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_秦艽的功效与作用_秦艽的副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秦胶、秦札、秦纠、秦爪、左秦艽、大艽、左宁根、左扭、西大艽、西秦艽、萝卜艽、瓣子艽、鸡腿艽、山大艽、曲双

性味:苦;辛;微寒

功能主治: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利湿退黄。主风湿痹通痛;筋骨拘挛;手足不遂;骨蒸潮热;小儿疳热;湿热黄疸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龙胆科植物秦艽、粗茎秦艽、麻花艽、达乌里秦艽的根。

原形态:1.多年生草本,高20-60cm。主根粗长,圆柱形,上租下细,扭曲不直,有少数分枝,中部多呈罗纹状;根茎部有许多纤维状残存叶基。茎直立或斜生,圆柱形,无毛。基生叶多丛生,无柄,叶片披针形或长圆披针形,长达40cm,宽3-5cm,先端尖,全缘,主脉5条;茎生叶3-4对,对生,较小,基部连合。花多集成顶生及茎上部腋生的轮伞花序;花萼管一侧裂开过半,萼齿浅;花冠管状,深蓝紫色,长约2cm,先端5裂,裂片间有5片短小褶片;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中部;子房长圆形,无柄。蒴果长圆形或椭圆形。种子椭圆形,无翅,褐色,有光泽。花期7-9月,果期8-10月。2.多年生草本,高20-40cm。茎根粗大,大部或全部分裂为小根,相互缠绕呈右旋扭结一起。根茎部有许多纤维状残存叶基,茎直立或斜上,圆柱形,无毛。基生叶多丛生,叶片较大,窄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达40cm,宽4-5cm,先端稍尖,全缘,主脉5条纵贯叶片;茎生叶对生,较小。花茎粗壮而短,稍倾斜,花多数,无花梗,在茎顶簇生呈头状,稀腋生作轮状;花萼管仅于顶端一侧开裂,萼齿极浅或无;花管壶状,长2-2.2cm,黄色或蓝紫色,长约3cm,裂片先端微尖,内部有斑点;雄蕊5;子房长圆形,有柄。蒴果内藏,长圆形,无柄。花期6-9月,果期9-10月。3.多年生草本,高10-20cm。主根粗壮,圆锥形。基生叶多丛生,无柄,叶片较大,披针形,先端尖,全缘,主脉5条,叶背面的主脉宽阔,隆起;茎生叶对生,较小。花较少成聚伞花序,有长梗;花萼筒黄绿色,膜质,一侧开裂,萼齿2-5,等长;花冠管状,黄色,漏斗形,喉部具多数绿色斑点,先端5裂,裂片卵圆形;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中下部;子房上位,1室,有2个侧膜胎座。蒴果,开裂为2个果瓣,椭圆状披针形,柄长7-12mm。种子褐色,有光泽,狭长圆形。花期7-9月,果期8-10月。4.多年生草本,高10-25cm。根单一或稍分枝,向左扭转,细长圆柱形,直径不及1cm。基生叶丛生,基部有许多纤维状残存叶基;叶片长窄披针形,无柄;茎生叶较小,对生,无柄,线状披针形至线形,长2-5cm,宽2-4mm,全缘。花常较多或1-3朵,顶生,成轮伞花序;花萼管部通常不开裂,稀一侧浅裂;裂片5,不整齐,线形,先端渐尖;花冠深蓝色;雄蕊5,花丝线状钻形;子房长圆形,无柄,花柱线形,柱头2裂。蒴果椭圆形,与花冠几等长。种子淡褐色,有光泽。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长环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400-2400m的山区草地、溪旁两侧、路边坡地、灌丛中。2.生于海拔2100-4500m的高山草甸、山坡草地、灌丛及林缘。3.生于海拔2000-5000m的高山、草地和溪边。4.生于海拔800-4500m的田埂、路旁、河滩沙地、向阳山坡及干草原等地。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2.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贵州、云南、西藏。3.分布于宁夏、甘肃、青海、湖北、四川、西藏。4.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等地。

文献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摘录:《中华本草》

各家论述:1.《纲目》:秦艽,手足不遂,黄疸,烦渴之病须之,取其去阳明之湿热也。阳明有湿,则身体酸疼烦热,有热则日晡潮热骨蒸。2.《本草经疏》:秦艽,苦能泄,辛能散,微温能通利,故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性能祛风除湿,故《别录》疗风无问久新,及通身挛急。能燥湿散热结,故《日华子》治骨蒸及疳热;甄权治酒疸解酒毒;元素除阳明风湿,及手足不遂,肠风泻血,养血荣筋;好古泄热,益胆气。咸以其除湿散结,清肠胃之功也。3.《本草征要》:秦艽,长于养血,故能退热舒筋。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疗风无问新久。入胃祛湿热,故小便利而黄疸愈也。4.《本经逢原》:秦艽,入手足阳明,以其去湿也;兼入肝胆,以其治风也。故手足不遂,黄瘅酒毒,及妇人带疾须之。凡痛有寒热,或浮肿者,多挟客邪,用此以祛风利湿,方为合剂。故《本经》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体痛等证。若久痛虚羸,血气不能营养肢体而痛,及下体虚寒,疼酸枯瘦等病,而小便清利者,咸非秦艽所宜。5.《本草正义》:秦艽,《本经》谓之苦平,而《别录》加以辛及微温,以其主治风寒湿痹,必有温通性质也,然其味本苦,其功用亦治风热,而能通利二便,已非温药本色。后人且以治胃热黄疸烦渴等症,其非温性,更是彰明较着。考《本经》、《别录》主治,功在舒筋通络,流利骨节,惟治痹痛挛急之证,盖与防风、羌、独同类之品。甄极之治头风,即祛风也;惟又称其利大小便,亦与《本经》下水利小便之旨相合。盖秦艽既能外行于关节,亦能内达于下焦,故宣通诸府,引导湿热,直走二阴而出,昔人每谓秦艽为风家润药,其意指此。因之而并及肠风下血,张石顽且谓其治带,皆以湿热有余,泄积滞言之,非统治诸虚不摄之下血带下也。又就其导湿去热而引伸之,则治胃热,泄内热,而黄疸酒毒,牙痛口疮,温疫热毒,及妇人怀胎蕴热,小儿疳热烦渴等症,皆胃家湿热,而秦艽又能通治之矣。约而言之,外通经隧,内导二便,是其真宰,而通络之功,又在理湿之上。要之皆是从湿阻热结一面着想,而气虚血弱之症,皆非其治,仍与防风、羌、独等味异曲同工耳。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6631.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大驳骨丹_大驳骨丹有毒性吗_大驳骨丹有用药价值吗

    基础信息 别名:鸭仔花、逼迫树、大还魂、大驳节、大接骨草、救命王、大驳骨、鸭公青、十月青、大叶驳骨草、黑叶接骨草 性味:味辛;苦;性平 功能主治:活血止痛;化瘀接骨;祛风除湿;消肿…

  • 珠子参_珠子参的用药禁忌_珠子参有副作用吗

    基础信息 别名:鸡腰参、大金线吊葫芦、珠儿参、白地瓜 性味: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补肺止咳;止血;生肌。主肺虚咳嗽;外用力出血;刀伤疮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桔梗科植物珠子的…

  • 雉脑

    雉脑(《纲目》) 【来源】为雉科动物雉的脑,动物形态详"雉"条。 【功用主治】《纲目》:"涂冻疮。" 【选方】治冻面、冻耳并诸冻疮久不瘥,年年发歇,先痒后痛,然后肿破黄水及血出不止…

  • 狭叶竹节参_狭叶竹节参可以入药吗_狭叶竹节参有哪些好处

    基础信息 别名:竹根七、野三七、鸡头七、土三七、藏三七、三七、扣子七、竹节三七、峨三七、峨眉三七、芋儿七、白三七、明七、竹根七、萝卜参、大竹根七 性味:味微苦;甘;性温 功能主治:…

  • 臭黄荆子

    臭黄荆子(《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臭黄荆的果实。 【植物形态】臭黄荆,又名:斑鹊子、斑鸠站。灌木,高约4米。小枝圆柱形,灰褐色,嫩时多柔毛,富含粘液。叶对生,叶柄短…

  • 山茱萸_山茱萸的功效与作用_山茱萸副作用与禁忌

    基础信息 别名:蜀枣、鬾实、鼠矢、鸡足、山萸肉、实枣儿、肉枣、枣皮、药枣、红枣皮 性味:味酸;性微温 功能主治:补益肝肾;收敛固脱。主腰头晕目眩;耳聋耳鸣;腰膝酸软;跹精滑精;小便…

  • 倒生根

    倒生根(《重庆草药》) 【异名】乌泡倒触伞、两头草、乌龙毛(《重庆草药》),过江龙(《陕西中草药》)。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插田泡的根。 【植物形态】插田泡,又名:大麦莓(《摘元方…

  • 水杨梅_水杨梅有什么副作用_水杨梅治什么病

    基础信息 别名:水杨柳、水毕鸡、串鱼木、水石榴、水金铃、鱼串鳃、绣球柳、沙金子、白消木、水红桃、水荔枝 性味:味苦;涩;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主湿热泄泻;痢疾;湿疹;…

  • 岩参

    【中药名】岩参 yanshen   【别名】岩生。   【英文名】Caulis et Folium Piperis Pubicatuli。   【药用部位】为胡椒科植物岩参Pipe…

  • 标药网重新改版上线

    标药网,励志打造全国最大的中草药资料平台! 于2021.5.19 重新改版上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