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荆子_蔓荆子可以用于头痛吗_蔓荆子如何贮藏

基础信息

别名:蔓荆实、荆子、万荆子、蔓青子

性味:味辛;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主外感风热;头昏头痛;偏头痛;牙龈肿痛;目赤肿痛多泪;目睛内痛;昏暗不明;湿痹拘挛。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和蔓荆的果实。

原形态:1.单叶蔓荆,落叶小灌木,植株高约2m。全株被灰白色柔毛。主茎匍匐地面,节上常生不定根,幼枝四棱形,老枝近圆形。单叶对生,具短柄;叶片倒卵形至椭圆形,先端钝圆,基部楔形,全缘,长2.5-5cm,宽1.5-3cm,表面绿色,背面粉白色;侧脉约8对。圆锥花序顶生;花萼钟状,先端5齿裂;花冠淡紫色,先端5裂,下面1裂片最大,宽卵形,内面中下部有毛;雄蕊4,伸于花冠管外;子房球形,密生腺点,柱头2裂。核果球形,径约5-7mm,具宿萼。花期7-8月,果期8-10月。喜生于海滨沙滩地及湖畔,亦有栽培。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2.蔓荆,落叶灌木,植株高1.5-5m。具香味。小枝四棱形,密生细柔毛。三出复叶,对生,有时偶有单叶;叶柄长1-3cm;小叶片卵形,长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2-9cm,宽1-3cm,先端钝或短尖,基部楔形,全缘,表面绿色,无毛或被微柔毛,背面密生灰白色绒毛;侧脉8对;小叶无柄或有时中间1片小叶下延成短柄。圆锥花序顶生,长3-15cm,花序柄密被灰白色绒毛;花萼钟形,先端5浅裂,被灰白色绒毛;花冠淡紫色或蓝紫色,长6-10mm,外面有毛,花冠管内及喉部有毛,先端5裂,二唇形;雄蕊4,伸于花冠外;子房密生腺点。核果近圆形,径约5mm,熟时黑色;萼宿存。花期7月,果期9-11月。生于海边、沙滩、河边、平原及村寨附近。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生长环境分布:生态环境:1.单叶蔓荆生长海滨沙滩地及湖畔,亦有栽培。2.蔓荆海边、沙滩、河边、平原及村寨附近。资源分布:1.单叶蔓荆:分布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2.蔓荆: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文献

出处:出自《本草经集注》1.《唐本草》:蔓荆,苗蔓生,故名蔓荆。生水滨。叶似杏叶而细,茎长丈余,花红白色。今人误以小荆为蔓荆,遂将蔓荆子为牡荆子也。2.《蜀本草》:《图经》云:蔓荆,蔓生水滨,苗叶蔓延,春因旧枝而生小叶,五月叶成如杏叶。六月有花,浅红色,蕊黄。九月有实,黑斑,大如梧子而虚轻。冬则叶雕。3.《本草图经》:蔓荆,旧不载所出州土,今近京及秦、陇、阴、越州多有之。苗茎高四尺,对节

摘录:《中华本草》

各家论述:1.《纲目》:蔓荆实,气轻味辛,体轻而浮,上行而散,故所主者皆头面风虚之症。2.《本草经疏》:蔓荆实,'神农'味苦,微寒,无毒;《别录》味辛,平温。察其功用,应是苦温辛散之性,而寒则甚少也。气清味薄,浮而升,阳也。其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风头痛、脑鸣、目泪出者,盖以六淫之邪,风则伤筋,寒则伤骨,而为寒热,甚则或成湿痹,或为拘挛;又足太阳之脉,夹背循项、而络于脑,目为厥阴开窍之位,邪伤二经,则头痛、脑鸣、目泪出。此药味辛气温,入二脏而散风寒之邪,则诸证悉除矣。邪去则九窍自通,痹散则光泽脂致。其主坚齿者,齿虽属肾,而床属阳明,阳明客风热,则上攻牙齿,为动摇肿痛,散阳明之风热,则齿自坚矣。去白虫、长虫者,假其苦辛之味耳。3.《本草汇言》:蔓荆子,主头面诸风疾之药也。前古主通利九窍,活利关节,明目坚齿,祛除风寒风热之邪。其辛温轻散,浮而上行,故所主头面虚风诸证。推其通九窍,利关节而言,故后世治湿痹拘挛,寒疝脚气,入汤散中,屡用奏效,又不拘于头面上部也。4.《药品化义》:蔓荆子,能疏风、凉血、利窍,凡太阳头痛,及偏头风、脑鸣、目泪、目昏,皆血热风淫所致,以此凉之,取其气薄主升,佐神效黄芪汤,疏消障翳,使目复光,为肝经胜药。5.《本草新编》:蔓荆子,佐补中药以治头痛最效,因其体轻力薄,藉之易于上升也,倘单恃一味,欲取胜于俄顷,则不能。6.张寿颐:凡草木之子,多坚实沉重,性皆下行,蔓荆之实,虽不甚重,然其性必降,《本经》谓主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固皆清泄降火之功用。《别录》虽加以辛字,而主治风头痛,脑鸣、目泪出,仍是内风升腾之病,用以清降,断非疏散外风之品。《日华子》谓治赤目;张洁古谓治头沉昏闷,止目睛内痛;王海藏谓搜肝风;皆是患风降火,其义甚明。独甄权谓治贼风;洁古又谓治太阳头痛,散风邪;则误作疏散之药,绝非《本经》、《别录》真旨。盖内风、外风,治法含浑,久为汉、魏以来通病,甄权等此说,实属误认,奈何濒湖《纲目》,亦谓其气清味辛,体轻而浮,上行而散,竞以甄权等之误说,反加附会而为之证实。近三百年,更无人能知蔓荆子之真实功用矣。然濒湖亦谓所主者皆头面风虚之证,则试问风而属虚,岂有再用浮散主治之理《千金方》以一味蔓荆子为末,浸酒服,治头风作痛,亦是内风,非祛散外风之法,其用酒者乃借酒力引之上行,使药力达于头脑之意。轻用一钱五分,重用可至三、四钱。7.《本经》: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8.《本草经集注》:主发秃落。9.《别录》:去长虫,主风头痛,脑鸣,目泪出;益气,令人光泽脂致。10.《药性论》:治贼风,能长髭发。11.《日华子本草》:利关节,治赤眼,痫疾。12.《珍珠囊》:凉诸经血,止头痛,主目睛内痛。13.王好古:搜肝风。14.《医林纂要》:散热,祛风,兼能燥湿。15.《广西中药志》:治胃痛。16.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疏风散热,平肝止痛。治感冒发热,眼病眩晕,风湿筋骨痛,消化不良,肠炎腹泻,跌打肿痛。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6965.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鲛鱼胆

    鲛鱼胆(《食疗本草》) 【来源】为皱唇鲨科动物白斑星鲨或其他鲨鱼的胆。动物形态详"鲛鱼"条。 【功用主治】《食疗本草》:"治喉闭。取胆汁和白矾灰,丸之如豆颗,绵裹纳喉中,良久吐恶涎…

  • 羊骨_羊骨的副作用_羊骨治什么病

    基础信息 性味:味甘;性温 功能主治:补肾;强筋骨;止血。主虚劳赢瘦;3腰膝无力;筋骨挛痛;耳聋;齿摇;膏淋;白浊;久泻久痢;月经过多;鼻衄;便血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牛科…

  • 鬼羽箭_鬼羽箭是如何帮助病人的_鬼羽箭的用法用量

    基础信息 别名:幼克草、克草、黑骨草、羽箭、忌箭草 性味:味淡;微苦;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流行性感冒;中暑腹痛;身发斑痧;伤寒;癫痫;皮肝风毒肿痛 生长采收 来源…

  • 忍冬藤_忍冬藤的功能与主治_忍冬藤怎么入药

    基础信息 别名:老翁须、金钗股、大薜荔、水杨藤、千金藤、鸳鸯草、鹭鸶藤、忍冬草、左缠藤、忍寒草、通灵草、蜜桶藤、金银花藤、金银藤、金银花杆、甜藤、右篆藤、右旋藤、二花秧、银花秧、金…

  • 黄羊油

    黄羊油(《吉林中草药》) 【来源】为牛科动物黄羊的脂肪。动物形态详"黄羊肉"条。 【功用主治】治痔疮,黄羊油涂患部。

  • 赛莨菪

    赛莨菪(《西藏常用中草药》) 【异名】山烟、唐古特山莨菪(《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为茄科植物赛莨菪的根。 【植物形态】赛莨菪多年生草本,高60~150厘米。根粗壮肥大。茎粗…

  • 美丽胡枝子花

    美丽胡枝子花(《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豆科植物美丽胡枝子的花。植物形态详"美丽胡枝子"条。 【采集】秋季采收。 【性味】苦,平。 【功用主治】清热凉血。治肺热咳血,便血。 【用…

  • 肺心草

    肺心草(《云南中草药》) 【异名】梅花草、白侧耳。 【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突隔梅花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突隔梅花草多年生草本,高10~45厘米。基生叶厚纸质,肾形或心形,长2.5…

  • 锦香草_锦香草可以入药吗_锦香草有毒吗

    基础信息 别名:白毛虎舌毡、老虎耳、石用、大虎耳草、山霸王 性味:味苦;辛;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利湿。主热毒血痢;湿热带下;月经不调;血热崩漏;肠热痔血;小儿阴囊肿大 生长采…

  • 小五彩苏_小五彩苏可以入药吗_小五彩苏有哪些功效

    基础信息 别名:小洋紫苏、金耳环、盆上金耳环、五色草、假紫苏、洋紫苏、金钱炮 性味:味苦;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疮疡肿毒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小五彩苏的全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