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湿热发黄无表里证,热者清之,小便不利者利之,里实者下之,表实者汗之,皆无非为病求去路也。方中以麻黄汤开其表,使黄从外而散;去桂枝者,避其热也;佐姜、枣者,和其营卫也;加连轺、桑白皮以泻其热,赤小豆以利其湿,共成治表实发黄之效也。连轺,即连翘根。无桑白皮则以茵陈代之。笔者临床将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用于治疗荨麻疹、湿疹、日光性皮炎、多形红斑等,每获佳效。现结合案例介绍如下。

1 典型病例

1.1 荨麻疹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云:“少阴有余,病皮痹瘾疹。”《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有“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荨麻疹的发生乃先天禀赋不足,风、寒、湿、热之邪客于肌肤所致,风和湿是其主要病理因素。

案例1:患者,女,26岁,2010年11月22日初诊。1年前冬月打球后汗出着凉,感冒发热,咳喘频作,眼睑浮肿,颜面四肢发痒,服中西药治疗至天暖缓解。今冬雪后接触冷水,遍身即见风团样皮疹突出,疹色红剧痒,伴见畏寒身冷、小便不利,舌淡,苔薄白,脉浮细数。中医证属风寒客肺、水道壅滞。拟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麻黄6 g,连翘10 g,桑白皮12 g,防风9 g,蝉蜕10 g,浮萍9 g,赤小豆10 g,地肤子12 g,乌梢蛇10 g,生姜皮10 g,甘草3 g。每日1剂,水煎服,取汗为佳,加减服药13剂,诸症告愈。

按:本案病机与经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组方寓意有共同之处,为天冷外感风寒,病久肺脾气虚,致湿热内蕴,在表则为身痒皮疹,在里则见小便不利。故治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效果显著。

1.2 湿疹

《素问·玉机真藏论篇》云:“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脉证并治》言:“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湿疹多因禀赋不耐,脾胃虚弱,运化失调,风湿热之邪客于肌肤而成;或因某些食物,如鱼、虾、蟹、羊肉、牛奶等;或因粉尘、羽毛、病灶感染、寄生虫等过敏;亦有与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等有关者[1]。

案例2:患者,男,26岁,2008年9月18日初诊。3年前,四肢皮肤起红色皮疹,自觉奇痒,搔抓后流水结痂,后逐渐加重,多方治疗未愈。近来四肢曲侧突发浸润性红斑,界限清楚,表面糜烂有渗液,皮损上附着细薄鳞屑,舌淡,苔白腻,脉沉弦。辨证属湿热蕴结复感风邪,风湿搏结发为浸淫疮,湿重于热。治当清热利湿为主,祛风止痒为辅。方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麻黄6 g,连翘10 g,徐长卿12 g,防风9 g,蝉蜕10 g,猪苓10 g,泽泻10 g,地肤子12 g,乌梢蛇10 g,黄柏10 g,甘草3 g。每日1剂,水煎服。6剂后,糜烂面平坦,渗液止,瘙痒减轻,守方加减服药30剂,基本治愈。

按:本案患者皮肤潮红虽不明显,然糜烂面有渗液、结痂,舌脉均示湿重于热。故治宜利湿为主,佐以清热,而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治者,取自“有是证,用是方”之意。

1.3 日光性皮炎

《外科启玄》谓:“日晒疮……三伏炎天,勤苦之人,劳于任务,不惜身命,受酷日晒曝,先疼后破,而成疮者,非血气所生也。”《诸病源候论·肿病诸候·风毒肿候》言:“风毒肿者,其先赤痛热,肿上生瘭浆,如火灼是也。”说明日光性皮炎乃患者禀赋不耐,腠理不密,不能耐受日光暴晒,暑热之气熏蒸肌肤所致。

案例3:患者,男,58岁,2011年6月22日初诊。2 d前,午饭食用凉拌蕨菜后上山割麦,日照数小时后,汗流浃背,遂饮凉浆水些许,夜幕时分渐觉双手及前臂肿胀不能屈伸,次日晨起双目肿胀不能视,痛痒难忍,伴胸闷食差、便秘溲赤。查:双手前臂,颜面水肿,目不能睁,皮色紫黯,压不褪色,舌淡,苔薄白,脉弦滑。中医辨证属脾虚湿热内蕴,阳毒外燔之湿毒疡。治宜清热解毒,佐以健脾利湿。方宗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意化裁:麻黄6 g,连翘15 g,浮萍12 g,桑白皮10 g,苦杏仁12 g,全瓜蒌20 g,桔梗10 g,乌梢蛇18 g,白蒺藜20 g,赤芍12 g,地肤子10 g,甘草3 g。每日1剂,水煎500 mL,分2次服;外用黄柏水冷敷,10 d告愈。

按:本案患者乃机体内部脾虚水湿不化,蕴久化热,湿热内生,外受阳光毒热之邪,内外合邪而成湿毒,故在治疗上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故遣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最合病机主旨,临证加重清热解毒之剂,是为标本兼顾,药证挈合,遂即告愈。

1.4 多形红斑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猫眼疮名取象形,痛痒不常无血脓,光芒闪烁如猫眼,脾经湿热外寒凝。”本病多发于青壮年男女,常见于冬春两季,亦有夏季发作者。总由禀赋不耐,风寒外袭,以致营卫不和而成;或风热外感,湿热内蕴,郁于皮肤所致;亦有因病灶感染、药物、鱼、虾、蟹等过敏所引起。

案例4:患者,女,32岁,2008年12月6日初诊。3 d前晚上打球出汗,休息后即感腹部、胸前发痒,并见小指腹大小圆形红疹、水疱,继则右股内侧亦见皮疹、界限清楚,伴微热、体倦乏力、咽喉肿痛。查:咽喉黏膜水肿,胸前、脐周、右股内侧缘散在分布有十余个1.0 cm×1.0 cm大小椭圆形红斑、略高于皮肤、中央顶端重叠水疱,部分有渗液及痂皮,舌红,苔白,脉滑数。中医辨证属肺脾蕴湿化热,发于肌肤。治宜健脾祛湿、疏风凉血。方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麻黄6 g,连翘15 g,桑白皮10 g,黄芩12 g,防风10 g,炒白术10 g,茯苓10 g,乌梢蛇18 g,赤芍12 g,地肤子10 g,甘草3 g。每日1剂,水煎服。3剂后,皮疹大部分消退,水疱全部结痂,守方减麻黄、白术、茯苓、地肤子,加紫草、茜草各10 g,继服5剂而愈。

按:多形红斑临床以皮疹界限清楚、潮红、水疱之特征,与古代文献记载之“血风疮”、“猫眼疮”最为相似,多因血热受风所致,据症状、舌脉之象,辨证为肺脾蕴湿化热,治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健脾祛湿、疏风凉血,获效最速。

  2 小结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麻黄汤去桂枝,加姜、枣以调和在表之气血,为湿热之邪缓开腠理;而连翘、桑白皮、赤小豆为清利湿热之剂,与麻黄、杏仁、生姜类解表剂共成表里双解、湿热分消之势。正如清代医家钱潢《伤寒溯源集》所云:“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也,皆开鬼门而泄汗,汗出则肌肉腠理之郁热湿邪皆去;减桂枝而不用者,恐助瘀热也;赤小豆除湿散热,下水肿而利小便;梓白皮性苦寒,能散湿热之邪。”由此可见,对于因湿热之邪所致各类皮肤病,宜遵仲景“给邪出路”之旨,邪去则机体气机通畅、水道通调,肤疾自愈。

参考文献:

[1]顾伯华.实用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54-455.

本文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    作者:崔金平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8734.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妊娠胎漏胎动不安治疗

    妊娠胎漏眙动不安妊娠胎漏是指妇女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而后腰酸腹痛者;所谓胎动不安,是指妊娠期仅有腰酸腹痛或下腹坠胀,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二者常是堕胎、小产的先兆,现代医学…

  • 治疗瘰疬瘿瘤的中医验方

    一方:青皮9g,昆布9g,赤芍9g,海藻9g,川芎9g,川贝母6g,酒香附9g,当归尾9g,夏枯草9g,生姜引。 二方:用猫爪草15g。内服或为面涂患处。

  • 清经汤加减治疗月经先期

    女子二七天癸至,一月一次为月经。周期提前八九天,一月两至为先期。病理不外是血热,阴虚挟热和气虚。血热热迫血妄行,气虚冲任摄无权。清热益气固冲任,养阴滋血治阴虚。 注:“女子二七而天…

  • 桑叶的作用与功效

    桑叶清肺泻胃,凉血燥湿,祛风明目,晚清颇为盛行。桑菊饮举为君药,成为时方要药,江浙一带治热性病喜用“霜桑叶”,以其经霜后凉血清热之力更著,又有“饭桑叶”者,乃置饭锅上蒸制而成,去其…

  • 民间偏方奇效方

    熏洗治疗糖尿病足方 我今年65岁,患有糖尿病多年,一直在打胰岛素控制血糖。前两天我发觉双下肢足背发凉、发麻,担心患上了糖尿病足,很是害怕。后来,一位中医朋友给我推荐一个治疗糖尿病足…

  • 佝偻病方九

    胎盘粉10克,醋炒鱼骨50克,炒鸡蛋壳20克,白糖30克。共研细末,每次0.5克,1日3次,宜久服。本方适用于因肾气亏损所致小儿佝偻病。

  • 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狐惑病

    口眼外阴同溃烂,精神恍惚不能安。湿热毒邪侵人体,虚火内扰狐惑生。 注:狐惑病是以口、眼、外阴溃烂为主症,并见精神恍惚不安等表现的一种疾病。病因多为感受湿热毒邪或虚火内扰而引起。类似…

  • 治疗肺结核的偏方4

    百合15克,生地、麦冬、元参、百部、白芍、首乌、柏子仁各12克,贝母10克,阿胶、冬虫夏草各9克。[制用法]水煎服。[适应证]肺肾阴虚证。

  • 抗衰防老方4

    枸杞50克,白酒500克。将枸杞洗净,放入瓶中,注入白酒,加盖密封,置阴凉干燥处,每3日摇动1次,15日后饮用;每服10——30毫升,或根据个人酒量酌饮,不宜过量,日2次。本方补肝…

  • 治疗白发的偏方30

    米醋500毫升,黑大豆250克。大豆用醋煮、去豆,再煎如糊状,染发。本方治女性白发尤其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