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说意》_太阳伤寒五苓散证

太阳经病不解,或阳虚之人,宿水郁动,或热渴饮冷,新水不消,水邪阻隔,相火不降,烦渴思饮,而以水投水,莫能容受,入口则吐,名为水逆,是为表里不解。宜五苓散,桂枝外通其经,白术、苓、泽,内泻其水也。

膀胱者,津液之府,水道藏焉,气化则能出。盖水入于胃,脾阳蒸动,化为雾气,以归于肺,肺气清降,化为雨露,而归膀胱,所谓气化也。而水之化气,气之化水,全缘土燥,土湿不能蒸水化气,注积脏腑,一遇表邪外束,泛滥逆行,是名水逆。五苓燥土泻水,通经发汗,多饮暖水助之,使积水化气,泄于汗孔,表里双解。此后水饮气升露降,而归水府,不至呕吐矣。若伤寒汗出而渴者,亦用此方。以汗后阳泄湿动,相火逆升,而刑肺金,故作渴燥也。若汗出而不渴者,湿气稍轻,茯苓甘草汤主之。

凡太阳中风,理应发表者,若以冷水噀灌,致令汗孔闭塞,烦热弥增,卫气欲发,郁于孔窍,不能透泄,因而皮肤粟起。其相火上逆,意欲饮水,而内无燥热,其实不渴。是缘表邪之外束而水气之内作也。轻者,用文蛤散,重者,必用五苓泻水。如水湿上泛,寒实结胸,内无热证,宜用三物小陷胸汤,破其凝结。重者,小陷胸汤不能奏效,二白散亦可服也。小陷胸汤在“结胸”。

【32】五苓散 十

猪苓去皮 白术 茯苓 各十八铢 桂枝去皮,半两 泽泻一两六铢

上五味,为散,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33】茯苓甘草汤 十一

茯苓二两 桂枝去皮,二两 甘草炙,一两 生姜切,三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54】文蛤散 十二

文蛤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55】白散 十三

桔梗三分 巴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一分 贝母三分

上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潠之洗之,益令热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若汗出而腹痛者,血亡而木燥也,加芍药清其风木。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3011.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伤寒说意》_阳明入太阴证

    溏泄哕噫 阳明病,胃阳旺者,则当能食,至燥矢结塞,胃气上逆,乃呕不能食。若初传胃腑,即不能食,是阳虚而胃寒也。再见小便不利而手足汗出,是湿寒凝滞,阳不内藏而发泄于四肢也。四肢为诸阳…

  • 《伤寒说意》_泄利

    伤寒手足厥逆,而心下悸动者,是水阻胃口,阳气不降也。当先治其水,宜茯苓甘草汤,泻水培土,乃治其厥。不然水渍入胃,土湿木郁,疏泄后门,必作泄利也。 若伤寒四五日,腹中疼痛,此脾土湿陷…

  • 《伤寒说意》_亡津便燥

    阳明腑证,热蒸汗发,表邪尽解,无庸再汗。医见其烦躁不清,以为表邪未退,重发其汗,或自汗已多,而小便又利,凡诸津液亡失,皆令大便干硬。但此阴液既亏,阳气亦弱,虽有燥矢,未可攻下。若其…

  • 《伤寒说意》_太阳坏病入阳明腑证

    汗下后脉浮 太阳经病,阳盛亡阴,则入阳明胃腑,中风之家,营热内郁,多传阳明之腑。其脉浮者,则病在表而宜汗。汗之不愈者,汗未透也,其脉必犹浮,虽内有下证,必当先解其外。医见汗之不愈,…

  • 《伤寒说意》_提纲 (卷九)

    少阴从君火化气,其经起足小指,走足心,循内踝,贯脊,上膈,入肺中,循喉咙而挟舌本。太阳经病不解,自表传里,以至阳明、少阳、太阴,五日则传少阴之经。但传少阴之经,不入少阴之脏,此阳之…

  • 《伤寒说意》_六经解

    天有六气,风、热、暑、湿、燥、寒,地有五行,木、火、土、金、水也。人感天之六气而生六腑,故六腑为阳,感地之五行而生五脏,故五脏为阴。五脏者,肝、心、脾、肺、肾也,六腑者,胆、胃、大…

  • 《伤寒说意》_厥阴乌梅丸证

    厥阴风木,生于肾水,而胎君火。水阴而火阳,阴胜则下寒,阳胜则上热。风动火郁,津液消亡,则生消渴。木性生发,水寒土湿,生意抑遏,郁怒冲击,则心中疼痛。木贼土败,脾陷则胃逆,故饥不欲食…

  • 《伤寒说意》_六气解

    天有六气,初之气,厥阴风木,二之气,少阴君火,三之气,少阳相火,四之气,太阴湿土,五之气,阳明燥金,六之气,太阳寒水。天人同气也,肝足厥阴之经,是为风木,心手少阴之经,是为君火,三…

  • 《伤寒说意》_阳复

    少阴病,上下吐利,而手足不逆冷,身反发热者,是中气未败,微阳欲复,不至死也。其脉不至者,灸少阴之经穴七壮,以回阳根,或以温药暖水通经,则脉至矣。若蜷卧恶寒,时而自烦,欲去衣被者,是…

  • 《伤寒说意》_痛满吐利

    太阴与阳明为表里,而升降不同,燥湿异性。燥不偏盛,则阳明右降而化浊阴,湿不偏盛,则太阴左升而化清阳,表里匀平,是以不病。阳明病则胃燥而气逆,故多呕吐,太阴病则脾湿而气陷,故多泄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