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挟湿的中医治疗医案一则

李×× 男38岁
[主证]病始外感发热已有1周(体温39℃),现证一身尽热而重,面色潮红,头痛鼻塞,咳嗽白痰,且时呃逆,口干而苦,喜凉饮少,小便黄热,夜不能寐,舌白厚腻,前尖边红,脉滑数重取乏力。
[辨证]肺气不宣,湿郁化热,肃降失职,为外感挟湿之症。
[治则]宣肺清化为主。

[方药]鲜芦根30克 苦杏仁15克 鲜葱白5节 佩兰叶9克 枯黄芩12克 滑石渣24克 淡竹茹9克 生石膏(先下)30克 嫩青蒿9克
按:方中鲜芦根清热利尿,用以清肺热而宣肺气,辅以杏仁、葱白解表发汗,使邪从外达。佩兰芳香化浊,竹茹清虚热,青蒿透伏热,三味并举使热外透。枯黄芩苦寒善泻肺热而燥湿,生石膏为清阳明胃热之主药,再加以滑石清热利湿,使热邪从下而行。此清里攘外之法。服药2剂,热退苔薄病解。
青蒿为菊科艾属,性味苦寒,除治骨蒸劳热,又能清暑辟秽。本症苔腻口苦,故助佩兰以芳香化浊、辟秽去湿,致使热邪外透,湿邪得清。
感冒为临床常见的外感疾患,是冒然感受外邪所致。在证候表现上有风寒、风热两大类别,以及挟湿、挟暑、挟食、挟气等兼证。在病情上有轻重之不同,轻者,一般通称伤风;重者,称为重伤风,或称时行感冒、时疫感冒,有较强的传染性。在治疗大法上,风寒应予辛温,风热应予辛凉。若阴虚之体或阳虚素质,或气血不足均系正气亏虚,在感受外邪的情况下正邪交争,机体变化多端,证候亦显复杂,慎不可视感冒为小疾,疏忽贻误。治疗此病,或祛邪,或扶正,或扶正祛邪,或祛邪扶正,宜得其法。如有误病机亦可由轻转重,甚至卧床不起,俗云“伤风不醒便成劳”,并非夸张其说。因此,治疗此症首重辨证,不可拘于辛温、辛凉,一方一药,应审其证,因证立法,循法选方择药。取《伤寒论》、《温病条辨》等法灵活运用,荆、防、薄、豉、麻、柴、姜、桂、石膏、大黄之品均能奏功。总之,应有是证用是药,以邪去正复为是,否则缠绵不愈,反复感冒,正不抵邪,发生其他变化,此不可不知。

——本文摘自《临证治验录》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7237.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枸杞能预防黄斑变性

    香港理工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每日服食少量枸杞,有助降低出现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几率。老年性黄斑变性是65岁以上者丧失视力的最主要原因,黄斑是位于视网膜后面低度敏感的组织薄膜,当感光细胞…

  • 妊娠腹泻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一)【辨证】脾胃寒湿。【治法】健脾益气,温中祛寒。【方名】桂附理中汤。【组成】人参9克,炒白术9克,炒干姜9克,肉桂9克,制附子9克,炙甘草4.5克。【用法】上为散,每服…

  • 臌胀中医辨证论治: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鼓胀病

    何某,男,30岁,蒲江县教师。患者于1980年7月初发病,全身乏力、腹胀、食欲减退、厌油、全身皮肤及巩膜发黄,入当地医院治疗半月,经保肝、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无好转。进而出现腹水、两…

  • 慢性肾功能衰竭防治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由多种原因造成肾脏慢性损害。出现代谢产物的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障碍且产生一系列的临床表现时称为本症。主要防治措施如下:1)饮食疗法:①生黄芪60g,大鲤鱼一…

  • 补气养阴的西洋参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根。主要产于美国、加拿大及法国,我国也有栽培。别名:西洋人参、洋参、西参、花旗参。主要化学成分:人参皂甙。功效:补气养阴,清火生津。应用:适宜气阴虚有火、…

  • 去黄褐斑验方1

    白僵蚕,白牵牛等分为细末,蜜调搽

  • 消炎利胆排石汤治疗胆石症

    主治:胆石症、往来寒热、黄症;或无黄疸、右上腹剧痛,呕吐不食、便秘、舌苔黄腻、脉强而有力。查体:胆囊石压痛加重难忍、胆囊明显肿大。查血常规:白细胞14.000以上,分叶80以上,淋…

  • 仝小林运用桂枝加附子汤经验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30余年,擅长运用经方,对多种疑难病症收效明显。笔者随师侍诊,收获良多。现将仝师运用桂枝加附子汤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

  • 便血的中医治疗方剂

      1.便血验方歌 脾弱中虚湿热伤,下血便滞费思量。二两新鲜四季菜,枣枚十五共煎尝。枣补中宫能解毒,黄清湿热两周详。 注:先血后便,血下鲜红,大便不畅,舌红苔黄或黄腻,面平素又兼脾…

  • 明目

    绿豆50克,猪肝、陈粳米各100克。将绿豆和陈粳米洗净同入锅,加水1000毫升,先旺火后文火煮熬成粥,再放入肝片,肝熟即成。日服3次。具有清热养血、明目褪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