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板归

扛板归
(《万病回春》)

【异名】犁头刺藤(《物理小识》),老虎利(《生草药性备要》),雷公藤(《救生苦海》),河白草、霹雳木、方胜板、倒金钩、烙铁草、倒挂紫金钩、犁尖草、括耙草、龙仙草、鱼尾花、三木棉(《纲目拾遗》),刺犁头、蛇不过、急改索、退血草(《植物名实图考》),虎舌草(《天宝本草》),有竻犁牛草(《岭南采药录》),刺酸浆(《贵州民间方药集》),鸡眼睛草、有刺鸠饭草(《福建民间草药》),拦蛇风(《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白竻(《陆川本草》),有刺粪箕笃(《南宁市药物志》),犁头藤、三角藤(《江西民间草药》),蛇倒退、地葡萄(《贵阳民间草药》),有竻火炭藤、火炭藤、大蜢脚、五毒草、火轮箭(《广西中药志》),猫爪刺、蛇牙草、鱼牙草、南蛇风(《四川中药志》),老虎刺、白大老鸦酸、猫公刺、月斑鸠(《湖南药物志》),犁头草、犁头尖(《闽东本草》),水马铃(《上海常用中草药》),有刺三角延酸、三角酸、有刺鸪鹚饭、拦路虎(《福建中草药》),豆干草、酸藤、杠板归(《江西草药》)。

【来源】为蓼科植物扛板归的全草。

【植物形态】扛板归,又名:贯叶蓼。
多年生蔓性草本,全体无毛。茎有棱,棱上有倒生钩刺,多分枝,绿色,有时带红色,长1~2米。叶互生,近于三角形,长与宽均为2~5厘米,淡绿色,下面叶脉疏生钩刺,有时叶缘亦散生钩刺;叶柄盾状着生,几与叶片等长,有倒生钩刺;托鞘叶状,圆形或卵形,包茎,直径2~3厘米。短穗状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花小,多数;具苞,每苞含2~4花;花被5裂,白色或淡红紫色,裂片卵形,不甚展开,随果实而增大,变为肉质;雄蕊8;雌蕊1,子房卵圆形,花柱3叉状。瘦果球形,径约3毫米,暗褐色,有光泽,包在蓝色花被内。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于荒芜的沟岸、河边。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本植物的根(扛板归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药材】干燥的全草,茎表面紫红色或紫棕色,光滑,有细直纵纹及众多倒生的刺,节处具托鞘碎落的环痕。折断面近方形,纤维性,黄白色,中有白色疏松的髓或小孔隙。叶片多已脱落,残留的叶呈焦黄绿色,多破碎皱缩,质脆易落。花穗着生在顶端,萎落或宿存。气微弱,味淡。
产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湖南、贵州等地。

【化学成分】全草含黄酮甙、蒽甙、强心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鞣质和糖类(蔗糖约7.48%、还原糖约3.4%,淀粉2.884%)。

种子含油3.3%。瘦果含油12.47%。

【性味】酸苦,平。

①《万病回春》:"味酸。"

②《生草药性备要》:"味苦,性和。"

③《南宁市药物志》:"酸,平,无毒。"

④《贵阳民间药草》:"酸苦,寒,有小毒。"

【功用主治】利水消肿,清热,活血,解毒。治水肿,黄疸,泄泻,疟疾,痢疾,百日咳,淋浊,丹毒,瘰疬,湿疹,疥癣。

①《物理小识》:"治瘰疬,亦可截疟。"

②《生草药性备要》:"止泻,浸疳、疔、痔疮,能散毒。"

③王安卿《采药志》:"治翻胃噎膈,疟疾,吐血,便血,喉痹,食积心疼,虚饱腹胀,阴囊肿大,跌打内肭,发背疔疮,乳痈,产后遍身浮肿。"

④《纲目拾遗》:"治臌胀、水肿,痞积,黄白疸,疟疾久不愈,鱼口便毒,跌打,一切毒蛇伤。"

⑤《植物名实图考》:"行血气、治淋浊。"

⑥《贵州民间方药榘》:"外用治黄水疮。"

⑦《南宁市药物志》:"收敛消毒。治痢疾,金疮,湿疹;外用治疥癣。"

⑧《四川中药志》:"化管生肌。治气虚头昏,哮喘,眼生云翳,水肿。"

⑨《闽东本草》,"治龋齿。"

⑩《上海常用中草药》:"治肾炎水肿,风火赤眼,带下,蜂刺。"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品0.7~1.5两)。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熏冼。

【宜忌】体质虚弱者慎服。

【选方】①治水肿胀:平地木三钱,雷公藤五钱,车前草四钱,天青地白草三钱,路路通五个。打碎煎服。(《救生苦海》)

②治急性扁桃体炎:石豆兰(兰科麦斛)一两,扛板归二两半,一枝黄花五钱。水煎,分二次服,日一剂。(福建《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③治缠腰火丹(带状疱疹):鲜扛板归叶,捣烂绞汁,调雄黄末适量,涂患处,一日数次。(《江西民间草药》)

④治瘰疬:扛板归七钱,野南瓜根三两,猪瘦肉四两炖汤,以汤煎药。孕妇忌服。(《江西民间草药》)

⑤治痈肿:鲜扛板归全草二至三两。水煎,调黄酒服。(《福建中草药》)

⑥治乳痈痛结:鲜扛板归叶洗净杵烂,敷贴于委中穴;或与叶下红共捣烂,敷脚底涌泉穴,右痛敷左,左痛敷右。(《闽东本草》)

⑦治坐板疮:乌贼骨五线,雷公藤三钱。共为细末擦之,干则以菜油调敷。(《王秋泉家秘》)

⑧治湿疹、天疱疮、脓疱疮:鲜扛板归全草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⑨治慢性湿疹:鲜扛板归四两。水煎外洗,每日一次。(《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⑩治黄水疮:蛇倒退叶(为细末)一两,冰片五分。混合,调麻油涂搽。(《贵阳民间药草》)

⑾治下肢关节肿痛:鲜扛板归全草二至三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⑿治似麻风型的脱节癞:蛇倒退(红色)煎水洗;另用辰砂草、旱莲草、车前草(鲜者)各-两五钱,煎水内服。(《贵阳民间药草》)

⒀治痔漏:扛板归七钱至一两,猪大肠不拘量,同炖汤服。(《江西民间草药》)

⒁治附骨疽:扛板归七钱至一两,酒水各半煎二次,分服;以渣捣烂敷患处。(《江西民间草药》)

⒂治蛇咬伤:扛板归叶不拘多少,捣汁酒调,随量服之,用渣搭伤处。((万病回春》)

【临床应用】①治疗百日咳
取扛板归1两(婴儿酌减),用白酒微炒后加冰糖水煎,一日分二次服;或加鱼腥草1两,一支黄花3钱,煎服。单用扛板归治疗26例。显效19例,有效5例,无效2例。加用鱼腥草、一支黄花治疗2例,均愈。又有用扛板归1两微炒,加甜酒和冰糖炖开后当茶饮,治疗7例痉咳期患儿,服药2剂即见咳减、夜寐安静,4~6剂后症状全部消失。

②治疗湿疹
将扛板归制成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药2克。每次3毫升肌肉注射,每日1~2次,小儿酌减。治疗60例,均有一定效果。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7646.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6/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乌口树

    乌口树(《植物名实图考》) 【异名】乌木、达仑木(《广西药植名录》)。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乌口树的叶及果实。 【植物形态】乌口树灌木,直立。枝有棱,具毛。叶对生,椭圆形,长5~1…

  • 通花根

    通花根(《木草便方》)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根。植物形态详"通草"条。 【采集】10~11月采挖。 【性味】①《草木便方》:"淡,寒平。" ②《重庆草药》:"味甘,性子,无…

  • 艾实

    艾实(《药性论》) 【异名】艾子(《食疗本草》)。 【来源】为菊科植物艾的果实。植物形态详"艾叶"条。 【采集】9~10月,果实成熟后采收。 【性味】①《日华子本草):"暖,无毒。…

  • 刺蒺藜

    刺蒺藜(《本草衍义》) 【异名】茨(《诗经》),蒺藜(《毛诗传》),蒺藜子、旁通、屉人、止行、豺羽、升推(《本经》),即藜(《别录》),白蒺藜(《药性论》),杜蒺藜(《圣惠方》),…

  • 野芝麻_野芝麻可以入药吗_野芝麻的作用与功效

    基础信息 别名:白花益母草、续断、白花菜、白花野芝麻、糯米钣草、吸吸草、包团草、泡花草、野油麻、土天子、山麦胡、野藿香、山芝麻、山苏子 性味:味辛;甘;性平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活…

  • 排钱草_排钱草有什么功效_排钱草是中药吗

    基础信息 别名:龙鳞草、午时合、金钱草、午时灵、叠钱草、钱排草、双排钱金钱豹、四季青、钱串草、双金钱、纸钱剑、猎狸尾草 性味:味淡;苦;性平;小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行水;活…

  • 桂叶素馨

    桂叶素馨(《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异名】岭南茉莉(《中国树木分类学》),大黑骨头(《云南思茅中草药选》),鸭色盖(傣名)。 【来源】为木犀科植物桂叶素馨的全草。 【植物形态】桂叶…

  • 印度菩提树皮

    印度菩提树皮(《中国药植图鉴》) 【来源】为桑科植物思维树的树皮。 【植物形态】思维树(《酉阳杂俎》),又名:卑钵罗树(《大唐西域记》),菩提树(《酉阳杂俎》),印度波树、印度菩提…

  • 木馒头

    木馒头(《纲目》) 【异名】木莲(《本草拾遗》),水馒头(《岭外代答》),鬼馒头(《纲目》),蔓头萝(《生草药性备要》),凉粉果、木铎,桔杷、文头果、文头榔、糖馒头(《中国树木分类…

  • 狮子七_狮子七有什么危害_狮子七的功能主治

    基础信息 别名:红景天、土三七 性味:苦;涩;温 功能主治:养心安神;活血化瘀;止血;清热解毒。主气虚体弱;短气乏力;心悸失眠;头昏眩晕;胸闷疼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崩漏;吐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