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_地榆的用法用量_地榆的副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酸赭、豚榆系、白地榆、鼠尾地榆、西地榆、地芽、野升麻、马连鞍、花椒地榆、水橄榄根、线形地榆、水槟榔、山枣参、蕨苗参、红地榆、岩地芨、血箭草、黄瓜香

性味:苦酸;寒;无毒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消肿敛疮。主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痔血,血痢,崩漏,赤白带下,疮痈肿痛,湿疹,阴痒,水火烫伤,蛇虫咬伤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地榆、长叶地榆的根。

原形态:1.茎直立,有棱,无毛或基部有稀疏腺毛。基生叶为羽状复生,小叶4-6对;叶柄无毛或基部有稀疏腺毛;小叶片有短柄;托叶膜质,褐色,外面无毛或稀疏腺毛;小叶片卵形或长圆形,长1-7cm,宽0.5-3cm,先端圆钝,稀急尖,基部心形至浅心形,边缘有多数粗大、圆钝的锯齿,两面无毛;茎生叶较少,小叶片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狭长,基部微心形至圆形,先端急尖,托叶大,革质,半卵形,外侧边缘有尖锐锯齿。穗状花序椭圆形、圆柱形或卵球形,直立,长1-3(-4)cm,径0.5-1cm,紫色至暗紫色,从花序顶端向下开放;苞片2,膜质,披针形,先端渐尖至骤尖,比萼片短或近等长,背面及边缘有柔毛;裂片4,椭圆形至宽卵形;先端常具短尖头,紫红色;雄蕊4,花丝丝状与萼片近等长,柱头先端盘形。瘦果包藏在宿存萼筒内,倒卵状长圆形或近圆形,外面4棱。花期7-10月,果期9-11月。2.长叶地榆本变种与正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基生叶小叶带状长圆形至带状披针形,基部微心形,圆心形至宽楔形;茎生叶较多,与基生叶相似,但更长而狭窄。花穗长圆柱形,长2-6cm,径0.5-1cm;雄蕊与萼片近等长。花、果期8-11月。

生长环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30-3000m的草原、草甸、山坡草地、灌丛中或疏林下。2.生于海拔100-3000m的山坡草地、溪边、灌丛中、湿草地及疏林中。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及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等地。2.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甘肃等地。

文献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摘录:《中华本草》

各家论述:1.《纲目》:地榆,除下焦热,治大小便血证。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则能行血,不可不知。杨士瀛云:诸疮痛者加地榆,痒者加黄芩。2.《本草求真》:地榆,诸书皆言因其苦寒,则能入于下焦血分除热,俾热悉从下解。又言性沉而涩,凡人症患吐衄崩中肠风血痢等症,得此则能涩血不解。按此不无两歧,讵知其热不除,则血不止,其热既清,则血自安,且其性主收敛,既能清降,又能收涩,则清不虑其过泄,涩亦不虑其或滞,实力解热止血药也。3.《本经续疏》:地榆者不治别因之带下,并不治七伤带下病之不痛者,惟能称七伤带下病止痛,又可见矣。何况血去气散,风乘虚入而为恶肉,风乘营卫之相遭而鼓荡为汗,金疮被风而痛不可瘳,不皆为地榆所属耶?《别录》之止脓血、诸痿、恶疮、热疮,产后内塞作金疮膏,皆于《本经》推类言之。惟消酒、除消渴、补绝伤。则其义若别有在者,然气盛而鼓风入血,何异血虚而风乘以入,风入而更耗其血,何异风入而大耗其津液,风横梗于气血之间,何异气血之不相续,则仍是血虚气违为根本,风气搅扰于其间乃为病,而治之以化风气为生气,致气血使调和得巽而相入矣。4.《本草选旨》:地榆,以之止血,取上截炒用。以之行血、取下截生用。以之敛血,则同归、芍。以之清热,则同归、连。以之治湿,则同归、芩。以之治血中之痛,则同归、萸。以之温经而益血,则同归、姜。大抵酸敛寒收之剂,得补则守,得寒则凝,得温暖而益血归经,在善用者自得之而已。5.《本草正义》:地榆苦寒,为凉血之专剂。妇人乳痛带下,多由于肝经郁火不疏,苦寒以清泄之,则肝气疏达,斯痛可已而带可止;然气滞痰凝之乳痛,及气虚不摄之带下,非其治也。止痛除恶肉,皆以外疡言之,血热火盛,则痛而多恶肉,地榆清热凉血,故止疡患作痛,而能除恶肉。《本经》又疗金疮,《别录》谓止脓血,恶疮热疮,可作金疮膏,皆即此清火凉血之功用。且所谓主七伤,补绝伤,亦皆指外疡言之,非谓地榆苦寒,能治虚损之劳伤也。止汗而除消渴,皆寒以胜热之效。消酒者,即苦寒以胜湿退热也。6.《本经》:主妇人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7.《别录》:止脓血,诸痿,恶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主内漏不止,血不足。8.《药性论》:止血痢蚀脓。9.《唐本草》:主带下十二病。10.《日华子本草》:排脓,止吐血,鼻洪,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赤白痢并水泻,浓煎止肠风。11.《开宝本草》:别本注云,止冷热痢及疳痢热。李杲:治胆气不足。12.《滇南本草》:治酒寒,面寒疼,肚腹疼。13.《纲目》:汁酿酒:治风痹,补脑。捣汁涂虎、犬、蛇、虫伤。14.《本草正》:清火明目。治带浊痔漏,产后阴气散失。亦敛盗汗,疗热痞。15.《药品化义》:解诸热毒痈。16.《药物图考》:调敷汤火伤,疳疮溃烂。17.《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治胃痛,胃肠出血。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8132.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冬里麻_冬里麻的用法用量_冬里麻的药用价值

    基础信息 别名:红烟、柳梅、水麻根、水麻柳、水苏麻、大水麻、水麻秧 性味:辛;微苦;性凉 功能主治:疏风止咳;清热透疹;化瘀止血。主外感咳嗽;咳血;小儿急惊风;麻疹不透;跌打伤肿;…

  • 泡桐叶_泡桐叶的功效与作用_泡桐叶怎么入药

    基础信息 别名:桐叶、白桐叶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血消肿。主痈疽;疔疮肿毒;创伤出血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叶。 原形态:1.泡桐…

  • 盐蛇

    盐蛇(《陆川本草》) 【异名】树蜥蝎(《动物学大辞典》),篱筒马、午时逢(《陆川本草》),雷公蛇(《广西中药志》)。 【来源】为鬣蜥科动物马鬃蛇除去内脏的全体。 【动物形态】马鬃蛇…

  • 卷柏_卷柏有什么副作用_x治什么病

    基础信息 别名:一把抓、老虎爪、长生草、万年松 性味:辛,平。 功能主治: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癓瘕痞块,跌扑损伤。卷柏炭化瘀止血。用于吐血,崩漏,便血,脱肛。 生长采收 来源:…

  • 痰火草_痰火草的功效_痰火草有医用价值吗

    基础信息 别名:围夹草、癌草、青竹壳菜、青鸭跖草 性味:甘;淡;凉 功能主治:化痰散结;清热通淋。主瘰疬痰核;热淋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鸭跖草科植物大苞水竹叶的全草。 原形…

  • 大夜关门根

    大夜关门根(《贵州草药》)) 【来源】为豆科植物多脉叶羊蹄甲的根。植物形态详"大夜关门"条。 【采集】夏、秋采收。 【性味】性温,味辛甘酸微苦。 【功用主治】止血,镇咳,补肾气。 …

  • 芫花

    【中文名】芫花(《本经》) 【类别】花类 【异名】芫(《山海经》),去水(《本经》),败花、赤芫、儿草(《吴普本草》),毒鱼、杜芫(《别录》),头痛花(《纲目》),闷头花、老鼠花(…

  • 白豆蔻

    白豆蔻(《本草拾遗》) 【异名】多骨(《本草拾遗》),壳蔻(《本经逢原》),白蔻(《本草经解》)。 【来源】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果实。 【植物形态】白豆蔻多年生草本。根茎匍匐,粗大有…

  • 漏篮子

    漏篮子(《纲目》) 【异名】木鳖子(《雷公炮炙论》),虎掌(《日华子本草》),漏篮(《彰明附子记》)。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子根的琐细者。镇物形态详"川乌头"条。 【性味】①《…

  • 顾笋

    顾笋(汪颖《食物本草》)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顾竹的苗。 【植物形态】顾竹(《唐本草》),又名:桂竹(《本草图经》)。秆直立,高10~20米,直径3~8厘米,绿色,幼时被以白色蜡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