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_常山的用药禁忌_常山有毒吗

基础信息

别名:互草、恒山、七叶、鸡骨常山、翻胃木、黄常山、土常山、大金刀、大常山、树盘根、一枝蓝、鸡骨风、风骨木、白常山、摆子药

性味:苦;辛;寒;有毒

功能主治:劫痰;截疟。主疟疾,胸中痰饮积聚。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虎耳草科植物常山的根。

原形态:常山灌木,高1-2m。小枝绿色,常带紫色,无毛,或稀被微柔毛。叶对生;叶柄长1.5-2cm;叶形变化大,通常椭圆形、长圆形、倒卵状椭圆形,稀为披针形,长5-10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密的锯齿或细锯齿;中脉上面凹陷,侧脉弯拱向上。伞房花序圆锥形;顶生,有梗;花蓝色或青紫色;花萼倒圆锥状,萼齿4-7;花瓣4-7,近肉质,花时反卷;雄蕊10-20,半数与花瓣对生,花丝扁平;子房下位,花柱5(4-6),初时基部合生。浆果蓝色,有多数种子。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长环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200m的林缘、沟边、湿润的山地。资源分布:分布江西、湖北、湖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东、福建、广西、甘肃、西藏、台湾等地。

文献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1.陶弘景:常山,出宜都、建平,细实黄者,呼为鸡骨常山,用最胜。2.《本草图经》:常山,今京西、淮、浙、湖南州郡亦有之。海州出者,叶似楸叶,八尺,有花红白色,子碧色,似山楝子而小。五月采叶,八月采根,阴干。此二味为治疟之最要。

摘录:《中华本草》

各家论述:1.《本草衍义补遗》:常山,性暴悍,善驱逐,能伤其真气,功不可偃过也。病人稍近虚怯,勿可用也。2.《纲目》:常山、蜀漆,有劫痰截疟之功,须在发散表邪及提出阳分之后,用之得宜,神效立见,用失其法,真气必伤。夫疟有六经疟,五脏疟,痰、湿、食积、瘴疫诸疟,须分阴阳虚实,不可一概论也。常山、蜀漆,生用则上行必吐,酒蒸炒熟用则气稍缓,少用亦不致吐也。得甘草则吐;得大黄则利;得乌梅、鲮鲤甲则入肝:得小麦、竹叶则入心;得秫米、麻黄则入肺;得龙骨、附子则入肾;得草果、槟榔则入脾,盖无痰不作疟,二物之功,亦在驱逐痰水而已。杨士瀛《直指方》云,常山治疟,人皆薄之,疟家多畜痰涎黄水,或停潴心下,或结澼胁间,乃生寒热,法当吐痰逐水,常山岂容不用,水在上焦,则常山能吐之,水在胁下,则常山能破其澼而下其水,但须行血药品佐助之,必收十全之功。其有纯阳发疟,或蕴热内实之证,投以常山,大便点滴而下,似泄不泄者,须用北大黄为佐,泄利数行,然后获愈也。又李焘云,岭南瘴气,寒热所感,邪气多在营卫肉皮之间,欲去皮肤毛孔中瘴气根本,非常山不可,但性吐入,惟以七宝散冷服之,即不吐,且验也。3.《本草通玄》:常山,世俗闻雷斆有老人、久病之戒,透视常山为峻剂,殊不知常山发吐,惟生用与多用为然,与甘草同行,则亦必吐,若酒浸炒透,但用钱许,余每用必建奇功,未有见其或吐者也。4.《药品化义》:常山宣可去壅,善开结痰,凡痰滞于经络,悉能从下涌上。取味甘色黄,专人脾经而祛痰疟,盖脾虚则生痰,肝虚则发热,若三日一发者,为三阴疟,俗名三日疟是也,以此同人参小柴胡汤,去痰平肝,少用一钱,必不致于吐,即吐亦为解散,使风散食消,一二剂自愈,若不速治,因循延久,则风署与食台为痰涎,流滞经络,名为者疟,则风暑八阴在脏,宜用血药引出阳分,而后以此截疟。第因常山气味薄而性升上,上必须吐,恐为暴悍,特酒制助其味厚,又佐以槟榔为使,沉降逐痰下行,加知母益阴,贝母清痰,共此四味为截疟神方。世嫌其性暴,不能善用,任疟至经年累月,则太愚矣,但匆多用及久用耳。常山初嚼如木无味,煎尝味甘淡带微苦,气味惧薄,亦非劫药。5.《本草撮要》:常山,功专劫痰截疟,得知母、贝母、草果治诸疟,得丹砂能劫痰疟,得槟榔、草果治瘴疟,得甘草治肺疟,得豆豉、乌梅、竹叶治肾疟,得小麦、淡竹叶治温疟,得黄连治久疟,得云母、龙骨治牝疟独寒,得麻黄、甘草、牡蛎治牡疟独热。6.《本草正义》:恒山、蜀漆,本是一物,气味皆辛苦而寒,泄热破结,降逆下气,开痰逐水,其用皆同。又《本经》、《别录》所载主治,其旨可见。《别录》乃谓蜀漆微温,恐不可信,虽《本经》以治症坚、痞结、积聚,似非苦寒之品所能胜任,然此物之能开结破积,皆主痰热而言,本非治凝寒积聚之痞,故所主伤寒寒热,痰结水胀,咳逆鼠瘘,邪气吐逆诸证,皆属于热痰蕴积一途,不能谓其兼疗寒证。其专主湿疟一症,则凡属疟邪往来寒热、休作有时,皆是凝痰积湿,留于经隧,古人每谓无痰不成疟、无积不成疟,若不先泄化其痰湿积滞,则病根蟠结,寒热终无休止之时。恒山之用,本为开痰逐水、涤湿化积而设,是以《本经》、《别录》均以为治疟主要之药,后人泥于仲景小柴胡汤一法,知柴胡主疟者多,而知恒山主疟者少。岂知柴胡治疟,仅主邪在经给之一部,而于痰湿积滞,不能顾及,惟渐发渐曼者为宜,而早用迟用,皆不切当;惟恒山治疟,能疏通在内之蕴结,抉其根株,则寒热之邪无所凭藉,而疟自不作,是柴胡尚治其标,而恒山乃治其本也。7.《本经》:主伤寒寒热,温疟,胸中痰结吐逆。8.《别录》:疗水胀,洒洒恶寒,鼠瘘。9.《药性论》:治诸疟,吐痰涎,去寒热,项下瘤瘿。10.《医学入门》:治疟母及腹中积聚,邪气痞结坚症。11.《本草正》:治狂、痫、癫厥。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8367.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辣子草_辣子草有毒吗_辣子草副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兔儿草、铜锤草、珍珠草 性味:味淡;性平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咳平喘;止血。主扁桃体炎;咽喉炎;黄疸型肝炎;咳喘;肺结核;新星疮;外伤出血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

  • 象牙_象牙的药用部位_象牙有什么用药禁忌

    基础信息 性味:味甘;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镇惊;解毒生肌。主癫痫;惊风;骨蒸劳热;痈肿疮毒;咽喉肿痛;痔漏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象科动物亚洲象的牙齿。 原形态:亚洲象,身体…

  • 白花菜子

    白花菜子(《国药提要》) 【来源】为白花菜科植物白花菜的种子。植物形态详"白花菜"条。 【采集】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全草,晒干后打下种子,除净杂质。 【药材】干燥种子,呈扁圆形,极…

  • 铁扇子

    铁扇子(《四川常用中草药》) 【异名】铁杆猪毛七、过坛龙、细蕨萁、蕨萁莲。 【来源】为铁线蕨科植物灰背铁线蕨的全草。 【植物形态】灰背铁线蕨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木质,顶端生深棕…

  • 樟树果

    樟树果(《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为樟科植物红叶木姜子的果实。 【植物形态】红叶木姜子灌木或小乔木,高3~5米。枝褐红色。叶互生,狭长圆形或披针状椭圆形,长4~6厘米,宽1.7…

  • 杯苋

    杯苋(《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 【异名】蛇见怕(《海南植物志》),镜而草、蛇惊慌、细叶蛇总管、拔子弹草(《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苋科植物杯苋的全草。 【植物形态】…

  • 马羟膏

    马羟膏(《本草经集注》) 【异名】马膏(《灵枢》),马羟头膏(《别录》),马脂(《丹房鉴源》)。 【来源】为马科动物马项上的皮下脂肪。原动物详"马肉"条。 【性味】①《别录》:"平…

  • 见血清_见血清的功效与作用_见血清的副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羊耳蒜、立地好、毛慈姑、岩芋、黑兰、矮胖儿、肉螃蟹、铁爬网、倒岩提、走子草、肉龙箭、香花羊耳蒜、紫星羊耳蒜、香羊耳蒜 性味:苦;涩;凉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清热解毒…

  • 葛蕈_葛蕈治疗腰痛的方法_葛蕈可以生吃吗

    基础信息 别名:葛花菜、葛乳、蛇菰、螺丝起、葛菌、红血莲、葛蕈药、菌藤菌、地重楼、红冬菰、铺地开花、深山不出头、石莲花、土心肝、角菌、角花、菖菌、地红果、列当、球穗蛇菰 性味:苦;…

  • 黄麻根

    黄麻根(《纲目拾遗》) 【来源】为椴树科植物黄麻的根,植物形态详"黄麻叶"条。 【性味】①《现代实用中药》:"苦,温,无毒。" ②《陆川本草》:"味淡微苦,性平。" 【功用主治】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