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地黄汤加味治疗热毒痢

赵某,男,42岁,剑阁元山铁器社工人。初诊:1974年11月2日。自诉患痢疾已1周,经医治无效。初病发热恶寒,腹痛胀满,里急后重,大便脓血,不欲饮食。现夜热不眠,烦躁口渴,时有神志恍惚,腹及背部见10余处瘀斑。舌质深红、舌苔黄黑而燥,脉沉数。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味。

犀角粉6g 生地黄18g 白芍12g 牡丹皮12g 紫草9g
2剂。
二诊:热退神清,大便脓血已止,紫斑色泽变淡且无新生,里急后重大减。现仍口干时烦,舌质红、苔黄黑而燥,脉沉细而数。改用黄连阿胶汤加味。
黄连5g 黄芩10g 白芍18g 阿胶(烊化)12g 鸡子黄(入药汁搅和内服)1枚
2剂。
三诊:渴止斑消,心烦及里急后重消除。脉转沉缓,舌质如常。嘱以绿豆粥善后。
按:热毒痢,古称疫痢,由感受暑热疫毒之邪直犯肠道所致,多发于夏秋之季,起病暴急,病势险重。证候以壮热烦渴、腹痛腹泻、下利脓血及里急后重为特点。治宜清热解毒为主。若邪毒炽盛内陷心营,而出现神昏抽搐者,又当清营凉血、开窍息风。若邪盛正伤,正虚邪陷,甚至气虚欲脱者,又当益气固脱。如夹有积滞阻塞肠道者,又须参用荡涤消导之法。

本案为疫毒壅于肠道,血络被伤,故首用犀角地黄汤凉血消斑,继以养阴清热的黄连阿胶汤而收功。

——本文摘自《宋鹭冰60年疑难杂症治验录》一书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7402.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桃仁承气汤临床新用解析

    处方来源 汉·张仲景《伤寒论》。 药物组成 桃仁50个(去皮尖),大黄4两,桂枝2两(去皮),甘草2两(炙),芒硝2两。 功能 逐瘀泄热。 常规用法 上5味,以水7L,煮取2.5L…

  • 人参升麻粥

    人参5一10克、升麻3克,粳米30克。前2药水煎取汁与粳米同煮为粥。口1剂,连服1周。功能补气摄血,升阳举陷。适用于气虚月经过多,过期不止,色淡质稀清如水,面色/白,气短懒言,心悸…

  • 肺癌方十四

    生黄芪30克,生白术12克,北沙参30克,天冬12克,石上柏、石见穿、白花蛇舌草各30克,蝉衣、山豆根、夏枯草、海藻各15克,昆布12克,生南星30克,瓜萎皮15克,生牡蛎30克。…

  • 感冒的偏方4

    白胡椒热汤面处方:白胡椒末,葱白适量。用法:煮热汤面条1碗,加入葱白及胡椒面拌匀,趁热吃下,盖被而卧,汗出即愈。功效:辛温解表,消痰解毒。主治:风寒袭表引起的伤风感冒症。来源:民间…

  • 血府逐瘀汤的临床应用

    血府逐瘀(汤)胸中藏,肝脾肿大不用慌。擅治胸痛(月)经不调,血栓头痛脑震荡。 血府逐瘀汤是临床常用名方之一,来源于清代王清任氏《医林改错》。此方由桃仁12克、红花9克、当归9克、生…

  • 吴茱萸敷脚降压

    中药“吴茱萸”30克,研成粉末后用米醋调成糊状,敷在两脚的涌泉穴,高血压病可缓解。

  • 明目方二十

    黑豆200克。分作10袋,沸汤中蒸过,更之熨之,三遍可愈。本方出自《普济方》,适用于气血不通,水湿停滞引起的睡后目赤眼肿。

  • 玉屏风散的临床新用

    益气固表玉屏风,防治感冒有奇功。调节免疫利肾炎,推陈出新为今用。 玉屏风散是补气固表的良方,有益气健脾、固表止汗的功效。 作者将玉屏风散应用于肾脏疾病。特别是对于肾脏病人伴卫外之气…

  • 南瓜治糖尿病

    用料:南瓜。制法:将南瓜切成3分宽的条,放在锅中蒸熟。用法:每日3次,每次150克。长期服用,疗效特佳。

  • 《道藏》九大仙草及其现代研究

    《道藏》 是道教经籍的总集,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典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内容包括道教经典、论集、科戒、符图、法术、斋仪、赞颂、宫观山志、神仙谱录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