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间神经痛的中医辨证治疗

梅某,男,46岁,工程师。初诊:1975年2月22日。右侧胁肋疼痛4年多,经地方和部队医院先后检查,均诊断为肋间神经痛,曾用普鲁卡因肋间神经封闭治疗,服解热止痛片和逍遥散、龙胆泻肝汤、一贯煎等方药100余剂,疗效不显。仍隐痛,时刺痛,痛处固定,入夜或贴卧凉席痛势更剧。舌体紫暗,脉沉涩。辨证为寒凝血滞,瘀血入络,用叶天士温通血络法。

当归须10g 赤芍10g 广茜根10g 炒蒲黄(包煎)10g 五灵脂(包煎)10g 丹参10g 桂枝10g 乳香10g 炒小茴香6g 香附炭10g 青葱管3根

二诊:3月1日。进4剂后,疼痛大减,本前方再服4剂。

三诊:3月8日。胁肋隐痛消除,右侧入夜时无不适,但牙龈、口舌生疮疹,用清泻胃热、凉血驱风施治。拟清胃散加味。

升麻4.5g 当归10g 黄连6g 丹皮10g 生地黄10g 神曲10g 炒麦芽10g 僵蚕10g 防风10g 黄芩10g 细辛3g 白芷10g

服2剂后,胁痛未作,牙龈热痛及口舌疮疹亦愈。

按:人知肝脉布胁,胆脉循胁,胁痛多肝胆为病,然施治须药证相符,方能奏效。本例胁痛辨为寒邪深入血络,是因右胁刺痛部位固定、舌体紫暗、脉涩等症为瘀血阻络之据;入夜或睡卧凉席痛势特甚,亦是寒主凝滞、收引之故。叶天士所谓久痛入络即与本病相合。故初诊以温血通络为治,4剂后病势大减。二诊守方重服,右侧胁肋疼痛消除。复因新感风热,加之药性偏温,胃燥复生,出现齿痛及口舌疮疹,给清胃散加清热驱风之品,二剂即平。4年之患,两旬而愈。前医以疏肝、柔肝、清肝泻胆诸法不愈者,药证未符之故。

——本文摘自《宋鹭冰60年疑难杂症治验录》一书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7431.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皂角刺的主要功效与作用,皂角刺的临床应用

    李老临床上将皂角刺(天丁)用治于痈肿、历节风等疾收到良效,其用量较大,视病者之体质和病情之轻重而定,最大可达120g.量少则杯水车薪,发不见效,药录病例三则如后。  1.乳腺炎 丰…

  • 天麻的功效,天麻的用法用量,天麻的副作用

    天麻,又名赤箭、定风草、水泽芋等,是我国特产的名贵中药材。说到天麻的“神奇”之处,从它的别名中可见一斑。由于其特殊的生长习性,天麻的地上茎全株不含叶绿素,单一直立,宛如箭杆,药谚云…

  • 茯苓车前子粥治带下

    【原料】茯苓粉、车前子各30克,粳米60克,白糖适量。【制作】先将车前子(纱布包)加水300克,煎半小时取出。加粳米和茯苓粉共煮粥,粥成时加白糖适量。【用法】每日空腹服2次。【功效…

  • 河车丸加减治疗癫痫

    脾运失健心肾虚,反复发作神萎靡。语言不清智力减,头昏目眩腰腿软。面色不华苔薄白,食少痰多脉细弱。健脾化痰补心肾,河车加减术茯神。党参丹参炒远志,河车杞菊白芥子。半夏首乌橘甘草,全蝎…

  • 预防中风的中药方

    中风先兆应惊惕,头重脚轻动气急。眩晕肢麻夜尿频,一时言蹇语不利。应用桑菊麻蒺藜,钩藤夏枯决明子。浓煎常服代茶饮,自能防疾保无虞。 方药: 预防中风方: 霜桑叶20g 菊花20g 天…

  • 苦瓜粥治糖尿病

    用料:苦瓜150克,粳米60克。制法:将苦瓜切成小丁,加粳米和适量的水熬成粥。用法:顿服。一日2次。

  • 骨刺中药方剂

    中医处方(一)【方名】骨刺外洗方。【组成】山慈姑9克,透骨草12克,川牛膝9克,京三棱9克,川红花6克,蓬莪术9克,川独活12克,乳香、没药各3克,徐长卿15克。【用法】每日一剂,…

  • 中风

    (手抖动、半身不遂)每日早饭前喝一两生芹菜汁,临睡觉时用干桑叶半两,煎一碗汤喝下,15~20天特效。忌羊肉。

  • 太子参

    太子参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异叶假繁缕的块根,又称孩儿参,是一味很好的清补之品,内含果糖,淀粉,皂甙,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等,有强壮作用,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中医认为,其性平,味甘…

  • 黄褐斑方四

    青嫩柿树叶若干,白凡士林30克。将柿树叶晒干研细面,与白凡士林调匀成膏,每天睡前涂患处,晨起洗净,一般半月至一月后方能奏效。本方适用于黄褐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