鳆鱼_鳆鱼和什么不能一起服用_鳆鱼的副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鲍鱼

性味:味甘;咸;性平

功能主治:滋阴清热;益精明目。主劳热骨蒸;咳嗽;青盲内障;月经不调;带下;肾虚小便频数;大便燥结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鲍科动物杂色鲍、皱纹盘鲍、耳鲍、羊城鲍的肉。

原形态:1.杂色鲍,贝壳呈卵圆形,壳质坚实,壳长80-93mm,宽58-68mm,壳顶钝,位于壳后端,螺旋部矮小,略高于体螺层的壳面,螺层约3层,缝合浅浅,自第2螺层中上部开始至体螺层边缘末端。壳表有30多个排成一列整齐而逐渐增大的突起和小孔,前端突起小而不显着,不开孔的突起顶部呈下陷凹窝;有6-9个突起特大,开孔与内部相通,形成呼水孔,有呼吸及排泄作用,亦可从孔道伸出触手。体螺层被突起和小孔隔成的螺肋区,成一宽大的倾斜面,占壳的绝大部分;其表面还生有不甚规则的螺肋和细密的生长线,随着贝壳的生长时期,发达的生长线逐渐形在明显的褶襞。壳表面为绿褐色,或掺有黄、红色形成的杂以斑。但常因附生其他生物,如苔藓虫、石灰虫等,以致往往呈灰褐色。成体壳顶磨损部,显露珍珠光泽,壳内面银白色,珍珠样彩色光泽强。壳口卵圆形,与体螺层大小几相等。体柔软,头部背面两侧各有一细长的触角和有柄的眼各1对,在腹面有一向前伸展的吻,口纵裂于其前端,内有颚片和舌齿,足极发达,口与壳口相等,分为上足和下足两部,下足呈盘状,整个足部背面中央的肌肉降起呈圆柱状,构成大型的右侧壳肌,背面与贝壳相连。于右侧壳肌下缘,可见一般消化腺为深褐绿色;生殖季节的生殖腺,雌性呈灰绿色,雄性呈乳黄色。无厣。2.皱纹盘鲍,贝壳呈椭圆形,壳长120-125mm,宽82-85mm,扁平的壳顶位于壳的偏后方,稍高于壳面,螺层约3层,各层间缝合线浅,自第2螺层中部始,具1列由小渐大,沿右至左的螺旋排列的突起,20-30个,至体螺层的边缘,近壳口3-5个突起,开也与外面相通,形成呼水孔,沿着呼水孔列左下侧面有一条明显的螺沟。壳面深绿褐色,有许多粗糙而不规则的皱纹,较大的贝壳上常有苔藓虫和龙介等形成突起的附着物,壳内面银白色,带珍珠样光泽。3.耳鲍,贝壳较小而扁,呈耳状,壳长65-70mm,壳宽小于壳长的1/2,壳高约相当于壳宽的1/3。壳薄,略扭曲,从第2螺层主体螺层边比有呼水孔列,有30个左右的突起,末端最大的4-7个开孔,以6个开孔较多见,从第2螺层至贝壳边缘有4-5条明显的螺肋。壳面生长线明显,壳表颇为光滑美丽,常呈翠绿色或黄褐色,并布有紫褐色和土黄色三角形斑纹,有的还杂有多种色彩组成的不规则云状斑,壳内面银白色,有淡绿色闪光及珍珠光泽。4.羊鲍,贝壳短宽,较薄,呈扁平卵圆形,壳长80-88mm,最大也可达100mm以上,壳宽约为长的5/7,高级为长的1/4-1/5,壳顶位于近中部,螺旋部与体螺部约各占一半,螺层约4层,从第3螺层至体螺层边缘,有20余个突起,近壳口的4-5个开口,呈管状的呼水孔,其余全盲闭。壳面螺肋宽大使壳面粗糙不平,有时具苔藓虫等形成的疣状突,壳表灰绿色或裼色,散有橙黄色和白色花斑。壳内面银白色,带有青绿的珍珠光泽。

生长环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活于暖海低潮线附近至10m左右深的岩礁或珊瑚礁质海底,以盐度较高、水清和藻类丛生的环境栖息较多,用宽大的腹足爬行或牢固地吸附于岩石上或潜伏于礁缝内。当摄食时将齿舌先端伸出来,于岩石表面舐食硅、红、褐等藻类。2.喜生活于潮流通畅、透明度高、褐藻繁茂的水域,栖息于水深3-15m处,于低潮线附近或20m以下的深水区则数量较少。幼体主食硅藻,成体多以褐、红藻类为食,也食有孔虫和桡足类、多毛类等小动物。3.生活于暖海低潮线以下的岩石、珊瑚礁及藻类丛生的海底其足部肌肉特别肥厚,运动力强,足后部有一深的纵沟,常把足部翻转上来包埋整个贝壳。肉质细嫩、鲜美,为名贵的海产品之一,唯产量远不如杂色鲍多。4.生活于潮下带岩石、珊瑚礁及藻类较多的海底。资源分布:1.分布于浙江(南部)、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地。为我国南方优良养殖种类之一。2.分布于辽宁、山东及江苏连云港等地。为我国鲍属中个体最大,产量最多的良种。现不仅适应于我国北方沿海养殖,且已南移到福建沿海人工养殖获得成功。3.分布于海南岛和西沙、东沙群岛及台湾海峡。4.分布于耳鲍相同,但产量不多。

文献

出处:出自《本草经集注》

摘录:《中华本草》

各家论述:1.《蜀本草》:主咳嗽,唆之明目。2.《医林纂要》:补心缓肝,滋阴明目。又可治骨蒸劳热,解妄热,疗痈疽,通五淋,治黄痘。3.《随息居饮食谱》:补肝肾,益精明目,开胃养营,已带浊崩淋,愈骨蒸劳极。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8058.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诃子

    诃子(《本草图经》) 【异名】诃黎勒(《金匮要略》),诃黎(《千金方》),随风子(刘禹锡《传信方》)。 【来源】为使君子科植物诃子的果实。 【植物形态】诃子大乔木,高达20~30米…

  • 通脱木花上粉

    通脱木花上粉(《本草拾遗》)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花粉。植物形态详"通草"条。 【性味】《本草拾遗》:"无毒。" 【功用主治】《本草拾遗》:"主诸虫瘘恶疮,痔疾,取粉纳疮中…

  • 乌豆根

    乌豆根(《贵州民间药物》) 【异名】山豆根。 【来源】为豆科植物西南槐树的根。 【植物形态】西南槐树灌木,高1~2米。小枝密被棕色短软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1~17枚,主轴…

  • 猫胞衣

    猫胞衣(《纲目》) 【异名】猫胞(《本经逢原》)。 【来源】为猫科动物猫的胎盘。动物形态详"猫肉"条。 【性味】①《本草从新》:"甘酸,温。" ②《本草再新》:"味甘,性温,无毒。…

  • 柞树皮_柞树皮的功能主治_柞树皮的好处

    基础信息 性味:微苦;涩;性平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主痢疾;肠炎;小儿消袋子化不良;气管炎;黄疸;痔疮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蒙栎的树皮。 原形态:落叶乔…

  • 五加

    五加   【释名】 五佳、五花、文章草、白刺、追风使、木骨、金盐、豺漆,豺节。   【气味】 (根皮、茎)温、辛、无毒。   【主治】   1、风湿痿痹。用五加皮、地榆(刮去粗皮)…

  • 藿香露

    藿香露(《纲目拾遗》)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藿香的茎叶蒸馏所得的芳香水。植物形态参见"藿香"条。 【性味】《中国医学大辞典》:"辛,微温,无毒。" 【功用主治】①《纲目拾遗》:"消…

  • 山竹子

    山竹子(《广西中草药》) 【异名】山桔子、木竹果。 【来源】为藤黄科植物多花山竹子的树皮或果实。 【植物形态】多花山竹子灌木或乔木,高3~12米;树皮灰白色,枝上常有叶痕。叶对生,…

  • 黄矾

    黄矾(《唐本草》) 【异名】金线矾(《海药本草》),鸡矢矾(《本草蒙筌》)。 【来源】为硫酸盐类矿物黄矾的矿石。 【矿物形态】黄矾单斜晶系。结晶者不多见,常为细小纤维状之集合体。颜…

  • 五色梅

    五色梅(《广西中药志》) 【异名】山大丹、大红绣球、珊瑚球(《南越笔记》),龙船花(《植物名实图考》),臭金凤、如意花、昏花(《岭南采药录》),七变花(《华北经济植物志要》),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