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泻_泽泻的功效和作用_泽泻的药用价值

基础信息

别名:水泻、芒芋、鹄泻、泽芝、及泻、天鹅蛋、天秃、禹孙

性味:味甘;淡;性寒

功能主治:利水渗湿;泄热通淋。主小便不利;热淋涩痛;水肿胀满;泄泻;痰饮眩晕;遗精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块茎。

原形态:泽泻,多年生沼生植物,高50-100cm。地下有块茎,球形,直径可达4.5cm,外皮褐色,密生多数须根。叶根生;叶柄长达50cm,基部扩延成中鞘状,宽5-20mm;叶片宽椭圆形至卵形,长5-18cm,宽2-10cm,先端急尖或短尖,基部广楔形、圆形或稍心形,全缘,两面光滑;叶脉5-7条。花茎由叶丛中抽出,长10-100cm,花序通常有3-5轮分枝,分枝下有披针形或线形苞片,轮生的分枝常再分枝,组成圆锥状复伞形花序,小花梗长短不等;小苞片披针形至线形,尖锐;萼片3,广卵形,绿色或稍带紫色,长2-3mm,宿存;花瓣倒卵形,膜质,较萼片小,白色,脱落;雄蕊6;雌蕊多数,离生;子房倒卵形,侧扁,花柱侧生。瘦果多数,扁平,倒卵形,长1.5-2mm,宽约1mm,背部有两浅沟,褐色,花柱宿存。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长环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沼泽边缘或栽培。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东、西南及河北、新疆、河南等地。

文献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摘录:《中华本草》

各家论述:1.《本草衍义》;泽泻,其功尤长于行水。张仲景曰,水蓄渴烦,小便不利,或吐或泻,五苓散主之。方用泽泻,故知其用长于行水。《本经》又引扁鹊云,多服病人眼涩,诚为行去其水。张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过引接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凡服泽泻散人,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肾气焉得复实?今人止泄精,多不敢用。2.《医经溯洄集》:张仲景八味丸用泽泻,寇宗奭《本草衍义》云,不过接引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愚谓地黄、山茱萸、白茯苓、牡丹皮皆肾经之药,固不待泽泻之接引而后至也。附子乃右肾命门之药,官桂能补下焦相火不足,亦不待乎泽泻之接引而后至矣。唯干山药虽独入手太阴经,然其功亦能强阴,且手太阴为足少阴之上原,原既有滋,流岂无益?且泽泻虽咸似泻肾,乃泻肾邪,非泻肾之本也,故五苓散用泽泻者,讵非泻肾邪乎?白茯苓亦伐肾邪,即所以补正耳。是则八味丸之用泽泻者非他,盖取其泻肾邪,养五脏,益气力,起阴气,补虚损之功。3.《本草蒙筌》:泽泻,多服虽则目昏,暴服亦能明目,其义何也?盖泻伏水,去留垢,故明目;小便利,肾气虚,故目昏。二者不可不知。4.《纲目》:泽泻,气平,味甘而淡,淡能渗泄,气味俱薄,所以利水而泄下。脾胃有湿热,则头重而目昏耳鸣,泽泻渗去其湿,则热亦随去,而土气得令,清气上行,天气明爽,故泽泻有养五脏、益气力、治头旋,聪明耳目之功,若久服则降令太过,清气不升,真阴潜耗,安得不目昏耶?仲景地黄丸,用茯苓、泽泻者,乃取其泻膀胱之邪气,非引接也,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辟一阖,此乃玄妙,后世不知此理,专一于补,所以久服必至偏胜之害也。神农书列泽泻于上品,复云久服轻身、面生光,陶、苏皆以为信然,愚窃疑之。泽泻行水泻肾,久服且不可,又安有此神功耶,其谬可知。5.《本草汇言》:方龙潭云,泽泻有固肾治水之功,然与猪苓又有不同者,盖猪苓利水,能分泄表间之邪;泽泻利水,能宣通内脏之湿。泽泻,利水之主药。利水,人皆知之矣:丹溪又谓能利膀胱、包络之火,膀胱包络有火,病癃闭结胀者,火泻则水行,行水则火降矣,水火二义,并行不悖。6.《本草通玄》:《别录》称其止遗泄,而寇氏谓泄精者不敢用,抑何相刺谬也?盖相火妄动而遗泄者,得泽泻清之而精自藏,气虚下陷而精滑者,得泽泻降之而精愈滑矣。7.《药品化义》:凡属泻病,小水必短数,以此(泽泻)清润肺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主治水泻湿泻,使大便得实,则脾气自健也。因能利水道,令邪水去,则真水得养,故消渴能止。又能除湿热,通淋沥,分消痞满,透三焦蓄热停水,此为利水第一良品。8.《本草正义》:泽泻,最善渗泄水道,专能通行小便。《本经》气味虽曰甘寒,兼以其生长水泽,因谓之寒,其实轻淡无味,甘于何有?此药功用,惟在淡则能通,《本经》称其治风寒湿痹,亦以轻能入络,淡能导湿耳,云治风寒,殊非其任。其能治乳难者,当以娩后无乳者言,此能通络渗泄,则可下乳汁,非产乳百病之通用品。其兼能滑痰化饮者,痰饮亦积水停湿为病,惟其滑利,故可消痰。总之,渗泄滑泻之药,必无补养之理。《本经》养五脏,益气力云云,已属溢美太过,而甄权竟谓可治肾虚精自出,大明且谓补女人血海,令人有子,洁古亦谓入肾经,去旧水,养新水。皆非药理之真。9.《本经》: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10.《别录》: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11.《药性论》:主肾虚精自出,治五淋,利膀胱热,宣通水道。12.《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主头旋、耳虚鸣,筋骨孪缩,通小肠,止遗沥、尿血。13.《医学启源》:治小便淋沥,去阴间汗。《主治秘诀》云,去旧水,养新水,利小便,消水肿,渗泄止渴。14.李杲:去脬中留垢、心下水痞。15.《纲目》:渗湿热,行痰饮,止呕吐、泻痢,疝痛,脚气。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5284.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鹳骨

    鹳骨(《别录》) 【来源】为鹳科动物白鹳的骨胳。 【动物形态】白鹳(陶弘景),又名:冠雀(《后汉书》),鹳雀、负釜、黑尻、背灶、皂裙(陆玑《诗疏》),鹳(《别录》),老鹳、捞鱼鹳。…

  • 羊蹄暗消

    羊蹄暗消(《云南中草药选》) 【异名】蝴蝶暗消、藤子暗消、苦胆七、燕子尾。 【来源】为西番莲科植物月叶西番莲的根、茎。 【植物形态】月叶西番莲多年生缠绕草质藤本,长2~5米。根木质…

  • 草果药

    草果药(《滇南本草》) 【异名】野姜、独叶台、四合红、草果(《云南中草药》)。 【来源】为姜科植物草果药的果实。 【植物形态】草果药,又名:良姜花(《滇南本草图谱》),野姜花。多年…

  • 苋(《本经》) 【异名】苋菜(李当之《药录》),青香苋(《湖南药物志》)。 【来源】为苋科植物苋的茎叶。 【植物形态】苋一年生草本,茎直立,分枝较少,枝绿色,高80~150厘米。叶…

  • 紫杜鹃

    紫杜鹃(《广东省攻克老年慢性气管炎资料选编》) 【异名】土牡丹花、岭南杜鹃(《广西药植名录》)。 【来源】为杜鹃花科植物广东紫花杜鹃的花、叶和嫩枝或根皮。 【植物形态】广东紫花杜鹃…

  • 纤毛婆婆纳

    纤毛婆婆纳(《西藏常用中草药》) 【异名】八夏噶(藏名)。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纤毛婆婆纳的全草。 【植物形态】纤毛婆婆纳一年生草本,高约20厘米,全株被灰白色柔毛。茎直立细而坚挺…

  • 大青_大青是中药吗_大青吃多了有影响吗

    基础信息 别名:大青叶、臭大青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外感热病热盛烦渴;咽喉肿痛;口疮;黄疸;热毒痢;急性肠炎;痈疽肿毒;衄血;血淋;外伤出血 生长采收 来…

  • 空心莲子草

      空心莲子草  HerbaAlternantherae  (英)AlligatorAlternantheraHerb  【别名】 水花生、喜旱莲子草、空心苋。   【来源】 植物…

  • 零余子_零余子用法用量_零余子有什么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薯蓣果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补虚益肾强腰。主虚劳赢瘦;腰膝酸软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薯蓣科植物山药的珠芽。 原形态:薯蓣,缠绕草质藤本。块茎长圆形,垂…

  • 黄藤叶

    黄藤叶(《南宁市药物志》) 【来源】为防己科植物黄藤的叶片,植物形态详"黄藤"条。 【性味】《南宁市药物志》:"苦,寒。" 【功用主治】①《南宁市药物志》:"捣敷热毒疮。" 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