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肉_蚌肉的功效与作用_哪些人不能吃蚌肉

基础信息

别名:含浆、河歪、河蛤蜊

性味:味甘;咸;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滋阴;明目;解毒。主烦热;消渴;血崩;带下;痔瘘;目赤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蚌科动物褐纹冠蚌、三角帆蚌和背角无齿蚌等蚌类的肉。

原形态:1.合渍珠母贝,贝壳为斜四方形,壳质较脆,壳长50-90mm,宽18-32mm,高与长相近,较大个体高可达100mm以上。壳顶位于前方,两侧有耳,前耳较后耳稍小。两壳不等,右壳较平,左壳稍凸,右壳前耳下方有一明显的足丝凹陷。背缘平直;腹缘圆,壳面淡黄褐色,同心生长轮脉极细密,成片状,薄脆易脱落,壳中部常呈磨损状近腹缘的排列紧密,延伸成小舌末端稍翘起,足丝孔大,足丝呈毛发状。壳内面中部珍珠层厚而发达,具极强的珍珠光泽。有的外套膜受刺激后,上皮组织急剧裂殖,形成珍珠囊,且不断分泌珍珠质,才逐渐形成珍珠。壳内面边缘淡黄色,无珍珠层。铰合线直,有一突起主齿,沿铰合线下方有一长齿片。韧带紫褐色,前上掣肌痕明显,位于壳顶下方,闭壳肌痕大,长圆形,前端稍尖,位于壳中央稍近后方。2.珠母贝,贝壳呈不规则圆形,壳质坚厚,一般壳长110-150mm,大者可达200mm左右,高与长近等,左壳稍凸略大于右壳,壳顶位于背缘前端并向前弯,右壳顶前方有一凹陷,为足丝出孔,两壳耳不明显,壳表面棕褐色或绿褐色,壳顶光滑,暗绿色,其余部分被有同心形鳞片,鳞片延伸至壳的边缘呈棘状或锯齿状,中部鳞片常脱落,多数留有淡白色放射状。壳内面珍珠层厚,有虹彩光泽,铰合线直,无齿,韧带强壮,紫褐色,前上掣肌痕较小,闭壳肌痕宽大,长圆形,略呈葫芦状,外套缘黑色,肛门膜具黑色素,肥厚宽大,顶端有一小突起。3.大珠母贝,贝壳近五边形,略圆,壳质坚实厚重,成体壳长超过200mm,大者可达300mm以上,重大4-5kg,是珍珠贝中最大的一种,壳稍平,壳顶位于背缘前端,前耳小,无后耳。壳表面鳞片排列不规则,呈灰黄褐色,放射肋淡褐色,老贝壳体鳞片常脱落,显露珍珠层,放射肋不明显。壳内面具很厚的银白色珍珠层,边缘部黄褐色。铰合部后端稍突出。韧带宽厚,脱落后有一凹痕。闭壳肌痕宽大,的肾形,痕面不平滑,有许多横纹。肛门膜舌形,末端宽圆。4.长耳珠母贝,贝壳近方形,壳长100mm左右,个体比合浦珠母稍大,壳顶位于前方,无前耳,后耳较长,成翼状突起,右壳较平,左壳稍凸。壳表边缘鳞片层薄,成片翘起。壳内面具银白色珍珠层,闭壳肌痕细长。5.三角帆蚌,贝壳大而扁平,壳质坚硬,外形略呈三角形。左右两壳顶紧接在一起,后背缘长,并向上突起形成大的三角形帆状后翼,前背缘短小,呈尖角状。腹缘近直线,略呈弧形。壳面不平滑,壳顶部刻有粗大的肋脉。生长线同心环状排列,距离宽。贝壳内面平滑,珍珠层乳白色。6.褶纹冠蚌,贝壳较大,略呈不等边三角形。前背缘冠突不明显,后部长高,后背缘向上斜出伸展成为大形的冠。壳的后背部自过错顶起向后有一系列的逐渐粗大的纵肋。腹级长近直线。壳面深黄绿色至黑褐色,壳顶常受侵蚀而丢失表层颜色。珍珠层有光泽。7.背角无齿蚌,贝壳外形呈有角突的卵圆形,前端稍圆,后端呈斜切状,腹缘呈弧形。后背部有自壳顶射出的三条粗肋脉。壳面绿褐色。闭壳肌痕长椭圆形。壳内面珍珠层乳白色。

生长环境分布:生态环境:1.栖息于风浪较平静的海湾中,泥沙、岩礁或砾较多的海底,以足丝固着生活于岩礁或石块上,以潮流通畅、水质较肥的海区生长较好。从低潮线附近至水深10m左右均有生长,通常在5m的深处较多。以硅藻为主食,适且生长温度在15-30℃之间,产卵期5-10月,生长速度较快,一般2年壳高即可达70mm左右。2.栖息于潮间带低潮线附近,以足丝固着于岩礁缝际或珊瑚礁内,且多固着于背风浪的岩石基部。3.多栖息于水深20m左右的海区,在60m的深处也能采到。4.生境和分布同合浦珠母贝。5.生活于淡水泥底稍带沙质的河湖中。6.生活于江河、湖泊的泥底,行动迟缓。7.生活于江河湖沼泥底。资源分布:1.分布于广东、广西沿海,尤以北部湾较为常见,广西合浦产量最高。2.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及西沙群岛等沿海为育珠的良种之一。3.分布于海南及西沙群岛为热带亚热带种。4.生境与分布同合浦珠母贝。5.分布于河北、江苏、安徽、浙江等地。6.分布于全国各地。7.分布于全国各地。

文献

出处:出自《食疗本草》

摘录:《中华本草》

各家论述:1.《食疗本草》:主大热,解酒毒,止渴,去眼赤。2.《本草拾遗》:主妇人劳损下血,明目,除湿,止消渴。3.《日华子本草》:明目,止消渴,除烦解热毒,补妇人虚劳、下血,并痔瘘、血崩、带下。4.《本草再新》:治肝热,肾衰,托斑疹,解痘毒,清凉止渴。5.《随息居饮食谱》:清热滋阴,养肝凉血,熄风解酒,明目定狂。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8688.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乌榄叶

    乌榄叶(《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橄榄科植物乌榄的叶片,植物形态详"乌榄"条。 【性味】《陆川本草》:"性温,微涩。" 【功用主治】①《生草药性备要》:"洗癍毒。" ②《陆川本草…

  • 野苦梨根

    野苦梨根(《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厚叶栒子的根。 【植物形态】厚叶栒子半常绿灌木。小枝幼时有黄灰色平贴软绒毛。单叶互生,革质,椭圆形、狭椭圆形,长2.5~4.5厘米…

  • 驴脂

    驴脂(《食疗本草》) 【异名】驴膏(张文仲)。 【来源】为马科动物驴的脂肪。动物形态详"驴肉"条。 【功用主治】治咳嗽,疟疾,耳聋,疮疥。 ①盂诜:"生脂和生椒熟捣绵裹塞耳中,治积…

  • 油鱼

    油鱼(姚可成《食物本草》) 【异名】泉水鱼(《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鱼类》)。 【来源】为鲤科动物拟圆唇鱼的肉。 【动物形态】拟圆唇鱼体略长,前部圆,后部侧扁。体长约20余厘米。头的…

  • 刀豆根

    刀豆根(《医林纂要》) 【植物形态】豆科植物刀豆,详"刀豆"条。 【性味】苦,温。 ①《医林纂要》:"苦咸。" ②《分类草药性》:"性平,无毒。" ③《陆川本草》:"甘,温。" 【…

  • 荠苠

    荠苠 【释名】读如齐尼。亦名杏参、杏叶沙参、甜桔梗、白面根。苗名隐忍。 【气味】(根)甘、寒、无毒。 1、强中、消渴(男子出精后,阴茎仍然坚挺,称为“强中”;如同时有多饮多便现象,…

  • 杠板归

    杠板归   HerbaPolygoniPerfoliati   (英)PerfoliateKnotweedHerb   【别名】 河白草、蛇倒退、梨头刺、蛇不过。   【来源】 为…

  • 穇子

    穇子(《救荒本草》) 【异名】龙瓜粟、鸭爪稗(《纲目》),鸭爪粟(《品汇精要续集》),龙爪稷(《授时通考》),鸡爪粟、云南稗(《医林纂要》),雁爪稗(《三峡志》),鸭距粟(《广州植…

  • 竹砂仁_竹砂仁怎么入药_竹砂仁的功效与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竹果、竹红菌、竹花、竹生小肉座菌 性味:辛;涩;平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解毒止痒。主风湿性关节炎;外阴白斑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肉座菌科真菌竹小肉座菌的子座…

  • 常春藤

    常春藤(《本草拾遗》) 【异名】土鼓藤(《本草拾遗》),龙鳞薛荔(《日华子本草》),尖叶薜荔(《普济方》),三角风;三角尖(《纲目》),上树蜈蚣(《分类草药性》),爬墙虎、械枫、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