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治疗心悸怔忡、气短心累、脉结代

徐某,男36岁。初诊:1980年12月1日。心中悸动,怔忡难受,动则气短,心跳缓慢已有半年。西医诊断为右心室高电压、过早搏动。近来发作频繁,患者紧张,服潘生丁、肌醇、烟酸和中药近百剂,无明显好转。体较壮实,眠食尚可,脉缓而时止,苔白、质淡红,余无他异。乃心之阴阳俱虚,脉气不续之证。投炙甘草汤,补心阴以养心体、温心阳以复心用。

炙甘草10g 大圆支生地24g 麦门冬18g 阿胶(烊化,兑服)12g 潞党参24g 枣仁12g 红参4.5g 桂枝4.5g 茯苓18g 牡蛎(先煎)24g 大枣6g 生姜45g 白酒30g

加水文火煎熬,温服。

二诊:1981年1月2日。服4剂后感觉良好,心悸明显减轻,出差途中均带此方连续服用13剂。半月来虽工作劳累,精神仍好,心悸消除,代脉出现频率减少。因出示过去服用药方,亦多为益气养阴、温阳复脉之剂,然前后疗效迥异,患者甚为不解。盖炙甘草汤专治“脉结代,心动悸”之心阳不足,阴血虚耗一证,此方之妙,一在药味剂量须重用君药炙甘草,生地则择大而质优者(大圆支),以取阳生阴长之义,桂枝通心阳,用量宜少,再以枣仁易麻仁;二在温通心脉,必合白酒,以助药力。前医未谙剂量之由,亦未用白酒,故尔效差。加牡蛎、茯苓亦为固气宁心。故本方适应于单纯心悸,脉律不齐,动而结代者,如心痹诸证则未必适宜。如欲巩固疗效,尚须守方常服。后病员于1981年10月复诊,自言服上方百余剂,心悸怔忡、气短心累、脉结代等现象完全消失,每天坚持长跑,身体完全康复。

 ——本文摘自《宋鹭冰60年疑难杂症治验录》一书

相关文章:

炙甘草汤治疗心悸的临床经验

炙甘草汤组成,方歌方解,临床运用

炙甘草汤(复脉汤)组成配方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7479.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汤剂——醒脑汤

    【组成】西洋参3-6g,黄芪15-20g,当归10-12g,川芎12-15g,水蛭 3-6g,地龙10-12g,三七粉3-6g,远志6-10g,菖蒲6-10g,冰片0.3g 【功效…

  • 莪术的临床应用经验,重用莪术治胃病

    临证中,刘老常用莪术,这是有来历的。记得30多年前,刘老治一胃病患者未效,后被他人治愈。索视其方,才知那位同道重用了莪术,查阅前人医籍,这才恍然大悟。 《本草备要》说,“莪术辛苦气…

  • 逍遥散加减治疗痛经

    经期经前和经后,腹痛腰痛痛经病。小腹中痛寒湿凝,气滞血瘀两侧疼。刺痛血瘀绞痛寒,隐隐作痛为虚缠。持续疼痛是血滞,气滞时痛又时止。胀甚于痛是气滞,痛重于胀定血瘀。得热痛重血热痛,得热…

  • 不孕症的各种秘方之五

    [方一]粳米100克,鹿角胶15克。粳米煮粥,粥熟后加鹿角胶,姜米、精盐少许,食用3—5天为1疗程;本方主治不孕症。[方二]吴茱萸、川椒各240克。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棉裹纳入阴户…

  • 羚角钩藤汤方歌,组成与功效

    羚角钩藤汤方出清代太医吴谦所著的《医宗金鉴》,为治风剂。 【方歌】 俞氏羚角钩藤汤,桑菊茯神鲜地黄,贝草竹茹同芍药,肝风内动急煎尝。 方剂组成:羚羊角(先煎)4.5克、双钩藤(后下…

  • 健脾调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虚寒型慢性胃炎

    【组成】党参15克,白术10克,姜半夏、陈皮各6克,降香10克,公丁香6克,海螵蛸15克,炙甘草6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健中,调胃止痛,敛疡制酸。【…

  • 痔疮10

    南皿籽10印克。加水煎煮,趁热熏肛门,每日最少2次,连熏数天即愈,熏药期间禁食鱼类发物。本方对内痔有效。

  • 多发性疖肿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一)【辨证】汗出遇冷,暑湿乘虚而入,停聚肌腠,气血运行被阻,郁瘀成疖。【治法】祛暑化湿解毒。【方名】藿佩六一散加味。【组成】藿香6克,佩兰5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天…

  • 艾草的功效与作用

    艾草又称艾蒿,自古以来,便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语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说法。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每当端午节之际,都有家中门窗悬挂艾草或燃烧艾草的习俗。无论是南…

  • 羚角钩藤汤加减治疗中暑

    暑热亢盛动肝风,身热牙紧四肢抽。角弓反张脉弦数,暑风过重神不清。熄风镇痉清暑热,加减羚角钩藤汤。生地桑叶羚角粉,茯神滁菊双钩藤。白芍甘草淡竹茹,阳明热盛膏知母。心烦口渴寐不安,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