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_茵陈蒿有什么副作用_茵陈蒿怎么入药

基础信息

别名:因尘、马先、茵蔯蒿、茵陈、因陈蒿、绵茵陈、绒蒿、细叶青蒿、臭蒿、安吕草、婆婆蒿、野兰蒿、茵陈

性味:味微苦;微辛;性微寒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退黄。主黄疸;小便一利;湿疮瘙痒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猪毛蒿或茵陈蒿的地上部分。春采的去根幼苗,习稀“绵茵陈”,夏割的地上部分称“茵陈蒿”。

原形态:1.猪毛蒿一二年生多年生草本。根纹锤形或圆锥形,多垂直。全株幼时被灰白色绢毛,成长后高45-100cm。茎常单一,偶2-4,基部常木质化。表面紫色或黄绿色,有纵条纹,多分枝近无毛,幼嫩枝被灰白色绢毛,有时具叶较大而密集的不育枝。叶密集,下部叶与不育枝的叶同形,有长柄,叶长圆形,长1.5-5cm,2或3次羽状全裂,最终裂片披针形或线形,先端尖,常被绢毛或上面较稀;中部叶长1-2cm,2次羽状全裂,基部抱茎,裂片线形或毛管状,有毛或无毛;上部叶无柄,3裂或不裂,裂片短,毛管状。头状花序极多数,有梗,在茎的侧枝上排列成复总状花序;总苞片形或近于形,直径1-2mm,总苞片3-5层,每层3片,覆瓦状排列,卵形、椭圆形、长圆形或宽卵形,先端钝圆,外层者短小,内层者大,边缘宽膜质,背面绿以,近无毛;花杂性,均为管状花;外层者为雌花5-15,以10-12个为多见,能育,柱头2裂,叉状,伸出花冠外,内层国两性花3-9,先端稍膨大,5裂,裂片三角形,有时带紫色,下部收缩,倒卵状,子房退化,不育。瘦果小,长圆形或倒卵形,长约0.7mm,具纵条纹,无毛。花期8-9月,果期9-10月。2.茵陈蒿半灌木状多年生草本。根分枝,常斜生,或为圆住菜而直生,但不呈纺锤状。茎常数个丛生,斜上,第1年生长者常单生,基部较粗壮,木质化程度较狸毛蒿为强。有时中部毛管状小裂片较前种细弱挺直而长,可达2.5cm。外层的雌花4-12个,常为7个左右。瘦果较前种的稍大,长可达1mm。其余匀与猪毛蒿相似。

生长环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山坡、旷野、路旁及半干旱或音湿润地区的山坡,林缘,路旁,草原,黄土高原和荒漠边缘地区。2.生于低海拔地区河岸、海岸附近的湿润砂地、路旁及低山坡地区。资源分布:1.分布几遍全国。2.分布于华东、中南及辽宁、河北、陕西、台湾、四川等地。

文献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1.《本草图经》:茵陈蒿,今近道皆有之,而不及泰山者佳。春初生苗,高三、五寸,似蓬蒿而叶紧细,无花实,秋后叶枯,茎干经冬不死,至春更因旧苗而生新叶,故名茵陈蒿。五月、七月采茎叶阴干,今谓之山茵陈。江宁府又有一种茵陈,叶大根粗,黄白色,至夏有花实。阶州有一种名白蒿,亦似青蒿而背白,本土皆通入药用之。今南方医人用山茵陈,乃有数种,或着其说云:山茵陈京下及北地用者,如艾蒿,叶

摘录:《中华本草》

各家论述:1.《汤液本草》:仲景茵陈栀子大黄汤,治湿热也;栀子檗皮汤,治燥热也;湿则泻之,燥则润之可也。此二药治阳黄也。韩祗和、李思训治阴黄用茵陈附子汤,大抵以茵陈为君主,佐以大黄、附子各随其寒热也。2.《本草经疏》:茵陈,其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及头热,皆湿热在阳明、太阴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湿除热,湿热去,则诸证自退矣,除湿散热结之要药也。3.《本草正》:茵陈,用此者用其利湿逐热,故能通关节,解热滞,疗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利小水。专治黄疸,宜佐栀子。黄而湿者多肿,再加渗利,黄而燥者干涩,再加凉润,只有阴黄一证,因以中寒不运,此非所宜。又解伤寒、瘴疟火热,散热痰、风热疼痛,湿热为痢,尤其所宜。4.《本草述钩元》:茵陈,发陈致新,与他味之逐湿热者殊,而渗利为功者,尤难相匹。黄证湿气胜,则如熏黄而晦,热气胜,则如橘黄而明。湿固蒸热,热亦聚湿,皆从中土之湿毒以为本,所以茵陈皆宜。海藏谓随阳黄阴黄皆用之。又云内伤变黄,只用理中、建中,茵陈不必用。试思人身湿热之病居多,如七情、房劳、酒食违宜,劳役过度,伤其中气,以累元气,致脾阴大损,不能力胃行其津液者,何可胜数。第有因如是之损伤以病黄疸者,亦有损伤而不能调养以成虚劳者,虚劳虽亦有发黄,实则区以别矣。海藏所云不必用,当是此类。至于黄证,小便赤涩为湿热盛,惟小便清白定属虚,投以茵陈,反为虚虚。然则小便不利及赤涩者,乃湿兼热甚,大都始于胃,次及脾,更次及肾,自微而甚,皆茵陈之对治。至于内伤,原属虚证,果至标急,则虽虚而舍本以治标。又有元气素弱,避渗利之害,过服滋补,以致湿热愈增者,则有不可拘于久病调补之例。更有劳役伤气已甚,复因口食冷物或雨,体脆感其气,致寒湿相合以发黄者,此种投姜、附、术、蔻,不得不藉茵陈以化湿,所谓阴黄也。总之,兹物之投于外感之阳黄阴黄皆宜,于内伤之湿热亦宜,惟于内伤之寒湿合者不宜。盖内伤寒湿,为阳气不足之所化,宜投术、附,不可以有余之治法化之也。5.《本草正义》:茵陈,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湿热之专药。湿疸、酒疸,身黄溲赤如酱,皆胃土蕴湿积热之证,古今皆以此物为主,其效甚速。荡涤肠胃,外达皮毛,非此不可。盖行水最捷,故凡下焦湿热瘙痒,及足胫跗肿,湿疮流水,并皆治之。其阴黄一证,虽曰虚寒,然亦内有蕴热,故能发见黄色,则以入于温经队中而扫荡之,即仲景茵陈附子之法。惟女劳疸一症,则瘀滞痹着,非汉通利所可奏功,故必以硝石、矾石之峻利者,为刮垢磨光之治,而无取于茵陈也。6.《本经》: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7.《别录》: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8.《本草拾遗》: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用之。9.《日华子本草》:治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头旋,风眼痛,瘴疟,女人症瘕,并内损乏绝。10.《本草蒙筌》:行滞,止痛,宽膈,化痰。11.《医学入门》:消遍身疮疥。12.《医林纂要》:坚肾,燥脾湿,去郁,解热。13.《本草再新》:泻火,平肝,化痰,止咳发汗,利湿,消肿,疗疮火诸毒。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5587.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红头草_红头草的功效_红头草的吃法

    基础信息 别名:白毛倒提壶、红根、土蒿枝、红根草、甲冬仗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解毒消肿。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胃火牙痛;痄肋;痈肿疮毒 生长采收 来源:…

  • 团叶槲蕨_团叶槲蕨的功效与作用_团叶槲蕨的服用禁忌

    基础信息 别名:肉碎补、骨碎补、石蜈蚣 性味:微苦;性温 功能主治:益肾气;壮筋骨;散瘀止血;。主肾虚耳鸣;牙痛;跌打损伤;骨折;风湿腰痛;外伤出血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槲…

  • 铁破锣_铁破锣的药用功效_铁破锣的副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猴儿七、白细辛、土黄连、白毛三七、定木香、太白黄连、黄三七、滇豆根 性味:味辛;苦;性凉 功能主治:祛风;清热;解毒。主风热感冒;目赤肿痛;咽喉疼痛;风湿骨痛;外用…

  • 当归

    【中文名】 当归(《本经》) 【当归类别】 根类 【当归异名】 干归(《本经》)。 【当归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 【植物形态】 当归,又名:薜、山蕲、白蕲(《尔雅》),文无…

    06/08/2025
  • 三爪金龙_三爪金龙有毒吗_三爪金龙可入药吗

    基础信息 别名:小红藤、绿葡萄藤、喜马拉雅爬山虎、三爪风、大血藤 性味:辛;温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散瘀通络。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骨折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葡萄科植物三叶…

  • 桃南瓜_桃南瓜功效与作用_桃南瓜怎么入药

    基础信息 别名:金瓜、鼎足瓜、看瓜、吊瓜、北瓜 性味:味甘;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止咳;平喘。主咳嗽气喘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红南瓜的果实。 原形态:一年生草质藤…

  • 薄荷脑_薄荷脑可以吃吗_薄荷脑有什么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薄荷冰 性味:味辛;性凉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主风热感冒;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齿痛;皮肤瘙痒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薄荷全草中提炼出的结晶。 原…

  • 蛇根木_蛇根木的副作用_蛇根木是中药吗

    基础信息 别名:蛇草根、蛇根、印度蛇木、印度蛇根草、印度萝芙木 性味:苦;性凉 功能主治:降血压。主高血压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夹竹桃科植物蛇根木的根和茎叶。 原形态:灌木…

  • 鸡翮羽

    鸡翮羽(《本经》) 【异名】鸡翮《肘后方》),鸡翮翎(《纲目》)。 【来源】为雉科动物家鸡的翅羽。动物形态详"鸡肉"条。 【功用主治】破瘀消肿。治血闭,小便不禁,痈疽,阴肿,骨哽。…

  • 姜味草_姜味草的副作用_姜味草的功效与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地生姜、柏枝草、香草、灵芝草、小姜草、小香草 性味:味苦;辛;性温 功能主治:散寒解表;湿中健胃;化湿消积。主风寒感冒;胃寒脘痛;腹胀;恶心呕吐;泄泻;痢疾;症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