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汤在骨伤科临床应用举隅

【摘要】真武汤是治疗少阴阳虚水泛证的经典方剂,也是温阳利水治法的基础方,通过辨证加减,可应用于骨科疾病中,本文将真武汤应用于下肢骨折术后肿胀、慢性膝关节滑膜炎及骨科术后呕吐等方面,效果较好。因此,只要能把握辨证论治基本原则,适当加减变化,真武汤在骨伤科疾病治疗上就能取得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真武汤;症;骨伤科;临床应用

真武汤源自《伤寒论》[1],是治疗少阴阳虚水泛证的经典方剂,也是温阳利水治法的基础方,关于真武汤的原文出现在《伤寒论》第82、316及330条中,阐述了该方治疗阳虚水泛、水蓄、水逆及阳虚内痛等诸多病症,方中仅由附子、茯苓、白术、芍药、生姜五味药物组成,以附子为君,温肾助阳以化气行水,暖脾土以运水湿;茯苓、白术为臣,利水渗湿配合健脾燥湿;白芍用意深刻,利小便以行水气、柔肝缓急止腹痛、敛阴舒筋解筋肉瞤动、防附子燥热伤阴。佐生姜助附子温阳散寒,合茯苓、白术宣散水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真武汤具有改善心功能、肾功能、微循环和降低血脂的作用[2]。本方应用广泛[3],然在骨科方面应用较少,笔者多次应用此方治疗骨科相关疾病及并发症,每获良效,现报道如下。

  1 下肢骨折术后肿胀

患者刘某,男,56岁,于2014年9月11日以“右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为诊断收住我科。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因患肢肿胀严重,骨折移位明显,行跟骨牵引一周,肿胀消退后于2014年9月18日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第2天,出现右小腿及足踝部肿胀,嘱病人抬高患肢,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5天后患肢肿胀仍未见明显消退,且伴有小便不利的症状,观其舌淡苔白,脉沉而缓。辨为肾阳虚水泛,水泛肌表,浸淫肢体。治当温阳利水、健脾渗湿。处以真武汤方加减:制附子12g,黄芪15g,川牛膝15g,茯苓30g,白术20g,白芍20g,生姜15g。上方3剂,小便得利,小腿肿胀有所消退,续服7剂,肿胀基本消失。肿胀虽消,然病人肾阳不足的根本病机尚未纠正,嘱其后期坚持服用桂附地黄丸。

按:肾主水,水液的输化有赖于肾阳的蒸化、开阖作用,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气不足,则水液转输障碍。该病人下肢肿胀不退,且伴小便不利,实属阳虚水液代谢障碍所致,本方加黄芪,取益气健脾之效,加川牛膝加强利水之功,全方益气健脾、温阳利水,使脾气健、肾阳充,水肿乃消。

  2 膝关节滑膜炎

患者张某,女73岁,2015年1月9日就诊于我院,诉双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10余年,加重1周。查体见:行走跛行,右膝关节轻度内翻畸形,双关节肿胀,双膝浮髌试验阳性。X线片示:双膝关节退行性变,右膝较重。病人以往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尼美舒利分散片治疗,疼痛有所缓解,但膝关节肿胀未见明显好转。诊见:腰背酸痛、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弱。此为肾阳虚,肾不主水,水饮侵犯筋骨关节,加之风寒湿邪外侵,留滞于筋脉关节,经络痹阻,不通则痛。治则:温阳利水,祛风散寒通络止痛。处以真武汤加减方:制附子15g,防风15g,桂枝15g,茯苓20g,白术20g,白芍20g,生姜15g。上方15剂,双膝部疼痛消失,肿胀基本消退,续服本方30剂,以巩固疗效。

按:临床治疗膝关节滑膜炎多以湿热痹阻证型为主,但阳虚寒湿型病例也不少见,治疗湿热型滑膜炎的中成药种类繁多,寒湿型成药尚无一种,很多临床医生并未在辨证的基础上施治,见病开药,从而导致误治。阳虚寒湿型多见于老年患者,多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的滑膜炎,中医学将其归于痹症范畴,此类疾病多由于机体阳气渐衰,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留滞经脉,痹阻气血,从而导致人体水液局部蓄积于肌肉关节。本方在真武汤温阳利水的基础上,加防风以祛风散寒除湿,驱除外邪;加桂枝,温经散寒通络,协附子振奋肾中阳气。

  3 骨科术后呕吐

患者黄某,女,49岁,2015年4月24日经门诊检查以“右足背皮肤缺损并感染”为诊断收住我科,完善入院相关检查,患者无基础性疾病。于2015年4月30日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扩创、小腿内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术,术后第1天开始出现恶心、呕吐、不能进食等症状,考虑为术后麻醉反应所致,给予甲氧氯普胺注射液10mg肌注,当天恶心、呕吐即止,然病人仍不能进食。术后第3天,以上症状重新出现,另有心悸不适,观其舌淡,苔白滑,脉沉无力。辨证为:脾肾阳虚水泛,水饮凌心犯胃,处以真武汤加减方:制附子12g,制半夏10g,茯苓20g,白术20g,白芍20g,生姜15g。上方7剂,服药后症状大减,继服前方15剂,诸症基本消退。

按:该病人平素阳虚,因手术时间较长、创伤较大、病人出汗较多,进一步耗损阳气,肾主水液在人体升降出入、运行不息,阳气虚则不能制水,水气凌心则心下悸动,水饮中伤胃气则胃失和降,恶心呕吐。方用真武汤温补肾阳、健脾利水,加半夏燥湿和胃,降逆止呕。全方促使肾中阳气升腾,恢复肾主水液的生理状态。

  4 体会

水液代谢有赖于肺气通调、脾气转输、肾气开阖、三焦气化,然三脏一腑相辅相成,肾藏真阴真阳,肾主水液,是人体水液代谢的核心动力。故肾阳虚则水液停,随着人体气机升降,脏腑四肢、皮里膜外、无处不到,导致人体病变千变万化,但总归少阴肾阳不足所致。《伤寒论》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条文中或然症较多,往往在临床辨证过程中难以把握,然而只要于诸症中抓住肾阳虚的表现,就把握住了问题的核心,仲景未言及舌脉诊断,临床可以参考舌象及脉象辅助诊断。经方要想取得验效,重在活学活用,只要加减得当,帮助提高疗效,以不变应万变,一方可治多症。参考文献

[1]李岩.真武汤证浅析[J].世界中医药,2012,7(1):63-64.

[2]孟涌生.真武汤的现代研究[J].北京中医,2007,26(9):629.

[3]孙松生,孙海生.孙朝宗临床应用真武汤举隅[J].中国民间疗法,2009,17(9):5.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8247.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大黄牡丹汤随证加减临床应用举例

    大黄牡丹汤源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是用于治疗肠痈的专方,由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组成。方中大黄清热解毒,祛瘀通便;丹皮凉血散瘀为君,芒消助大黄清热解毒,泻下通便为臣…

  • 心肝血虚,下元不足,虚风上扰证的中医治疗医案

    王某,女,50岁,成都军区干部。初诊:1980年12月15日。自诉1年多来,常感头昏眩,发时恶心呕吐,不敢睁目,卧床不起,起则剧吐,天旋地转。平时十指至手腕发麻颤抖,肢凉,阵感心悸…

  • 清燥救肺汤组成,方歌方解,药理,功效

    清燥救肺汤 出自《医门法律》 【组成】 桑叶经霜者,去枝梗,净叶三钱(9g)  石膏煅,二钱五分(8g) 甘草一钱(3g) 人参七分(2g) 胡麻仁炒,研,一钱(3g) 真阿胶八分…

  • 治疗性欲低下的偏方2

    九香虫50克,车前子、陈皮、白术各20克,杜仲40克。先将九香虫炒至半生半熟,车前子微炒用布包,杜仲微炙,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服5克,晚临睡前再服1次,淡盐水或白…

  • 温胆汤配方,温胆汤的功效与作用

    温胆汤 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 竹茹 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各60g) 陈皮三两(90g) 甘草一两,炙(30g) 茯苓一两半(45g) 【用法】 上锉…

  • 白头翁的功效与作用

    “白头翁”为毛莨科植物,多年生草本,别名有奈何草、粉乳草、白头草、老姑草、菊菊苗、老翁花、老冠花、猫爪子花等等。   白头翁的功效   【性味】 味苦;性寒。 《本经》:味苦,温,…

  • 苓桂术甘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心脾阳虚,气滞血瘀,心脉不通

    心脾阳虚气血瘀,心悸欲按阵发疼。短气喘息面唇青,头昏眼花结代脉。胁下痞块胀且痛,中度浮肿舌黯瘀。温补心脾治血气,苓桂术甘失笑医。苓桂荷梗炙草芪,苍白蒲黄五灵脂。气血虚甚加归芪,血瘀…

  • 咳嗽的偏方

    咳嗽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呼吸道症状。因感受风寒所致的咳嗽,在用抗菌消炎、止咳药无效的情况下,可采用一种简便的治咳方法-艾叶熏脚。此法能使患者获得满意疗效。具体方法为:艾叶30~50克,…

  • 验方自疗法1

    蝉蜕3克、薄荷1.5克、灯芯1.2克,水煎服,每日2次。

  • 鸡蛋食醋治咳嗽

    用料:鸡蛋一个、食醋一匙。制法:打碎鸡蛋搅匀,再加入食醋再搅匀。用法:早晨饭前一小时空腹食用。每天吃一次,连续吃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