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

神曲
(《药性论》)

【异名】六神曲(《本草便读》)。

【来源】为辣蓼、青蒿、杏仁等药加入面粉或麸皮混和后,经发酵而成的曲剂。

【制法】用鲜青蒿、鲜苍耳、鲜辣蓼各12斤,切碎;赤小豆碾末、杏仁去皮研各6斤,混合拌匀,入麦麸100斤,白面60斤,加水适量,揉成团块,压平后用稻草或麻袋覆盖,使之发酵,至外表长出黄色菌丝时取出,切成约3厘米见方的小块,晒干即成。

另法:用鲜蓼子4.5斤,鲜青蒿、鲜苍耳各1.5斤,洗净切碎,加水浸泡;杏仁去皮研碎,6斤;赤小豆研碎,6斤,加水煮成粥状,混合拌和,入白面150斤,略加清水,反复揉匀,然后压成方块,用麻叶包裹,置温室中经发酵后,切成小块,晒干即成。

【药材】呈方形或长方形的块状,宽约3厘米,厚约1厘米,外表土黄色,粗糙;质硬脆易断,断面不平,类白色,可见未被粉碎的褐色残渣及发酵后的空洞。有陈腐气,味苦。以陈久、无虫蛀者佳。

【化学成分】神曲中有酵母菌。其成分有挥发油,甙类、脂肪油及维生素B等。

【炮制】炒神曲:取麸皮撒匀于热锅内,俟起烟,将神曲倒入,炒至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或不加麸皮,炒至黄色亦可。焦神曲:取神曲置锅内炒至外表呈焦黑色,内部焦黄色,取出,略喷些清水,放凉。

【性味】甘辛,温。

①《珍珠囊》:"辛。"

②《汤液本草》:"气暖,味甘。"

③《滇南本草》:"性平,味甘。"

④《纲目》:"甘辛,温,无毒。"

【归经】入脾、胃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阳明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二经。"

③《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

【功用主治】健脾和胃,消食调中。治饮食停滞,胸痞腹胀,呕吐泻痢,产后瘀血腹痛,小儿腹大坚积。

①《药性论》:"化水谷宿食,癥结积滞,健脾暖胃。"

②张元素:"养胃气。治亦白荆。"

③《汤液本草》:"疗脏腑中风气,调中下气,开胃消宿食。主霍乱心膈气,痰逆,除烦,破癥结及补虚,去冷气,除肠胃中塞,不下食。能治小儿腹坚大如盘,胸中满,胎动不安,或腰痛抢心,下血不止。"

④《纲目》:"消食下气,除痰逆霍乱泄痢胀满。闪挫腰痛者,煅过淬酒温服有效,妇人产后欲回乳者,炒研酒服二钱,日二。"

⑤《本草述》:"治伤暑,伤饮食,伤劳倦,疟气痞证,水肿胀满积聚,痰饮咳嗽,呕吐反胃,霍乱,蓄血,心痛,胃脘痛,胁痛,痹痿眩晕,身重,不能食,黄疸。"

⑥《本草再新》:"消瘰疬疽瘤。"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研末入丸、散。

【宜忌】《本草经疏》:"脾阴虚,胃火盛者不宜用;能落胎,孕妇宜少食。"

【选方】①治脾胃俱虚,不能消化水谷,胸膈痞闷,腹胁时胀,连年累月,食减嗜卧,口苦无味,虚羸少气:乌梅(去核焙干)、干姜(炮)各四两,小麦蘖(炒黄)三两,神曲(捣末炒)六两二钱。上件为末,炼蜜和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米饮下,日二服,不计时候。(《局方》消食丸)

②治脾虚不能磨食:神曲四两,白爪三两,人参一两(俱炒),枳实(麸拌炒)五钱,砂仁(炒)四钱。共为末。饴糖为丸,梧子大。每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方脉正宗》)

③治时暑暴泻及饮食所伤,胸膈痞闷:神曲(炒)、苍术(米泔浸一宿焙干)各等分。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时,米饮吞下。(《局方》曲术丸)

④治暴泻:神曲(微炒),吴茱萸(绿色者拣净,泡洗七遍)各一两。上二味为细末,以酸米醋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一百丸,空心食前米饮汤下。(《百一选方》孙盈仲·断下丸)

⑤治休息痢,日夜不止,腹内冷痛:神曲、芜荑、吴茱萸各等分。熬,生姜自然汁和丸,如梧桐子大。食前粥饮下三十丸,(《普济方》神曲丸)

⑥治产后冷痢,脐下疞痛:神曲三两(微妙令黄),熟干地黄二两,白术一两半。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粥饮调下二钱,日三、四服。(《圣惠方》神曲散)

⑦治食积心痛:陈神曲一块。烧红,淬酒二大碗服之。(《摘元方》)

⑧治产乳运绝,亦治产难:神曲末,水服方寸匕。(《千金方》)

⑨治产后瘀血不运,肚腹胀闷,渐成臌胀:陈久神曲一斤。捣碎,微炒磨为末。每早晚各服三钱,食前砂仁汤调服。亦可治小儿食臌胀。(《本草汇言》)

【名家论述】①《纲目》:"按倪维德(启微集》云:神曲治目病,生用能发其生气,热用能敛其暴气也。"

②《本草经疏》:"古人用曲,即造酒之曲,其气味甘温,性专消导,行脾胃滞气,散脏腑风冷。神曲乃后人专造,以供药用,力倍于酒曲。"

③《本草正》:"神曲,味甘气平,炒黄入药,善助中焦土脏,健脾暖胃,消食下气,化滞调中,逐痰积,破癥瘕,运化水谷,除霍乱胀满呕吐。其气腐,故能除湿热,其性涩,故又止泻痢。疗女人胎动因滞,治小儿腹坚因积。"

④《药品化义》:"神曲,味甘,炒香,香能醒脾,甘能洽胃,以此平胃气,理中焦,用治脾虚难运,霍乱吐逆,寒湿泄泻,妇人胎动抢心,下血不止。若生用力胜,主消米谷食积,痰滞癥结,胸满疟痞,小儿腹坚,皆能奏绩。"

⑤《本经逢原》:"神曲,其功专于消化谷麦酒积,陈久者良。但有积者能消化,无积而久服,则消人元气。"

⑥《本草求真》:"神曲,辛甘气温,其物本于白面、杏仁、赤小豆、青蒿、苍耳、红蓼六味,作饼蒸郁而成,其性六味为一,故能散气调中,温胃化痰,逐水消滞,小儿补脾,医多用此以为调治,盖取辛不甚散,甘不甚壅,温不见燥也。然必合以补脾等药,并施则佳。"

⑦《国药的药理学》:"神曲,是借其发酵作用以促进消化机能,但是在胃酸过多、发酵异常的患者,当绝对避免使用。"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4706.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6/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四楞通_四楞通四楞通有哪些作用_四楞通有毒吗

    基础信息 别名:钩藤、双钧藤、大通气、倒挂金钩、越南钩藤、四棱通 性味:涩;甘;微寒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平肝息凤。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跌打损伤;骨折;外伤出血;高血压;偏…

  • 红根_红根的功用_红根的禁忌

    基础信息 别名:山半夏、小独脚莲、见血飞、山磨芋、野磨芋 性味:味辛;性寒;大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主痈疽;疔疮;无名肿毒;痄腮;乳痈;毒7蛇咬伤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

  • 黄鹌菜_黄鹌菜怎么食用_黄鹌菜的药用价值

    基础信息 别名:苦菜药、黄花菜、山芥菜、土芥菜、野芥菜、野芥兰、芥菜仔、臭头苦苴、野青菜、黄花枝香草、苦菜药 性味:味甘;微苦;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消肿。主感冒;咽痛;眼…

  • 牛胞衣

    牛胞衣(《纲目》) 【来源】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胎盘。动物形态详"牛肉"条。 【功用主治】《海上方》:"治臁疮不敛,牛胞衣一只,烧存性,研搽。"

  • 鹳骨_鹳骨的功效与作用_鹳骨和什么不能一起服用

    基础信息 别名:原动物白鹳、冠雀、鹳雀、负釜、黑尻、背灶、皂裙、鹤、老鹳、捞鱼鹳 性味:味甘;性寒 功能主治:解毒;止痛。主痨瘵;腹痛;喉痹;蛇咬伤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鹳…

  • 鱼脑石

    鱼脑石(《药材资料汇编》) 【异名】石首鱼头石(《千金方》),石首鱼脑中枕(《日华子本草》),石首鱼魫(《濒湖集简方》),石首骨(《本草汇言》),黄鱼脑石、鱼首石(《浙江中药手册》…

  • 谷芽_谷芽有什么作用_谷芽麦芽禁忌

    基础信息 别名:蘖米、谷蘖、稻蘖、稻芽 性味:甘,温。 功能主治:消食和中,健脾开胃。用于食积不消,腹胀口臭,脾胃虚弱,不饥食少。炒稻芽偏于消食。用于不饥食少。焦稻芽善化积滞。用于…

  • 小过路黄

    小过路黄(《四川中药志》) 【异名】过路黄(《草木便方》),风寒草、小风寒、红头绳(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 【来源】为报春花科植物聚花过路黄的全草。 【植物形态】聚花过路黄多…

  • 松蒿

    松蒿(《贵州草药》) 【异名】糯蒿、土茵陈。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松蒿的全草。 【植物形态】松蒿一年生草本,高25~60厘米。全体具腺毛,有粘性。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叶对生,长1.…

  • 橄榄露

    橄榄露(《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橄榄科植物橄榄的果实的蒸馏液。植物形态详"橄榄"条。 【功用主治】清肺,利咽喉,生津止渴。治咽喉肿痛,咳嗽痰中带血,泻痢,烦渴,酒毒及河豚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