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的立方意义,治疗范围

桂枝汤证而有心下痞硬,或拘挛及喘者,加人参,并加芍药,生姜量。——《伤寒论》

桂枝、大枣、人参各6克,芍药、生姜各9.5克,甘草5克。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三次,温服。

【症状表现】原文: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主之。

补充:身痛,脉沉迟,或呕,或胸腹拘急,或下痢,心下膨满,按之有凝结物状而无痛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立方意义】上方加生姜量,以散内寒,而止呕吐;加芍药量,以和血脉而缓挛急;再加人参,健脾胃而强心脏。以原有桂枝,通血脉、驱外寒。甘草、大枣缓痛补虚,合治内寒、外寒,降水气,止呕吐,散痞鞭,解挛急,则证去而病自除。

【治疗范围】以具有桂枝汤证者之虚性心下痞鞭,少腹挛急,呕吐,身痛等为主。

【诸家经验谈】《续建殊录》:一老人大便不通数日,上逆头眩,医与备急丸而自若,因倍加分量投之,得利。于是身体麻痹,上逆益甚,而大便复闭,更医诊之,与以大剂承气汤,一服,不得下利,服三帖,下利如倾盆,身体冷痛,不得卧,大便复结。又转医,作地黄剂,使服之,上逆尤剧,面色如醉,大便益不通。先生(吉益南涯)诊之,心下痞鞭,少腹无力,即与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服之三帖,冲气即低,大便通快,经过二三日,冷痛止,得卧,大便续通快。三旬之后,诸证去而复常。

编者按:大便不通,原因颇多,非可以一例用通利药治之,必须凭脉证、腹证,知其症结所在,而后采用合法之剂,或兼与适当之外治法,若因热用凉,因寒用热,寒热不显著者,用平温之剂,此治一般疾病之常法也。若本寒而用寒,本热而用热,违反病情,未有不致人于死地者,此老人具有虚性心下痞鞭,上逆头眩之证,其脉当系沉迟,一般医者,不加辨证,遽用峻下药以通大便,病人虽未致死,但已见冷痛、难卧、面赤等危殆之象,大便究未能通。南涯氏仅按其症状治疗,不通大便,迨症状既解,而大便遂亦自通,与其谓方剂之神妙,无宁谓善于辨证者使用方剂之神妙耳。

【凭证使用】虚弱者之感冒,胃痛,及风湿骨痛,汗后呈心脏衰弱现象者。

本文摘自《经方随证应用法》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7899.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金钱草鸡内金治肾结石

    我是一个诊所的医生,若患者有黄豆大小或比其还小的肾结石,我一般对其采取中药治疗。方子为:金钱草40克,鸡内金、海金沙、石苇、萹蓄、瞿麦、车前子各20克,滑石粉15克,木通6克,元胡…

  • 阿胶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阿胶的功效与作用 著名中药阿胶,是传统补血要药,具有补血止血,滋阴润肺的功能。临床多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等;虚劳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等出血证;阴湿火旺所致心烦不眠;肺…

  • 产后多汗的中医辨证论治,治疗产后盗汗的中药方剂

    产后多汗症常见,气血阴虚仔细辨。自汗盗汗寤寐鉴,补虚敛汗滋阴善。 产后汗出淋漓不止,谓之“产后多汗”。白昼汗出量多,持续不能自止,称为“产后自汗”;寐中汗出,寤来汗止者,则称“产后…

  • 治呕吐方1

    外邪犯胃,突然呕吐,来势急;舌苔白腻,薄黄,脉浮紧滑。治疗;消食化滞,和胃止呕,方药;“香苏散”。

  • 5种鼻炎的防治方法

    万物复苏的春天,是众多呼吸道疾病发生的高峰期,而作为人体呼吸“最精巧的空调机”———鼻子的健康1,也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记者走访了有关专家,为慢性鼻炎患者带来预防和治疗的良方。慢性…

  • 妊娠腹胀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一)【辨证】脾胃气虚。【治法】补气健脾,疏肝行气。【方名】草豆蔻散。【组成】草豆蔻(去皮)30克,人参30克,柴胡30克,白术30克,陈皮45克,炙甘草15克。【用法】上…

  • 《中华本草-维吾尔药卷》

    本书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编撰的《中华本草》民族药卷之一。全书分上、下篇,包括概论、药物、附篇和索引四大部分,收载药物423味,药物插图320余幅。药物以正名、异名、品种考证、来源…

  • 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味治疗尿毒症

    湿浊犯胃升降失,恶心不止呕吐频。食则欲呕脉沉滑,嗜睡神疲身乏力。升清降浊和胃气,小半夏加茯苓宜。茯苓陈皮姜半夏,炒麦稻芽伏龙肝。气化不行湿浊阻,肾气衰微心气亏。四肢厥逆心悸汗,气短…

  • 小青龙汤的功效与作用,小青龙汤临床应用医案

    小青龙汤系原《伤寒论》的经典方剂,其功用外可解表散寒、内能温肺化饮。其两见于《伤寒论》太阳篇,其所主之证为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其兼证有六,亦皆小青龙汤加减主之。喻嘉…

  • 治便秘良方

    枳实25克、玄参25克、寸冬15克、生地20克、麻仁20克、桃仁20克、水三碗煎服,一至三剂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