筛去麸皮,放凉。

【性味】辛苦,温。

①《本经》:"味辛,温。"

②《汤液本草》:"气热,味辛苦,无毒。"

【归经】入肺、肝、脾经。

①《本草衍义补遗》:"行肝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人心、肺、肝、脾、胃、膀胱六经。"

【功用主治】行气止痛,温中和胃。治中寒气滞,胸腹胀痛,呕吐,泄泻,下痢里急后重,寒疝。

①《本经》:"主邪气,辟毒疫,强志,主淋露。"

②《别录》:"疗气劣、肌中偏寒;主气不足,消毒,(治)温疟,行药之精。"

③《本草经集注》:"疗毒肿,消恶气。"

④《药性论》:"治女人血气刺心心痛不可忍,末,酒服之。治几种心痛,积年冷气,痃癣癥块,胀痛,逐诸壅气上冲烦闷。治霍乱吐泻,心腹疠刺。"

⑤《日华子本草》:"治心腹一切气,止泻,霍乱,痢疾,安胎,健脾消食。疗羸劣,膀胱冷痛,呕逆反胃。"

⑥王好古:"治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主脬渗小便秘。"

⑦《本草通玄》:"理疝气。"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5钱:磨汁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密汁涂。

【宜忌】阴虚津液不足者慎服。

①《本草经疏》:"肺虚有热者,慎毋犯之。元气虚脱及阴虚内热,诸病有热,心痛属火者禁用。"

②《得配本草》:"脏腑燥热,胃气虚弱者禁用。"

【选方】①治一切走注,气痛不和:广木香,温水磨浓汁,入热酒调服。(《简便单方》)

②治内钓腹痛:木香、乳香、没药各五分。水煎服之。(《阮氏小儿方》)

③治一切气,攻刺腹胁胀满,大便不利:木香三(二)两,枳壳二两(麸炒微黄,去瓤),川大黄四两(锉碎,微炒),牵牛子四两(微炒),诃黎勒皮三两。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生姜汤下三十丸。(《圣惠方》木香丸)

④治一切沉积水气,两胁刺痛,中满不能食,头目眩者,可用茶调散,次服本方:木香、槟榔、青皮、陈皮、广茂(烧)、黄连(麸炒)各一两,黄柏、大黄各三两,香附子(炒)、牵牛各四两。上为细末,水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生姜汤送下。(《儒门事亲》木香槟榔丸)

⑤治肠胃虚弱,冷热不调,泄泻烦渴,米谷不化,腹胀肠鸣,胸膈痞闷,胁肋胀满;或下痢脓血,里急后重,夜起频并,不思饮食;或小便不利,肢体怠惰,渐即瘦弱:黄连(去芦、须)二十两(用茱萸十两同炒令赤,去茱萸不用),木香(不见火)四两八钱八分。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浓煎米饮下,空心日三服。(《局方》大香连丸)

⑥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日夜无度:芍药一两,当归五钱,大黄、黄芩、黄连、木香各一钱半,槟榔一钱。为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如未止,再服,不后重则止。(《紊问病机保命集》导气汤)

⑦治寒疝,以及偏坠小肠疝痛:川楝子三钱,小茴香五分,木香一钱,淡吴茱萸一钱。长流水煎服。(《医方简义》导气汤)

⑧治霍乱转筋:木瓜汁一盏,木香一钱匕。上二味,以热酒调下,不拘时。(《圣济总录》)

⑨治小儿阳明经风热湿气相搏,阴茎无故肿或痛缩:广木香、枳壳(麸炒)二钱半,实甘草二钱。水煎服。(《曾氏小儿方》)

⑩治腋臭:好醋浸青木香,置腋下夹之。(《必效方》)

⑾治恶蛇虺伤:青木香不拘多少,煎水服。(《袖珍方》)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3997.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6/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叶上果根

    叶上果根(《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为椴树科植物椴树的根。 【植物形态】椴树,又名:青科榔、家鹤儿。落叶乔木,高约15米。树皮灰色,粗糙,有裂纹。叶互生,膜质,斜卵形,长7~10…

  • 黑升麻

    黑升麻(《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为菊科植物糙叶斑鸠菊的根。 【植物形态】糙叶斑鸠菊一年生直立草本,高60~100厘米,密被柔毛,少分枝,叶互生,有短柄;椭圆状披针形,长3.5~…

  • 狗脊贯众

    狗脊贯众 RhizomaWoodwardiaeJapon1cae  (英) JapaneseChinaFernRhizome  【别名】 贯众、虾公草、细叶虎耳风。   【来源】 …

  • 高良姜_高良姜可以长期泡水喝吗_高良姜和生姜的区别

    基础信息 别名:高凉姜、良姜、蛮姜、小良姜、海良姜 性味:味辛;性热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主脘腹冷痛;呕吐;噫气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盖子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茎。 原…

  • 土阿魏

    土阿魏(汪连仕《采药书》)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根皮捣取的液汁凝结而成。植物形态详"臭梧桐"条。 【功用主治】宽筋活血,化痞消癥。

  • 羊骨_羊骨的副作用_羊骨治什么病

    基础信息 性味:味甘;性温 功能主治:补肾;强筋骨;止血。主虚劳赢瘦;3腰膝无力;筋骨挛痛;耳聋;齿摇;膏淋;白浊;久泻久痢;月经过多;鼻衄;便血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牛科…

  • 白花菜根

    白花菜根(《中国药植图鉴》) 【来源】为白花莱科植物白花菜的根,植物形态详"白花菜"条。 【功用主治】《中国药植图鉴》:"水酒等量煎服,治淋病。"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

  • 韭叶芸香草

    韭叶芸香草(《滇南本草》) 【异名】野香茅(《广州植物志》),括花草(《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芸香草(《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臭草(《中国经济植物志》)。 【来源】为禾本…

  • 绿绒蒿

    绿绒蒿(《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异名】阿拍色鲁(藏名)。 【来源】为罂粟科植物全缘绿绒蒿的花、果实或全草。 【植物形态】全缘绿绒蒿,又名:毛瓣绿绒蒿。一年生草本,高25~90厘…

  • 石寄生

    石寄生(《陕西中草药》) 【来源】为石蕊科植物东方衣的地衣体。 【植物形态】东方衣,又名:指状珊瑚枝。地衣体灌木状,强硬,灰绿色,高2~6厘米,直立,丛生,主枝粗,分枝细。子器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