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良姜_高良姜可以长期泡水喝吗_高良姜和生姜的区别

基础信息

别名:高凉姜、良姜、蛮姜、小良姜、海良姜

性味:味辛;性热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主脘腹冷痛;呕吐;噫气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盖子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茎。

原形态:高良姜,多年生草本,高30-110cm。根茎圆柱状形,横生,棕红色,直径1-1.5cm,具节,节上有环形膜质鳞片,节上生根。茎丛生,直立。叶无柄或近无柄;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5-30cm,宽1.5-2.5cm,先端渐尖或尾尖,基部渐窄,全缘,两面无毛;叶鞘开放,抱茎,具膜质边缘;吉舌膜质,长2-3cm,不开裂。总状花序顶生,直立,长6-15cm,花序轴被绒毛;花萼筒状,管长8-14mm,先端不规则3浅圆裂;花冠管漏斗状,长约1cm,花冠裂片3,长圆形,唇瓣卵形,白色而有红色条纹,长约2cm;侧生退化雄蕊锥状;发育雄蕊1,长约1.6cm,生于花冠管喉部上方;子房3室,密被绒毛,花柱细长,基部下方具2个合生的圆柱形蜜腺,柱头2唇状。蒴果球形,不开裂,直径约1.2cm,被绒毛,熟时橙红色。种子具假种皮,有钝棱角,棕色。花期4-9月,果期8-11月。

生长环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荒坡灌丛或疏林中或栽培。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文献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1.陶弘景:高良姜,出高良郡。人腹痛不止,但嚼食亦效。形气与杜若相似,而叶如山姜。2.《唐本草》:高良姜,生岭南者形大虚软;生江左者细紧,味亦不甚辛,其实一也。今相与呼细者为杜若,大者为高良姜,此非也。3.《本草图经》:高良姜,今岭南诸州及黔、蜀皆有之,内郡虽有而不堪入药。春生茎叶如姜苗而大,高一、二尺许,花红紫色如山姜。二月、三月采根,暴干。

摘录:《中华本草》

各家论述:1.杨士瀛:噫逆胃寒者,高良姜为要药人参、茯苓佐之,为其温胃,解散胃中风邪也。2.《本草汇言》:高良姜,祛寒湿、温脾胃之药也。若老人脾肾虚寒,泄泻自利,妇人心胃暴痛,因气怒、因寒痰者,此药辛热纯阳,除一切沉寒痼冷,功与桂、附同等。苟非客寒犯胃,胃冷呕逆,及伤生冷饮食,致成霍乱吐泻者,不可轻用。叶正华曰:古方治心脾疼,多用良姜。寒者,与木香肉桂、砂仁同用至三钱。热者,与黑山?川黄连、白芍药同用五六分,于清火药中,取其辛温下气、止痛。若治脾胃虚寒之证,须与参、耆、半、术同行尤善,单用多用,辛热走散,必耗冲和之气也。3.《本草新编》:良姜,止心中之痛,然亦必与苍术同用为妙,否则有愈有不愈,以良姜不能去湿故耳。4.《本经逢原》:良姜。寒疝小腹掣痛,须同茴香用之:产后下焦虚寒,瘀血不行,小腹结痛者加用之。5.《本草求真》:良姜,同姜、附则能入胃散寒;同香附则能除寒祛郁。若伤暑泄泻,实热腹痛切忌。此虽与干姜性同,但干姜经炮经制,则能以去内寒,此则辛散之极,故能以辟外寒之气也。6.《本草正义》:良姜大辛大温,洁古谓辛热纯阳,故专主中宫真寒重症;《别录》独以治胃冷气逆,霍乱腹痛者,正以霍乱皆中气大寒,忽然暴仆,俄顷之间,胸腹绞痛,上吐下泻,即四肢冰冷,面唇舌色淡自如纸,脉伏不见,冷汗如油,大肉陡削。良囱盛暑之时,乘凉钦冷,泪没真阳,致中气暴绝,见症如是之剧,甚者一、二时即已告毙,此非大剂温热;万不能挽回垂绝之元阳。姜、附、吴藐、良姜、革菱之属,均为此症必须要药。惟近贤王孟英、陆九芝两家,所论霍乱,皆主湿热而言,且谓胶冷脉伏,即是热深顾深之候,万万不可用四逆法者,此则当时见症之不同,盖亦天时人事之变迁,固自有不可一概论者。此当以舌苔之既自与黄腻辨之,而所泻所吐之物,一则清澈如水,一则秽气恶浊,亦必确乎有凭,固不患临症时之无所适从看也。pH藏器言止痢者,当以虚寒滑利言之,必非湿热积滞之肠僻可知。甄权谓治腹内久冷气痛,大明谓治转筋、泻痢,则即真寒之霍乱转筋也。又谓治反胃,则胃中无火,食入反出之朝食葛吐,完谷清澈者也。苏颂谓含块咽津,治忽然恶心呕清水,亦胃寒之症。濒湖谓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痹、除瘴疟,皆以阴霾填塞者言。而胃燥津桔之噎膈,湿热秽浊之瘴疟,非可一概论矣。7.《别录》: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8.《药性论》:治腹内久冷,胃气逆、呕吐。治风,破气,腹冷气痛;去风冷痹弱,疗下气冷逆冲心,腹痛、吐泻。9.《本草拾遗》:下气,益声。煮作饮服之,止痢及霍乱。10.《日华子本草》:治转筋泻痢,反胃呕食,消宿食。11.《本草图经》:治忽心中恶,口吐清水者,取根如骰块,含之咽津,逡巡即瘥;若(口中)臭亦含咽,更加草豆蔻为末,煎汤常饮之佳。12.《珍珠囊》:温通脾胃。13.《滇南本草》:治胃气疼,肚腹疼痛。14.《纲目》: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癖,除瘴疟。15.姚可成《食物本草》:去白睛翳膜,补肺气,益脾胃,元气。16.《本草求原》:治脚气欲吐,目卒赤,头痛,风冷痹痛。17.《广东中药》:治寒疝湿痹。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7969.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鸡血七_鸡血七的禁忌_鸡血七的副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红孩儿、红血儿、鸣心七、荞麦七、蜈蚣七、倒生莲、血三七、血地榆、倒丝莲 性味:酸;苦;性平;有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舒筋;行气止痛;止血生肌。主感冒发热;咽喉…

  • 扶芳藤

    扶芳藤(《本草拾遗》) 【异名】滂藤(《本草拾遗》),岩青杠、岩青藤、万年青(《贵州民间药物》),卫生草、千斤藤、山百足(《广西药植名录》),抬络藤(《浙江天目山药植志》),白对叶…

  • 冰糖_冰糖的功效和作用_冰糖的药用价值

    基础信息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健脾和胃;润肺止咳。主脾胃气虚;肺燥咳嗽;或痰中带血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甘蔗茎中的液汁,制成白沙糖后再煎炼而成的冰块状结晶。 …

  • 牡荆叶

    牡荆叶(《别录》)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牡荆的叶片。植物形态详"牡荆子"条。 【性味】辛苦,平。 ①《别录》:"味苦,平,无毒。" ②《纲目》:"苦,寒,无毒。" 【功用主治】祛…

  • 雪参_雪参哪些人不可以使用_雪参有什么危害

    基础信息 别名:红毛阳参、刺参、条参、鸡脚参、土高丽参 性味:甘;温 功能主治:补气;益肾。主久泻;脱肛;食欲不振;便血;浮肿;久咳;哮喘;眩晕及夜盲症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

  • 竹鼠子油

    竹鼠子油【来源】为竹鼠科动物竹鼠的脂肪油。动物形态详"竹鼠肉"条。 【性味】味淡甘,性平。 【功用主治】解毒排脓,生肌止痛。治烫伤,无名肿毒,拔取异物。 【用法与用量】外用:涂敷患…

  • 狼肉_狼肉可以入药嘛_狼肉有哪些好处和坏处

    基础信息 性味:味咸;性热 功能主治:补五脏;厚肠胃;填精髓;御风寒。主虚劳;冷积腹痛;风湿痹痛;竣痪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犬科动物狼的肉。 原形态:狼,体长l-1.6m,…

  • 刺黄柏_刺黄柏的作用与功效_刺黄柏的副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老鼠刺、木黄连、刺黄芩、山黄芩、野黄芩 性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湿热痢疾;腹泻;目赤肿痛;除;劳热骨蒸;咯血;头晕;风湿痹痛;痈肿疮疡 生长…

  • 霞天膏

    霞天膏(《药性裁成》) 【来源为牛科动物黄牛的肉经熬炼而成之膏。动物形态详"牛肉"条。 【制法】取精牛肉去净筋膜,洗净,入锅内加清水淹没,煎熬24小时,榨取肉汁,将渣再煎一次,然后…

  • 蕨菜

    蕨菜(《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异名】龙爪菜、锯菜。 【来源】为凤尾蕨科植物蕨菜的根茎。 【植物形态】蕨菜多年生草本,高约1米。根茎斜生,被有浅棕色至棕色短鳞毛,老时部分脱落。叶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