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三 草部·高良姜

释名
蛮姜,子名红豆蔻

气味
(根)辛、大温、无毒。

主治
霍乱吐泻。用高良姜(炙令焦香)五两,加酒一升,煮三、四沸,一次服完。
脚气欲吐(患脚气病的人,容易发吐。日常生活,注意早餐多食,午餐少食,晚餐不食,或喝一点豉粥。有发吐感觉时,立即服药)。用高良姜一两,加水三升,煮成一升,一次服完。如急切间找不到高良姜,可以母姜一两代替,清水煎服。疗效较差,然亦有效。
心脾冷痛(按:即胃痛)。用高良姜四两,切片,分成四份:一两以陈米半合炒黄,去米;一两以陈壁土半两炒黄,去土;一两以巴豆三十四个炒黄,去豆;一两以斑蝥三十四个炒黄,去蝥。另取吴茱萸一两,酒浸一夜后,同高良姜一起再炒,共研为末,以浸吴茱萸的酒调药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服,姜汤送下。此方名“高良姜丸”。又方:高良姜三钱,五灵脂六钱,共研为末。每服三钱,醋汤调下。
养脾温胃,去冷消痰,宽胸下气。用高良姜、干姜等分,炮过,研细,加面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饭后服,桔皮汤送下。妊妇忌服。
脾虚寒疟(寒多热少,不思饮食)。用高良姜(麻油炒)、干姜(炮)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五钱,以猪胆汁调成膏子,临发病前,热酒调服。又方:上方所制的药末,加胆汁和丸,每服四十丸,酒送下。又方:高良姜、干姜,半生半炮各半两,穿山四三钱,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猪肾煮酒送下。
双目突然红痛。用小管吹高良姜末入鼻。使打喷嚏,红痛即消。
风牙痛肿。用高良姜二寸、全蝎(焙)一枚,共研为末,擦痛处,吐出涎水,以盐汤漱口。

附方
红豆蔻,是高良姜的种子,辛、温、无毒辣。功能温中散寒、醒脾解酒,但脾、肺素有伏火的人,不宜用本品。又红豆蔻最能动火伤目,使人流鼻血。所以食料中能用它。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2748.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4/03/2025
下一篇 06/06/2025

相关推荐

  • 卷二百六十九 草部·骨碎补

    释名猴姜、猢狲姜、石毛姜、石奄间。 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虚气攻牙,齿痛血出。用骨碎补二两,锉细,慢火炒黑,研为末,常以擦齿,有口津,吐出或咽下均可。耳鸣耳闭。用骨碎补削作细条,…

  • 卷十五 木部·楠

    气味(楠材)辛、微温、无毒。 主治足部水肿。削楠木、桐木煮水泡脚,并饮此水少许。每日如此,直至病愈。心胀腹痛,不得吐泻。取楠木削三、四两,加水三升,煮开三次,饮服。耳出脓。用楠木烧…

  • 卷四十八 石部·石燕

    释名石燕状如蚬蛤,色如土,坚重如石。李时珍指出:石燕有二:一种是这里所录的石燕,乃是石类;另一种是乳铜中的石燕,乃是禽类。禽类石燕,常为助阳药。许多人因此误以为石类石燕也是助阳药。…

  • 卷五十三 草部·升麻

    释名亦名周麻。 气味甘、苦、平、微寒、无毒。 主治豌豆斑疮(状如豌豆,有白浆,由头面传及躯体,不急救有生命危险)。用蜜煎升麻,随时取食。另以水煮升麻,棉花沾药汁洗疮。突发肿毒。用升…

  • 卷六十七 石部·金刚石

    释名金刚钻。其砂可以钻玉补瓷,故谓之钻。 主治磨水涂汤火伤。作钗钚服佩,辟邪恶毒气。 集解葛洪《抱朴子》云:扶南出金刚,生水底石上,如钟乳状,体似紫石英,可以刻玉,人没水取之,虽铁…

  • 卷七 鳞部·守宫

    释名壁宫、壁虎、蝎虎、蝘蜓。 气味咸、寒、小有毒。 主治久年惊 。用守宫一个,剪去四足,连血研烂 ,加珍珠、麝香、龙脑香各二分,研匀,以薄荷 汤调服。先令病人吐过,或赶 下痰涎,然…

  • 卷二十三 木部·薰陆香

    释名马尾香、天泽香、摩勒香、多伽罗香。 气味微湿、无毒。 主治口目斜。用乳香烧烟熏病处,以顺其血脉。急慢惊风。用乳香半两、甘遂半两,共研为末。每服半钱,乳香汤送下。小儿双目内钓、…

  • 卷五十八 菜部·胡瓜

    释名黄瓜。 气味甘、寒、有小毒。 主治水病肚胀,四肢浮肿。用胡瓜一个,破开,连了以醋煮一半至烂,空心服,一次吃完。不久即可把水排出。咽喉肿痛。用老黄瓜一个,去子,填满硭硝,阴干为末…

  • 卷五十六 石部·蜜栗子

    集解蜜栗子生川、广、江、浙金坑中,状如蛇黄而有刺,上有金线缠之,色紫褐,亦无名异之类也。丹炉家采作五金匮药,制三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