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梗_桔梗有毒吗_桔梗可入药吗

基础信息

别名:符蔰、白药、利如、梗草、卢茹、房图、荠世纪、苦梗、苦桔梗、大药、苦菜根

性味:味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宣肺;祛痰;利咽;排脓。主咳嗽痰多;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胞满胁痛;痢疾腹痛;小便癃闭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

原形态:桔梗多年生草本,高30-120cm。全株有白色乳汁。主根长纺锤形,少分枝。茎无毛,通常不分枝或上部稍分枝。叶3-4片轮生、对生或互生;无柄或有极短的柄;叶片卵形至披针形,长2-7cm,宽0.5-3cm,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尖锯齿,下面被白粉。花1朵至数朵单生茎顶或集成疏总状花序;花萼钟状,裂片5;花冠阔钟状,直径4-6cm,蓝色或蓝紫色,裂片5,三角形;雄蕊5,花丝基部变宽,密被细毛;子房下位,花柱5裂。蒴果倒卵圆形,熟时顶部5瓣裂。种子多数,褐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长环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地草坡、林缘或有栽培。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各地区。

文献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1.陶弘景:桔梗,近道处处有。叶名隐忍,二、三月生,可煮食之。俗方用此,乃名荠苨。今别有荠苨,能解药毒,所谓乱人参者便是,非此桔梗,而叶甚相似,但荠苨叶下光明滑泽无毛为异,叶生又不如人参相对者尔。2.《唐本草》:人参苗似五加阔短,茎圆,有三、四桠,桠头有五叶。陶引荠苨乱人参,谬矣。且荠苨、桔梗,又有叶差互者,亦有叶三、四对者,皆一茎直上,叶既相乱,惟以根有心无

摘录:《中华本草》

各家论述:1.《纲目》:朱肱《活人书》治胸中痞满不痛,用桔梗、枳壳,取其通肺利膈下气也;张仲景《伤寒论》治寒实结胸,用桔梗、贝母、巴豆,取其温中、消谷、破积也;又治肺痈唾脓,用桔梗、甘草,取其苦辛清肺,甘温泻火,又能排脓血、补内漏也。其治少阴证二、三日咽痛,亦用桔梗、甘草,取其苦辛散寒,甘平除热,合而用之,能调寒热也。后人易名甘桔汤,通治咽喉口舌诸病。宋仁宗加荆芥、防风、连翘,遂名如圣汤,极言其验也。按王好古《医垒元戎》载之颇详,云失音加诃子,声不出加半夏,上气加陈皮,涎嗽加知母、贝母,咳渴加五味,酒毒加葛根,少气加人参,呕加半夏、生姜,唾脓血加紫菀,肺痿加阿胶,胸膈不利加枳壳,心胸痞满加枳实,目赤加栀子、大黄,面肿加茯苓,肤痛加黄耆,发斑加防风、荆芥,疫毒加鼠粘子、大黄,不得眠加栀子。2.《本草经疏》:桔梗,观其所主诸病,应是辛苦甘平,微温无毒。伤寒邪结胸胁,则痛如刀刺;邪在中焦,则腹满及肠鸣幽幽,辛散升发,苦泄甘和,则邪解而气和,诸证自退矣。其主惊恐悸气者,心脾气血不足,则现此证,诸补心药中,借其升上之力,以为舟楫胜载之用,此佐使之职也。《别录》利五脏肠胃,补血气者,盖指邪解则脏腑肠胃自和,和则血气自生也。除寒热风痹、温中、疗喉咽痛、下蛊毒者,皆散邪解毒通利之功也、消谷者,以其升载阳气,使居中焦而不下陷,则脾中阳气长浮,而谷食自消矣。甄权用以治下痢,及去肺热气促者,升散热邪之故也。日华子用以除邪辟瘟,肺痈排脓;洁古用以利窍除肺部风热,清利头目,咽嗌胸膈滞气及痛,除鼻塞者,入肺开发和解之功也。3.《本草通玄》:桔梗之用,惟其上入肺经,肺为主气之脏,故能使诸气下降,世俗泥为上升之剂不能下行,失其用矣。4.《本草崇原》:桔梗,治少阳之胁痛,上焦之胸痹,中焦之肠鸣,下焦之腹满。又惊则气上,恐则气下,悸则动中,是桔梗为气分之药,上中下皆可治也。5.《本草求真》:桔梗,按书既载能引诸药上行,又载能以下气,其义何居?盖缘人之脏腑胸膈,本贵通利,一有寒邪阻塞,则气血不通,其在于肺,则或为不利,而见痰壅喘促鼻塞;其在阳明,则或风热相搏,而见齿痛;其在少阴,则困寒闭火郁,而见目赤喉痹咽痛;久而火郁于肺,则见口疮肺痈干咳;火郁上焦,则见胸膈刺痛;肺火移郁大肠,则见下痢腹痛,腹满肠鸣。总皆寒郁于肺,闭其窍道,则清不得上行,浊因不得下降耳。桔梗系开提肺气之药,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能引苦泄峻下之剂,至于至高之分成功,俾清气既得上升,则浊气自克下降,降气之说理根于是。6.《药征》:桔梗,主治浊唾肿脓也,旁治咽喉痛。仲景曰: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者,与桔梗汤也。是乃甘草者,缓其毒之急迫也,而浊唾吐脓,非甘草之所主,故其不瘥者,乃加桔梗也。由是观之,肿痛急迫则桔梗汤,浊唾吐脓多则排脓汤。7.《重庆堂随笔》:桔梗,开肺气之结,宣心气之郁,上焦药也。肺气开则府气通,故亦治腹痛下利,昔人谓其升中有降者是矣。然毕竟升药,病属上焦实证而下焦无病者,固可用也;若下焦阴虚而浮火易动者,即当慎之。其病虽见于上焦,而来源于下焦者,尤为禁剂。昔人舟揖之说,最易误人。夫气味轻清之药,皆治上焦,载以舟楫,已觉多事。质重味厚之药,皆治下焦,载以上行,更属无谓。故不但下焦病不可用,即上焦病,亦惟邪痹于肺、气郁于心,结在阳分者,始可用之。如咽喉痰嗽等证,惟风寒外闭者宜之。不但阴虚内伤为禁药,即火毒上升之宜清降者,亦不可用也。8.《本经》: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9.《别录》: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喉咽痛。10.《药性论》:治下痢,破血,去积气,消积聚,痰涎,主肺热气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恶及小儿惊癎。11.《日华子本草》:下一切气,止霍乱转筋,心腹胀痛,补五劳,养气,除邪辟温,补虚消痰,被症瘕,养血排脓,补内漏及喉痹。12.《本草衍义》:治肺痈。13.《珍珠囊》:疗咽喉痛,利肺气,治鼻塞。14.李杲:利胸膈,(治)咽喉气壅及痛,破滞气及积块,(除)肺部风热,清利头目,利窍。15.《纲目》:主口舌生疮,赤目肿痛。16.《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催乳。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7358.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蒸饼

    蒸饼(《纲目》) 【异名】馒头饼(《肘后方》)。 【来源】为小麦面和以酵糟的加工制成品。 【性味】《纲目》:"甘,平,无毒。" 【归经】《本草撮要》:"入足太阴、阳明经。" 【功用…

  • 岩酸_岩酸是中药吗_岩酸的功能主治

    基础信息 别名:独牛、酸杆杆、一面锣、岩丸子、石鼓子、一口血 性味:味苦;酸。性微寒 功能主治:活血消肿;止血;解毒利湿。主跌打损伤;骨折;关节肿痛;狂犬咬伤;咯血;尿血;红崩白带…

  • 蝌蚪_蝌蚪有什么功效_蝌蚪的副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活师、科斗、活东、玄鱼、虾蟆子、玄针、虾蟆儿、聒子、虾蟆台、虾蟆粘、水仙子 性味:甘;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热毒疮肿;流行性腮腺炎;水火烫伤 生长采收 来源:药…

  • 鼋甲

    鼋甲(《本草拾遗》) 【来源】为鳖科动物鼋的甲壳。 【动物形态】鼋,又名:绿团鱼、癞头鼋。为鳖类中之大型者,体长一般为26~72厘米。吻端很短;背甲近圆形,散生小疣,暗绿色;腹面及…

  • 香叶_香叶的药用部位_香叶有毒性嘛

    基础信息 别名:香艾 性味:味辛;性温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行气止痛;杀虫。主风湿痹痛;疝气;阴囊湿疹;疥癣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牻牛儿苗科植物香叶天竺葵的茎叶。 原形态:…

  • 止泻木皮_止泻木皮的功效和作用_止泻木皮的副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止泻树 性味:苦;性凉 功能主治:行气止痢;杀虫。主痢疾;肠胃胀气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夹竹桃科植物止泻木的树皮。 原形态:乔木,高约10m,胸径20cm。…

  • 磨盘根

    磨盘根(《广西中药志》) 【来源】为锦葵科植物磨盘草的根。植物形态详"磨盘草"条。 【采集】4月采挖,晒干。 【药材】干燥根呈圆锥形,粗大,长达15厘米,径约2厘米,有分枝,表面土…

  • 莲衣_莲衣的功效与作用_莲衣的副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莲皮 性味:涩;平;微苦 功能主治:收涩止血。主吐血;衄血;下血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nuciferaGaerth.的种皮 原形态…

  • 柚核

    柚核(《岭南采药录》)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柚的种子。植物形态详"柚"条。 【化学成分】含黄柏酮、黄柏内酯、去乙酰闹米林。另有记载:种子含脂肪油40.74%,灰分2.85%。蛋白质…

  • 酱_酱怎么入药_酱的功效

    基础信息 性味:咸;甘;平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蛇虫蜂螯毒;烫火伤;浸淫疮;中鱼、肉、蔬菜毒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用大豆、蚕豆、面粉等作原料,经蒸罨发酵,并加入盐水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