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细辛汤症状表现,立方意义,治疗范围

【组成】麻黄、细辛各14.5克,附子7克。以水三合,煎成一合,去渣。一日三次,温服。

【症状表现】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补充:手足冷,时欲寐,发热少汗,恶寒甚,胸满,喘咳,咯痰,薄白,脉多沉细,或微细,或沉迟。兼有体痛,头痛连脑,及咽痛等证。

【立方意义】旧时以少阴属太阳之表,太阳病脉浮,可发汗,少阴病脉沉,不可发汗,此其大概也,然发热脉沉,是病在表里,以无里证,故可发汗(采徐灵胎说),为用附子、细辛,专温少阴之经。麻黄发太阳之表,补散兼施,无使大汗。且细辛有散浮热、治痰咳,除脑痛之能。附子有回阳通络、强心、温经之功。麻黄有镇咳,平喘,祛痰之效。合用则为温经,散寒平喘,祛痰,止痛,利尿之要剂。

【治疗范围】以寒多热少,体痛,头痛连脑,咳喘,脉沉细,无汗为主。

【诸家经验谈】《张氏医通》: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或欲咳嗽而不能咳,或有痰,或清痰上溢,脉多弦紧,或咯痰无伦,是大寒犯肾也,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

又:脚气,冷痹,恶风者,加桂枝、白术。

《十便良方》、《指迷方》:附子细辛汤,头痛者,谓痛连脑户,或但额阁与肩相引,如风所吹,如水所湿,遇风寒则极,常欲得热物熨,此由风寒客于足太阳之经,随经入脑,搏于正气,其脉弦而紧〔谓之风冷头痛,本方加川芎、生姜。

《医经会解》:表病里和,当用正方(即本方)缓以汗之,若见二便闭涩,或泻赤水,谓之有表复有里,宜去麻黄,名附子细辛汤,仍随各见证加药,房欲后伤寒者,多患前证。

《方函口诀》:此方解少阴之表热,一老人咳嗽吐痰,午后背脊洒淅恶寒后,微似发汗不止,一医以为阳虚之恶寒,与医王汤(即补中益气汤)无效,服此方,五帖而愈。

《汤本求真》:余亦曾治老人之气管炎,用本方,即得效。

《中医内科医鉴》:凡生来虚弱冷性之人,或老年人,遭遇风邪,有恶寒之感,而体温不升,触遇冷物,如头被雪而感冷痛,食欲非特不变,反较平时为甚,不喜行走,而多欲横卧,口不渴,大小便无变化,屡屡流出清水状之透明异汁。又本证之病,却感冷而在不知不识间流出鼻汁,脉多沉细,或沉迟,舌湿濡,一切热状少而寒状多,此本方证也。

《伤寒辨证》:按伤寒两感为少,此即太阳少阴之两感也,麻黄、附子同剂,治法委是奇特,学者可以触类而旁通。

简侯:屡用此方,治虚弱性老人及阳气衰减之中年人,畏冷,咳喘,流清涕,脉沉细弱者,均得效。

【凭证使用】衰弱者之感冒,肺炎,气管支炎,风湿痛,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

——本文摘自《经方随证应用法》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7971.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中国当代名医名方录》

    全书收载了中国中医药报创刊以来“名医名方录”专栏刊发的500多位老中医的临床效验方和用药心得,内容按临床各科和病名分类,以病统方,每个名方下包括供方名医、组成、主治、功效、典型病例…

  • 便秘良方

    药方:(1)番薯(红薯)半条切块,香菇3块切丝、香菜20棵,用花生油炒之,可加盐、味精。时间:定在早晨未吃饭之前吃下,连续服用5天。此方可口又灵验。(2)香蕉2枚,沾些甘草粉。时间…

  • 含蒜按摩治牙龈肿

    1.口含蒜瓣杀菌。晚上刷过牙后,取一小瓣蒜放在牙患处,轻咬而不嚼碎,次日洗漱时吐出;2.按摩左足的上颌反射区,即足背拇指关节横纹前的带状区域。每日两次,每次按压60下;3.在双足外…

  • 治疗斑秃的偏方3

    斑虫10克,百部酒100毫升。浸泡后外搽患部。

  • 小儿遗尿偏方2

    鸡蛋白胡椒治小儿遗尿药物:鸡蛋1个,白胡椒7粒。用法:将鸡蛋钻一小孔,放入白胡椒然后用纸糊住孔。蒸熟食用。每天吃一个。鸡蛋白胡椒治小儿遗尿药物:鸡蛋1个,白胡椒7粒。用法:将鸡蛋钻…

  • 夜啼方三

    莲子心2克,生甘草3克。开水冲泡,日数次。奉方适用于心火炽盛所致小儿夜啼。

  • 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评价

    摘要:目的 分析麻杏石甘汤对小儿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3月~2014年3月进入我院的100例小儿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

  • 外伤性胸痛

    三七、白芥子、桃仁各2克,共研细末,每次服1剂,每日服2次,控制疼痛后,每日服1次,连服5天以巩固疗效。功效:活血行气,消肿定痛,止血化瘀,豁痰通络,主治外伤引起的胸痛,或伴有胸腔…

  • 黄褐斑的各种治疗方法

    黄褐斑黄褐斑是一种面部色素增生牲皮肤病,它多分布在鼻及鼻两侧,形似蝴蝶,故俗称“蝴蝶斑”。此斑表面光滑无皮屑,既不痒,也不痛,长期存在,多年不褪,但日晒后加重。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