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和中汤加减治疗恶寒发热,腹胀痞闷,胃脘不舒

张某某,女,10岁,安钢子弟小学学生。1979年8月9日来诊。
患儿因吃生瓜果后,突然恶寒发热、头痛、恶心欲吐,腹胀痞闷,厌食,胃脘不舒,数日未解。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右关尤大。据症所辨,此乃饮食不节,复感外邪所致。
立解表散寒,消食和胃之法。用藿香和中汤加减治之:

苏叶9g,藿香12g,苍术12g,川朴9g,陈皮9g,半夏9g,焦三仙各9g,草蔻仁9g,竹茹9g,枳壳9g,甘草3g,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每日一剂。
患儿服上药二剂,外邪除,诸症好转。但仍感胸脘胀闷,食欲不佳,身倦乏力,脉缓。此乃病后脾胃虚弱而致。治以健脾和胃,消食除胀,用六君子汤加减:党参9g,黄芪9g,白术9g,茯苓12g,草蔻仁6g,陈皮9g,枳壳6g,炒麦芽9g,当归12g,葛根9g,甘草3g。服法同上。患儿连服上药五剂,食欲转佳,精神良好,诸症消除而病告痊愈。

按:此例患儿素体脾胃虚弱,又因饮食不节,外受寒凉后食积停滞于中而发病。方用藿香、苍术、川朴、陈皮、半夏,枳壳芳香化湿,理气和胃;苏叶一味解表散寒,使外邪从汗而解;焦三仙、草蔻仁、竹茹消食导滞,和胃止呕;佐少量生姜既可助苏叶发散表寒,又能止呕,解半夏毒;大枣健牌胃。药证相符,故服二剂病情大减,继以六君子汤加减调理脾胃,而治其本。  (郭子彬)

——本文摘自《医案丛刊 杂病论治》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7312.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月经先期小验方

    益母草、酒黄芩各15克,姜10克。水煎服,每日2次,月经来潮时连服3天。此方适于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每月两潮之月经先期者。

  • 黄褐斑方五

    益母草粉7.5克,白附子6克,白及7.5克,白蔹6克,轻粉1,5克,钟乳粉6克,密佗僧4.5克,细辛末1.5克。各研极细末,混合均匀,装瓶备用。晚上睡前用人乳或温水调和,涂患处,次…

  • 润肤方十七

    白芷、川芎、瓜蒌仁各150克,鸡骨香90克,皂荚300克,大豆、赤小豆各250克。诸药捣为粉末,日用洗面。本方祛风活血,润肤香肌,悦泽面容。

  • 十全大补汤加减治疗肝脾不足,腹部胀满,高度浮肿

    肝脾不足精血亏,身重腹胀病初起。继则高度浮肿甚,㿠白光亮神不支。按之凹陷皱纹细,腹部膨隆面色萎。尿量极少肢体麻,舌淡胖大边齿痕。补益肝脾填精血,十全大补加减宜。参芪归芍术熟地,苓草…

  • 定喘汤加减治疗小儿营养不良并发肺炎

    脾肺两虚外邪侵,形体瘦弱面黄白。气促息短烧不高,自汗盗汗不思食。舌苔薄白舌质淡,细弱浮大无力脉。宣肺敛气健脾胃,麻杏茯苓鲜芦根。酒芩银花白术炒,五味白果陈苏子。 方药: 定喘汤加减…

  • 艾草的功效与作用

    艾草又称艾蒿,自古以来,便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语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说法。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每当端午节之际,都有家中门窗悬挂艾草或燃烧艾草的习俗。无论是南…

  • 阳强不倒的病因病机,阳强易举的中医辨证治疗

    阳强不倒病势危,痰骊于火久不衰。靖清痰火为急务,少佐育阴效更全。 阳强,《诸病源候论》称强中病。其发病特点,轻者表现为阳事易举,阴茎时时勃起,或性交后阴茎仍坚硬肿胀,十多分钟或半小…

  • 新生儿硬皮症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一)【辨证】阳气未充,阴血未长,禀赋薄弱,血气不和。【治法】调补气血。【方名】复方生脉散方。【组成】人参6克(另炖服),黄芪4.5克,五味子1.5克,麦冬4.5克。【用法…

  • 慢性骨髓炎中药方剂

    中医方剂(一)【辨证】病后余邪,客于筋骨。【治法】育阴潜阳,活血驱邪。【方名】健骨解毒汤。【组成】知母20克,黄柏15克,肉桂3克,锁阳20克,枸杞20克,巴戟15克,苏木9克,当…

  • 刘惠民医案:重用酸枣仁治疗失眠症二例

    病例1:房某,男,37岁,1957年4月6日初诊。病史:1953年开始,经常心悸,头晕,头痛,头涨,失眠,多梦,胸闷,气短,烦躁易怒,有时面浮肢肿,食纳尚可。检查:面色黯红,眼睑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