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_巴豆的功效和作用_巴豆的药用价值

基础信息

别名:巴菽、刚子、江子、老阳子、双眼龙、猛子仁、巴果、双眼虾、红子仁、巴贡、巴米、毒鱼子、銮豆、贡仔、八百力、巴仁、芒子、药子仁、芦麻子、腊盘子、大风子、泻果

性味:辛;热;大毒

功能主治:泻下寒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蚀疮杀虫。主寒邪食积所致的胸腹胀满急痛;大便不通;泄泻痢疾;水肿腹大;痰饮喘满;喉风喉痹;痈疽;恶疮疥癣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种子。

原形态:巴豆灌木或小乔木,高2-10m。幼枝绿色,被稀疏星状毛,老枝无毛。单叶互生;叶柄长2-6cm;托叶线形,长2-4mm,早落;叶膜质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长5-15cm,宽2.5-8cm,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近叶柄处有2枚无柄的杯状腺体,叶缘有疏浅锯齿,齿尖常具小腺体,幼时两面均有稀疏星状毛,后变无毛或在下面被极少数星状毛,干时呈淡黄色。总状花序顶生,长5-14cm,有时达观20cm,上部着生雄花,下部着生雌花,也有全为雄花而无雌花的;苞片钻状,长约2mm;雄花花梗细而短,长3-4mm,有星状毛;雄花绿色,较小;花萼5深裂,先端疏生星状毛,裂片卵形,长约2mm;花瓣5,长圆形,与花萼几等大,反卷,内面和边缘生细绵毛;雄蕊15-20,着生花盘边缘,花丝上部被柔毛,花药干时呈黑色;花盘盘状,边缘有浅缺刻;无退化子房;雌花花梗较粗,长2-3mm;花萼5深裂,裂片长圆形,外被星状毛,长约2.5mm;无花瓣;子房倒卵形,密被粗短的星状毛,3室,每室1胚珠,花柱3,每个2深裂。蒴果倒卵形至长圆形,有3钝角,长约2cm,近无毛或被稀疏星状毛,种子3颗,长卵形,背面稍凸,淡黄褐色,长约是1cm,宽6-7mm。花期3-10月,果期7-11月。

生长环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野、丘陵地,房屋附近常见栽培。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文献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摘录:《中华本草》

各家论述:1.《汤液本草》:巴豆,若急治为水谷道路之剂,去皮心膜油,生用;若缓治为消坚磨积之剂,炒去烟令紫黑,研用。可以通肠,可以止泄,世所不知也。2.《纲目》:巴豆,生猛熟缓,能吐能下,能止能行,是可升可降药也。盖此物不去膜则伤胃,不去心则作呕,以沉香水浸则能升能降,与大黄同用泻人反缓,为其性相畏也。巴豆,峻用则有劫病之功,微用亦有调中之妙。王海藏言其可以通肠,可以止泻,此发千古之秘也。一老妇年六十余,病溏泄已五年,肉食油物生冷,犯之即作痛,服调脾、升提、止涩诸药,入腹则泄反甚。延余诊之,脉沉而滑,此乃脾胃久伤,冷积凝滞所致。王太仆所谓大寒凝内,久利溏泄,愈而复发,绵历年岁者,法当以热下之,则寒去利止。遂用蜡匮巴豆丸药五十丸与服,二日大便不通,亦不利,其泄遂愈。自是每用治泄痢积滞诸病,皆不泻而病愈者近百人,妙在配合得宜,药病相对耳。苟用所不当用,则犯轻用损阴之戒矣。3.《本草汇言》:巴豆,推荡脏腑,开通闭塞之药也。左氏曰,此剂味甚辛敛,气甚热烈,性甚刚猛,攻关拔固,功过牵、黄,摧滞逐实,力浮硝、戟,追逐一切有形留着、久顽不逊之疾,如留饮痰癖、死血败脓、休息结痢、寒痰哮喘,及一切生冷、鱼、面、油腻、水果、积聚、虫积,或水肿大腹、寒疝、死胎、痞结、症瘕诸证,下咽即行。苟非气壮力强之人,不可轻用。张氏曰,如不审而妄用,耗却天真,使人津液枯竭,胸热口燥,留毒不去,他病转生,则巴豆之危害昭昭矣,然而更有未尽者,此药禀火烈之气,沾人肌肉,无不灼烂,试以少许轻擦完好之肤,须臾即发一泡,必至肿烂成疮,况肠胃柔脆之质,下咽则徐徐而走,且无论下后耗损天真,而府脏被其熏灼,能免无溃烂之患耶?凡一概汤、散、丸剂,切勿轻投,即有万不得已之急证,欲借其辛烈攻冲,开通道路之力,必须煮熟,压令油净,入厘许即止,不得多用。4.《本草通玄》:巴豆,禀阳刚雄猛之性,有斩关夺门之功,气血未衰,积邪坚固者,诚有神功,老羸衰弱之人,轻妄投之,祸不旋踵。巴豆、大黄,同为攻下之剂,但大黄性冷,腑病多热者宜之;巴豆性热,脏病多寒者宜之。故仲景治伤寒传里恶热者,多用大黄,东垣治五积属脏者,多用巴豆,世俗未明此义,往往以大黄为王道之药,以巴豆为劫霸之剂,不亦谬乎?5.《本经逢原》:巴豆,能荡练五脏六腑,不特破症瘕结聚之坚积,并可治伤寒湿疟之寒热,如仲景之治寒实结胸用白散,深得《本经》之旨。世本作温疟,当是湿疟,亥豕之谬也。其性峻利,有破血排脓、攻痰逐水之力,宜随证轻重而施,生用则峻攻,熟用则温利,去油用霜,则推陈致新,随证之缓急,而施反正之治。6.《本经》: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肿。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7.《别录》:疗女子月闭,烂胎,金疮脓血不利,丈夫阴tui,杀斑螫毒。8.《药性论》:主破心腹积聚结气,治十种水肿,痿痹,大腹。9.《本草拾遗》:主症癖,痃气,痞满,腹内积聚,冷气血块,宿食不消,痰饮吐水。10.《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病,泄壅滞,除风补劳,健脾开胃,消痰破血,排脓消肿毒,杀腹藏虫。治恶疮息肉及疥癞疔肿。11.《医学启源》:导气消积,去脏腑停寒,消化寒凉及生冷硬物所伤,去胃中寒湿。12.《汤液本草》:可以通肠,可以止泄。13.《纲目》:治泻痢,惊痫,心腹痛,疝气,风wai,耳聋,喉痹,牙痛,通利关窍。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8526.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荠苨苗

    荠苨苗(《纲目》) 【异名】隐忍(陶弘景)。 【来源】为桔梗科植物荠苨的苗叶。植物形态详"荠苨"条。 【性味】《纲目》:"甘苦,寒,无毒。" 【功用主治】①《本草图经》:"主腹脏风…

  • 牡丹藤

    牡丹藤(《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异名】木通花、大叶铁线莲(《经济植物手册》),草本女萎、草牡丹(《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大叶铁线莲的根或茎。 【植物形态】大…

  • 盐麸子

    盐麸子(《开宝本草》) 【异名】叛奴盐(《开宝本草》),盐肤子、盐梅子、盐梂子(《纲目》),木附子(《现代实用中药》),假五味子、油盐果(《南宁市药物志》)。 【来源】为漆树科植物…

  • 红门兰

    红门兰(《内蒙古中草药》) 【来源】为兰科植物蒙古红门兰的全草。 【植物形态】蒙古红门兰多年生草本,高15~40厘米。叶互生,长圆状披针形;基部有鞘。穗状花序顶生,紧密,多花,成为…

  • 南五味子叶

    南五味子叶(《福建民间草药》)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长梗南五味子的叶。植物形态详"红木香"条。 【采集】全年可采。 【功用主治】①《福建民间草药》:"治痈疽背疮,鲜叶一握和冬蜜捣匀…

  • 狍茸_狍茸怎么入药_狍茸的副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狍子、狍 性味:味甘;咸;性温 功能主治: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主虚劳赢弱;腰膝酸软;筋骨疼痛;阳痿;不孕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鹿科动物狍雄性未骨化的幼角…

  • 复叶披麻草根

    复叶披麻草根(《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复叶披麻草的根。植物形态详"惊风草"条。 【采集】秋、冬采收,洗净晒干。 【性味】苦,寒。 【功用主治】清热燥湿,凉血解毒…

  • 莨菪叶

    莨菪叶(《科学的民间药草》) 【异名】铃铛草(《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麻性草(《湖南药物志》)。 【来源】为茄科植物莨菪的叶片,植物形态详"天仙子"条。 【采集】立夏后采收,晒干…

  • 对叶四块瓦_对叶四块瓦是中药吗_对叶四块瓦的功能主治

    基础信息 别名:四叶对、四块瓦、四叶一枝花、四大天王、金大王、四对金、四叶箭、四叶金 性味:辛;平;有毒 功能主治:祛风活血;解毒止痒。主感冒;咳喘;风湿疼痛;跌打损伤;痈疽疮疖;…

  • 枝儿条

    枝儿条(《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异名】牡牛查、牛校子、牛筋子、达乌里胡枝子。 【来源】为豆科植物兴安胡枝子的全草。 【植物形态】兴安胡杖子小灌木,高达1~2米。枝条稍倾斜或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