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卷上·当明经络

  谚云∶“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如伤寒三阴三阳,皆有部署,百病十二经脉可定死生。既讲明其经络,然后用药径达其处,方能奏效。昔人望而知病者,不过熟其经络故也。俗传遇长桑居,授以怀中药,饮以上池之水,能洞见脏腑,此虚言耳。今人不明经络,止读药性病机,故无能别病所在。漫将药试,偶对稍愈,便尔居功,况亦未必全愈;若一不对,反生他病,此皆不知经络故也。(近世时医失口,言经络部位乃外科治毒要法,方脉何藉于此。嗟嗟!经络不明,何以知阴阳之交接,脏腑之递更,疾病情因从何审察。夫经络为识病之要道,尚不肯讲求,焉望其宗主《内经》,研究《伤寒》,识血气之生始,知荣卫之循行。阴阳根中根外之理不明,神机或出或入之道不识,师徒授受唯一《明医指掌》、《药性歌括》,以为熟此尽可通行,用药误人全然不辨。或遇明医,枝梧扯拽,更将时事俗情乱其理谈,常恐露出马脚,唯一周旋承奉。彼明理人焉肯作恶,只得挽回数言,以盖其误。如此时医,诚为可耻。)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416.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2/03/2024
下一篇 04/03/2024

相关推荐

  • 卷二十五 卷下·痫证

      有胎痫者,在母腹中,母受惊,惊气冲胎,故生子成疾,发则仆倒,口吐涎沫,可服延寿丹,久而自愈。   有气痫者,因恼怒思想而成,须灸中脘穴而愈。(胎痫出于母腹,俗所谓三搐成痫者也。…

  • 卷二十五 卷中·口眼斜

      此因贼风入舍于阳明之经,其脉挟口环唇,遇风气则经脉牵急,又风入手太阳经亦有此证。   治法:当灸地仓穴二十壮,艾炷如小麦粒大。左 灸左,右 灸右,后服八风散,三五七散,一月全安…

  • 卷七十一 神方·镇心汤

      治心气不足,为风邪鬼气所乘,狂言多悲,梦中惊跳。   人参 茯苓 石菖蒲(桑叶水拌炒) 远志 木香 丁香(各一钱) 甘草 干姜(各五钱) 大枣(三枚)   水煎空心服。

  • 卷五十七 卷中·怔忡

      凡忧思太过,心血耗散,生冷硬物损伤脾胃,致阴阳不得升降,结于中焦,令人心下恍惚,当以来复丹、金液丹、荜澄茄散治之。若心血少者,须用独骸大丹,次则延寿丹亦可。(忧思之伤,怔忡之本…

  • 卷五十四 卷下·周身各穴

    巨阙(在脐上五寸五分) 中脘(在脐上四寸) 神阙(在脐中) 阴交(在脐下一寸) 气海(在脐下一寸五分) 石门(在脐下二寸三分,女人忌灸,即胞门子户) 关元(在脐下三寸) 天柱(在一…

  • 卷十八 卷中·肺伤寒

      肺伤寒一证,方书多不载,误人甚多,与少阴证同,但不出汗而愈,每发于正二腊月间,亦头疼,肢节痛,发热恶寒,咳嗽脉紧,与伤寒略同,但多咳嗽耳。不宜汗,服姜附汤,三日而愈。若素虚之人…

  • 卷三 卷中·太阳见证

      太阳寒水,内属膀胱,故脉来浮紧,外证头疼发热,腰脊强,惟服平胃散,至六七日,出汗而愈。盖胃气不虚,传遍经络自愈也。仲景以为阳证,乃与凉药随经而解,反攻出他病,甚者变为阴证,六脉…

  • 卷七十九 神方·胡麻散

      治疠风浑身顽麻,或如针刺遍身疼痛,手足瘫痪。   紫背浮萍(七月半采,一斤) 黑芝麻(炒,四两) 薄荷(苏州者佳,二两) 牛蒡子(炒) 甘草(炒,各一两)共为末。每服三钱,茶酒…

  • 卷八 卷上·禁戒寒凉

      夫四百八病,大约热者居多,寒者最少。无怪乎河间论火,丹溪之补阴也。但泥二子之书而不考究《内经》,堕于偏颇,害人特甚。盖热病属阳,阳邪易散易治,不死。冷病属阴,阴邪易伏,故令人不…

  • 卷八十四 神方·大青膏

      治小儿吐泻后成慢惊,脾虚发搐,或斑疹后发搐。   乌蛇(去头尾,酒浸炙) 全蝎(十枚,去头足) 蜈蚣(五条,去头足,炙) 钟乳粉(要真者火 研极细末,水飞净,五钱) 青黛 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