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鹳草_老鹳草治疗面瘫_老鹳草的功效与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五叶草、老官草、五瓣花、老贯草、天罡草、五叶联、破铜钱、老鸹筋、贯筋、五齿粑、老鸹嘴、鹌子嘴

性味:味苦;微辛;性平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活血;清热利湿。主风湿痹痛;肌肤麻木;筋骨酸楚;跌打损伤;泄泻痢疾;疮毒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牻牛儿苗科植物牻牛儿苗、老鹳草、西伯利亚老鹳草、尼泊尔老鹳草、块根老鹳草带果实的全草。

原形态:1.牻牛儿苗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0-50cm。根圆柱形。茎平铺地面或斜升,多分枝,具柔毛。叶对生;叶柄长4-6cm;托叶披针形,长5-10mm,边缘膜质;叶片长卵形或长圆状三角形,长4-6cm,宽3-4cm,二回羽状深裂,羽片5-9对,基部下延,小羽片条形,全缘或有l-3粗齿,两面具柔毛。伞形花序,腋生;花序梗长5-15cm,通常有2-5花,花梗长1-3cm;萼片长圆形,先端具芒尖,芒长2-3cm;花瓣5,倒卵形,淡紫色或蓝紫色,与萼片近等长,先端钝圆,基部被白毛;雄蕊10,2轮,外轮5枚无药,内轮5枚具药,蜜腺5;子房密被白色长柔毛。蒴果,长3-4cm,先端具长喙,成熟时5个果瓣与中轴分离,喙部呈螺旋状扭曲,其内侧有棕色的毛。花期4-8月,果期6-9月。2.老鹳草多年生草本,高30-80cm。根茎短而直立,具略增厚的长根。茎直立或下部稍蔓生,有倒生柔毛。叶对生;基生叶和下部叶有长柄,向上渐短;托叶狭披针形,先端渐尖,有毛;叶片肾状三角形,基部心形,长3-5cm,宽4-6cm,3深裂,中央裂片稍大,卵状菱形,先端尖,上部有缺刻或粗牙齿,齿顶有短凹尖,下部叶有时近5深裂,上下两面多少有伏毛。花单生叶腋,或2-3花成聚伞花序;花梗在花时伸长,果时弯曲下倾;萼片5,卵形或披针形,先端有芒,长5-6mm,被柔毛;花瓣5,淡红色或粉红色,与萼片近等长,具5条紫红色纵脉;雄蕊10,基部连合,花丝基部突然扩大,扩大部分具缘毛;子房上位,5室,花柱5,不明显或极短。蒴果,有微毛,喙较短,果熟时5个果瓣与中轴分离,喙部由下向上内卷,长约2cm。花期7-8月,果期8-10月。3.西伯利亚老鹳草多年生草本,高20-100cm。根直立,分技或不分枝,通常单一,稀2-3。茎细长,伏卧或上部斜向上,多分枝,略有倒生毛。叶对生;基生叶和下部茎生叶有长柄,顶部的柄短,柄具倒生柔毛或伏毛;托叶披针形,长渐尖;基生叶早枯萎,与茎生叶同形,肾状五角形,基部宽心形,长3-6cm,宽4-8cm,掌状5深裂,裂片倒卵形或狭倒卵形,基部楔形,上部羽状分裂或具齿状深缺刻;上部叶3深裂,上下两面有疏伏毛,下面沿脉毛较密。花通常单个腋生;花柄长4-5cm,丝状,具倒生柔毛或伏毛,近中部具2披针形苞片,有倒生微柔毛,在果期向侧弯;萼片长圆状披针形,长约4mm,边缘膜质;花瓣淡红色或白色带紫色脉纹,长近于萼片。蒴果长是1.5-2cm,具微柔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4.尼泊尔老鹳草多年生草本,高30-50cm或更高,有时很矮小。根细长,斜生。茎细弱,蔓延于地面,斜上升,近方形,常有倒生疏柔毛。叶对生;下部茎生叶的柄长过于叶片;托叶狭披针形至披针形,长0.4-1cm,先端渐尖;叶片肾状五角形,长2-5cm,宽3-5cm;3-5深裂不达基部,裂片宽卵形,边缘具齿状缺刻或浅裂,上面有疏伏毛,下面有疏柔毛。聚伞花序数个,腋生,各有2花,有时1花;花序梗长2-8cm。无苞片,有倒生柔毛,在果期向侧弯;萼片披针形,长约0.6cm,先端具芒尖,边缘膜质,背面有3脉,沿脉具白色长毛;花瓣小,紫红色,稍长于萼片;花丝下部卵形,花药近圆形,紫红色;子房绿色,柱头紫红色,均被白毛。蒴果长约1.7cm,有柔毛。花期6-7月,果期7-8月。5.块根老鹳草多年生草本,高20-60cm。根茎短,直立,下部生有一簇长纺锤形的肉质块根。茎直立,近无毛,常二歧分枝。叶对生;下部茎生叶具长柄,长达10-15cm,向上渐短,顶部叶无柄;托叶披针形或卵形,先端渐尖,长5-10mm;叶片肾状圆形,长3-4cm,宽5-7cm,掌状7深裂几达基部,裂片菱状卵形或披针形,不规则羽裂;小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椭圆形,宽2-3mm,锐尖头,上面及边缘密生稍贴伏的白毛,下面疏生长状毛。花序腋生或顶生,柄长3-6cm,纤细,通常具2花;花柄丝状,长2-3cm,有倒生疏微柔毛,在果期顶部弯向上;苞片披针形,长渐尖;萼片卵形,近无毛;花瓣淡紫色,长约7-12mm;花丝基部扩大部分具缘毛。蒴果有毛,长1.2-2cm。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长环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山坡、草地、田埂、路边及村庄住宅附近。2.生于山坡草地、平原路边和树林下。3.生于河岸、湿地、山林下、林旁、路边及山地。4.生于潮湿山坡、路旁、田野、杂草丛中。5.生于草甸、林缘、灌丛间。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及云南西部、西藏等地。2.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地区及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3.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湖北、四川、西藏等地。4.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中、西南各地。5.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等地。

文献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摘录:《中华本草》

各家论述:1.《滇南本草》:祛诸风皮肤发痒。治筋骨疼痛,痰火痿软,手足筋挛,麻木,利小便,泻膀胱积热,攻散诸疮肿毒,退痨热发烧,治风火虫牙,痘疹疥癞等症。2.《纲目拾遗》:去风,疏经活血,健筋骨,通络脉。治损伤,痹症,麻木,皮风,浸酒常饮。3.《现代实用中药》:止久痢,厚肠胃,调中健脾。4.《贵州民间方药集》:治跌打损伤,止刀伤出血,又可止咳,益肺气。5.《药材学》:清热解毒。治热病消渴,痈疽疮肿。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7108.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可爱复叶耳蕨

    可爱复叶耳蕨(《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异名】大叶鸭脚莲。 【来源】为鳞毛蕨科植物可爱复叶耳蕨的根茎。 【植物形态】可爱复叶耳蕨,又名:可爱汝蕨。多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根…

  • 鯮鱼

    鯮鱼(《食疗本草》) 【异名】鯼鱼(《纲目》),尖头鳡(《鱼类分类学》)。 【来源】为鲤科动物鯮鱼的肉。 【动物形态】鯮鱼体甚长,略侧扁,腹部圆。头前半部细长,稍成管状,吻端平扁似…

  • 金线草

    金线草(《贵州民间草药》) 【异名】重阳柳、蟹壳草(《花镜》),毛蓼、白马鞭(《植物名实图考》),人字草、九盘龙(《广西中药志》),野蓼、一串红(江西《草药手册》)。 【来源】为蓼…

  • 蜈蚣萍

    蜈蚣萍(《纲目拾遗》) 【异名】麻藻(《群芳谱》),边箕萍(《纲目拾遗》),水百脚、槐瓢、水舌头草(《上海常用中草药》),大浮萍、包田麻(《贵州草药》),马萍、大鱼萍(《福建中草药…

  • 臭牡丹

    臭牡丹(《纲目拾遗》) 【异名】大红袍、臭八宝(《植物名实图考》),矮童子(《分类草药性》),大红花(《贵州民间方药集》),野朱桐、臭枫草、臭珠桐(《福建民间草药》),矮桐(《江西…

  • 黄瓜

    黄瓜(《本草拾遗》) 【异名】胡瓜(《千金·食治》),王瓜(《滇南本草》),刺瓜(《植物名实图考》)。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黄瓜的果实。 【植物形态】黄瓜一年生攀援状草本,全体被粗…

  • 石菖蒲

    石菖蒲(《本草图经》) 【异名】昌本(《周礼》),菖蒲、昌阳(《本经》),昌羊(《淮南子》),尧时薤、尧韭(《吴普本草》),木蜡、阳春雪、望见消(《仙传外科集验方》),九节菖蒲(《…

  • 芙蓉根_芙蓉根的药用价值_芙蓉根的用法用量

    基础信息 性味:辛;微苦;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主痈疽肿毒初起;臁疮;目赤肿痛;肺痈;咳喘;赤白痢疾;妇人白带;肾盂肾炎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锦葵科植物木芙蓉H…

  • 乌贼鱼肉

    乌贼鱼肉(《别录》) 【来源】为乌鲗科动物无针乌鲗或金乌鲗的肉。动物形态详"海螵蛸"条。 【性味】咸,平 ①《别录》:"味酸,平。" ②《医林纂要》:"咸,平。" 【归经】《本草求…

  • 荷叶

    荷叶(《食疗本草》) 【异名】蘧(《尔雅》)。 【来源】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叶。植物形态详"莲子"条。 【采集】6~9月收采,除去叶柄,晒至七、八成干,对折成半四形,晒干。夏季,亦用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