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_厚朴是如何帮助病人的_厚朴的药用价值

基础信息

别名:厚皮、重皮、赤朴、烈朴、川朴、紫油厚朴

性味:苦;辛;性温

功能主治:行气消积;燥湿除满;降逆平喘。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湿阻中焦,脘痞吐泻;痰壅气逆;胸满喘咳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木兰科植物厚朴和庐山厚朴的树皮、根皮和枝皮。

原形态:1.落叶乔木,高5-15m。树皮紫褐色,小枝粗壮,淡黄色或灰黄色。冬芽粗大,圆锥形,芽鳞被浅黄色绒毛。叶柄粗壮,长2.5-4cm,托叶痕长约为叶柄的2/3。叶近革质,大形,叶片7-9集生枝顶,长圆状倒卵形,长22-46cm,宽15-24cm,先端短尖或钝圆,基部渐狭成楔形,上面绿色,无毛,下面发绿色,被灰色柔毛。花单生,芳香,直径10-15cm,花被9-12或更多,外轮3片绿色,盛开时向外反卷,内两轮白色,倒卵状匙形;雄蕊多数,长2-3cm,花丝红色;雌蕊多数,分离。聚合果长圆形,长9-15cm,(艹骨)(廿突)果具2-3mm的喙。种子三角状倒卵形,外种皮红色。花期4-5月,果期9-10月。2.本种与厚朴十分相似,主要区别是,本种叶先端凹缺成2个钝圆的浅裂片。聚合果基部较窄。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生长环境分布:生态环境:1.喜生于温凉湿润气候和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2.生于山坡山麓及路旁溪边的杂木林中。资源分布:1.分布于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现在有些地区已多栽培。2.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现已有栽培。

文献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摘录:《中华本草》

各家论述:1.李杲:厚朴,苦能下气,故泄实满;温能益气,故能散湿满。2.《汤液本草》:《本经》云厚朴治中风、伤寒头痛,温中益气,消痰下气,厚肠胃,去腹胀满。果泄气乎?果益气乎?若与枳实、大黄同用,则能泄实满,《本经》谓消痰下气者是也。若与橘皮、苍术同用,则能除湿满,《本经》谓温中益气者是也。与解利药同用,则治伤寒头痛。与治痢药同用,则厚肠胃。大抵若温,用苦则泄,用温则补。3.朱震亨:厚朴,气药也。温而能散,消胃中之实也。厚朴能治腹胀,因其味辛以提其气。4.《本草经疏》:厚朴,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气血痹死肌者,盖以风寒外邪,伤于阳分,则为寒热头痛;风寒湿入腠理,则气血凝涩而成痹,甚则肌肉不仁,此药辛能散结,苦能澡湿,温热能祛风寒,故悉主之也。《别录》又主温中、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胸中呕不止,泄痢心烦满者,何莫非肠胃气逆壅滞,及痰饮留结,饮食生冷所致?得此下泄开通,温热暖肾,则诸证不求其止而止矣。至于淋露,虽属下焦为病,然多因胃家湿热下流;三虫亦肠胃湿热所生,苦能燥湿杀虫,故亦主之也。《本经》又主惊悸,及《别录》除惊去留热者,皆非其所宜。惊悸属心虚,于脾胃绝无相干,气味大温之药,又岂能去留热哉,至益气厚肠胃,盖亦指邪气去正气自益之谓,积滞消肠胃自厚之意耳,非消散之外,复有补益之功也,用者详之。厚朴气味辛温,性复大热,其功长于泄结散满,温暖脾胃,一切饮食停积,气壅暴胀,与夫冷气、逆气、积年冷气入腹,肠鸣,虚吼,痰饮吐沫,胃冷呕逆,腹痛泄泻及脾胃壮实之人,偶感风寒,气实人误服参、耆致成喘胀,诚为要药。然而性专消导,散而不收,略无补益之功。5.《本草汇言》:厚朴,宽中化滞,平胃气之药也。凡气滞于中,郁而不散,食积于胃,羁而不行,或湿郁积而不去,湿痰聚而不清,用厚朴之温可以燥湿,辛可以清痰,苦可以下气也。故前古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呕逆泻利,虫积痞积,或肺气胀满,痰涎喘嗽,或胃气壅滞,水谷不行,用此消食化痰,去湿散胀,平土、金二脏,以致于中和也。6.沈孔庭云:厚朴辛苦温燥,入脾胃二经,散滞调中,推力首剂。然配他药,无往不可,与枳实、大黄同用,则泄实满,故大柴胡汤用之;与陈皮、苍术同用,则除湿满,故平胃散用之;与人参、白术、麦蘖同用,则治虚满,故调中汤用之;又同半夏、胆星,能燥湿清痰;同甘草、白术,能和中健胃;同枳壳、莱卜子能下气宽肠;同紫苏、前胡能发散风寒;同山查、枳实能疏气消食;同吴萸、肉桂能行湿燥阴,实有理气行气之功。但气之盛者,用无不验,气之弱者,宜少用之。7.《本草经读》:厚朴,气味厚而主降,降则温而专于散,苦而专于泄,故所主皆为实症。中风有便溺阻隔症,伤寒有下之微喘症,有发汗后腹胀满症,大便鞕症,头痛有浊气上冲症,俱宜主以厚朴也。至于温能散寒,苦能泄热,能散能泄,则可以解气逆之惊悸。能散则气行,能泄则血行,故可以治气血痹及死肌也。宽胀下气,《经》无明文,仲景因其气味苦温而取用之,得《本经》言外之旨也。8.《医学衷中参西录》:厚朴,治胃气上逆,恶心呕哕,胃气郁结胀满疼痛,为温中下气之要药。为其性温味又兼辛,其力不但下行,又能上升外达,故《本经》谓其主中风、伤寒头痛,《金匮》厚朴麻黄汤用治咳而脉浮。与橘、夏并用,善除湿满;与姜、术并用,善开寒痰凝结;与硝、黄并用,善通大便燥结;与乌药并用,善治小便因寒白浊。味之辛者,又能入肺以治外感咳逆;且能入肝,平肝之横恣,以愈胁下掀疼。兼入血分,甄权谓其破宿血,古方治月闭亦有单用立者。诸家多谓其误服能脱元气,独叶香岩谓多用则破气,少用则通阳,诚为确当之论。9.《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10.《别录》:温中益气,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及胸中呕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心烦满,厚肠胃。11.《药性论》:主疗积年冷气,腹内雷鸣,虚吼,宿食不消,除痰饮,去结水,破宿血,消化水谷,止痛。大温胃气,呕吐酸水。主心腹满,病人虚而尿白。12.《日华子本草》:健脾。主反胃,霍乱转筋,冷热气,泻膀胱,泄五藏一切气。妇人产前产后腹藏不安。调关节,杀腹藏虫,阴耳目。13.王好古:主肺气胀满,膨而喘咳。14.《本草正》:温降,散滞,除寒湿泻痢。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7541.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四脚蛇

    四脚蛇(《四川中药志》) 【异名】草绿龙蜥。 【来源】为鬣蜥科动物草绿龙蜥的全体。 【动物形态】草绿龙蜥全长约20余厘米,尾极长,约占全长的2/3。全体被有鳞片。吻钝圆,吻长为眼径…

  • 姜皮

    姜皮(《本草图经》) 【异名】生姜皮(《食疗本草》),生姜衣(《江苏植药志》)。 【来源】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的栓皮。植物形态详"生姜"条。 【采集】秋季挖取姜的根茎,洗净,用竹刀刮…

  • 野荔枝

    野荔枝(《红河中草药》) 【异名】尖叶四照花。 【来源】为山茱萸科植物狭叶四照花的花及叶。 【植物形态】狭叶四照花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枝细瘦,嫩时疏生黄色细毛。单叶对生,革质;叶片长…

  • 滇丁香_滇丁香的副作用_滇丁香是中药吗

    基础信息 别名:野了香、桂丁香、酒瓶花、小黄树、丁香花、露球花、满山香、白花木 性味:辛;温 功能主治:止咳化痰。主咳嗽;百日咳;慢性支气管炎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茜草科植…

  • 止泻木皮

    止泻木皮(《广西植物名录》) 【来源】为夹竹桃科植物止泻木的树皮。 【植物形态】止泻木乔木,高15米左右。茎暗褐色,幼枝有毛。叶对生,无柄或有短柄,被密毛;叶片长椭圆形或近卵形,长…

  • 蟾酥_蟾酥的功效和作用_蟾酥的功能主治

    基础信息 别名:蟾蜍眉脂、蟾蜍眉酥、癞蛤蚂浆、蛤蟆酥、蛤蟆浆 性味:味辛;性温;有毒 功能主治:消肿止痛;解毒辟秽。主痈疽疔疮;咽喉肿痛;风虫牙痛;牙龈肿烂;痧症腹痛 生长采收 来…

  • 艳山姜_艳山姜服有什么禁忌_艳山姜的副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玉桃、草扣、大良姜、大草蔻、假砂仁、土砂仁、草豆蔻 性味:味辛;涩;性温 功能主治:温中燥湿;行气止痛;截疟。主心腹冷痛;胸腹胀满;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疟疾 生长采…

  • 莪术_莪术的副作用_莪术的功效与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蓬莪茂、蓬药、蓬莪术、广茂、蓬术、青姜、羌七、广术、黑心姜、文术 性味:味辛;苦;性温 功能主治:行气破血;消积止痛。主血气心痛;饮食积滞;脘腹胀痛;血滞经闭;痛经…

  • 虎皮草_虎皮草的禁忌_虎皮草的药用价值

    基础信息 别名:猪耳朵、牛耳朵、大叶金腰、马耳朵、龙香草、龙舌草、大脚片、大叶猫眼睛、虎草、坑草、闷鸡心、毛白菜、大虎耳草、岩乌金菜、斗甲、大叶毛大丁、岩窝鸡 性味:味苦、涩、性寒…

  • 青蒜

    青蒜(《滇南本草》)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叶。植物形态详"大蒜"条。 【性味】性温,味辛。 【功用主治】醒脾气,消谷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