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陀僧

密陀僧
(《纲目》)

【异名】蜜陀僧(《雷公炮炙论》),没多僧(《唐本草》),炉底(《纲目》),银池、淡银(《药物出产辨》),金炉底、银炉底(《现代实用中药》),金陀僧(《中药志》)。

【来源】为粗制氧化铅。

【制法】以往取白方铅矿提炼银、铅时沉积于炉底的副产品。目前系将铅熔融后,用长铁棍在熔铅中旋转几次,部分熔铅粘附于铁棍上。然后取出浸入冷水中,熔铅冷却后变成氧化铅固体,即为密陀僧。

【药材】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橙红色,镶嵌着具有金属光泽的小块,对光照之闪闪发光。表面粗糙,有时一面呈橙黄色而略平滑。质硬体重,易砸碎。断面红褐色。气无。粉末黄色。以色黄有光泽,内外一致,体坚重者为佳。略溶于水,易溶于硝酸。露置空气中则徐徐吸收二氧化碳气,变成碱式碳酸铅(铅粉)。
产广东、湖南、湖北、福建等地。

【化学成分】主要含氧化铅;尚含砂石、金属铅及二氧化铅等少量夹杂物。

【药理作用】密陀僧膏2%浓度时在试管中对共心性毛癣菌、堇色毛癣菌、红色毛癣菌及铁锈色小芽孢菌呈抑制作用;在4%浓度时,对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毛癣菌、足跖毛癣菌、趾间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及其蒙古变种等均呈抑制作用。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多种皮肤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作为外用药可减轻炎症。

【炮制】研为细粉。

《医林纂要》:"甘草水煮用。"

【性味】咸辛,平,有毒。

①《唐本草》:"味咸辛,平,有小毒。"

②《日华子本草》:"味甘,平,无毒。"

(归经l入肝、脾经。

①《玉楸药解》:"入足厥阴肝经。"

②《本草求真》:"入脾。"

【功用主治】消肿杀虫,收敛防腐,坠痰镇惊。治痔疮,肿毒,溃疡,湿疹,狐臭,创伤,久痢,惊痫。

①《唐本草》:"主久利,五痔,金创。面上瘢酐,面膏药用之。"

②《日华子本草》:"镇心,补五脏,治惊痫、嗽、呕及吐痰等。"

③《本草别说》:"通治口疮最验。"

④《纲目》:"疗反胃,消渴,疟疾,下痢。止血,杀虫,消积。治诸疮,消肿毒,除胡臭。"

⑤《本草正》:"治汗斑,收阴汗、脚气。"

⑥《本经逢原》:"水磨服,解砒霜、硫黄毒。"

【用法与用量】外用:研末撒或调涂。内服:研末,1~3分;或入丸、散。

【宜忌】体虚者忌服。

《本草经巯》:"大都可外敷,不可内服。"

【选方】①治鼠疮巳破;初起遍生(身)疮毒,有管出水,有口出脓;顽廉(臁)多年不愈,及痔漏诸疮:黄蜡一两,枯矾三钱,陀僧、雄黄、殊砂各一钱,蜜五钱。除蜜、蜡,研细末听用。先将蜡化开,入蜜溶化离火,将前药入内搅均,众手速丸,绿豆大。每服三分,滚水送下,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鼠疮未破者,长(常)以帛绢按之,已破者用米泔水煎地锦草勤洗之。(《良朋汇集》陀僧丸)

②治多骨疮,不时出细骨:以密陀僧末,桐油调匀,摊贴之。(《寿域神方》)

③治血风臁疮:密陀僧、香油。入粗碗内磨化,油纸摊膏,反覆贴之。(《孙天仁集效方》)

④治口舌生疮:蒲黄、黄药子各半两,密陀僧、黄柏、甘草各一两多。上为细末,干贴口疮上。(《普济方》陀僧散)

⑤治湿疹:密陀僧10克,黄柏5克,冰片0.5克。共研细末,以香油调稠。用竹板将药涂抹于病损处,每日午前换药一次。(《中华皮肤科杂志》(1):44,1966)

⑥治脚丫湿烂:密陀僧一两,轻粉一钱,熟石膏二钱,枯矾二钱。为末,湿则干敷,干则桐油调搽。(《洞天奥旨》陀僧散)

⑦治阴汗湿痒:密陀僧末敷之。一方加蛇床子末。(《纲目》)

⑧治腋下狐臭:㈠浆水洗净,油调密陀僧涂之,以一钱,用热蒸饼一个,切开掺末夹之。(《濒湖集简方》)㈡密陀僧(研细末)一份,生大蒜头(去皮)三份。共捣如泥,每取5克左右药泥,平摊于清洁纱布敷料上,贴于腋下,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七天为一疗程,一般在2~4周获效。(《浙江中医杂志》9(4):154,1966)

⑨治赤白痢,所下不多,遍数不减:密陀僧三两,烧令黄色,细研如粉。每服一钱,以醋茶调下,日三服。(《圣惠方》)

⑩治消渴饮水:密陀僧二两。研末,汤浸蒸饼丸梧子大。浓煎蚕茧盐汤、或茄根汤、或酒下,一日五丸,日增五丸,至三十丸止,不可多服。五、六服后,以见水恶心为度;恶心时,以干物压之,日后自定。(《余居士选奇方》神效丸)

【名家论述】①《纲目》:"密陀僧,感铅银之气,其性重坠下沉,直走下焦,故能坠痰止吐,消积,定惊痫,治疟痢,止消渴,疗疮肿。洪迈《夷坚志》云:惊气入心络,瘖不能言语者,用密陀僧末一匕,茶调服。昔有人伐薪,为狼所逐,而得是疾,或授此方而愈。又一军校采藤,逢恶蛇病此,亦用此而愈。此乃惊则气乱,密陀僧之重以去怯而平肝也。其功力与铅丹同,故膏药中以代铅丹云。"

②《本草经疏》:"密陀僧感银铜之气而结,故其味咸辛气平,有小毒。久痢、五痔,大肠湿热积滞也,辛主散结滞,咸主润下除热,大肠清宁,则久痢五痔自瘳矣。体重能消磨坚积,味咸能人血凉血,故又主金疮及灭面上瘢酐也。"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9095.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6/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竹叶椒叶

    竹叶椒叶(《湖南药物志》)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竹叶椒的叶片,植物形态详"竹叶椒"条。 【采集】夏、秋采收,晒干。 【功用主治】治腹胀痛,肿毒,乳痈,皮肤瘙痒。 【选方】①治腹胀痛…

  • 东莨菪

    东莨菪(《中国药植图鉴》) 【异名】唐充(藏名)。 【来源】为茄科植物东莨菪的根茎。 【植物形态】东莨菪多年生草本。根茎粗壮结节状。茎高30~60厘米,基部有鳞片。叶互生,长椭圆形…

  • 残槁世

    残槁世(《岭南采药录》) 【异名】楠木根(《南宁市药物志》),大疳根(《广西药植名录》)。 【来源】为樟科植物潺槁树的根、根皮或树皮、叶、种子。 【植物形态】潺槁树,又名:潺槁木姜…

  • 青竹蛇

    青竹蛇(《陆川本草》) 【异名】竹叶青、青竹丝(《动物学大辞典》)。 【来源】为蝮蛇科动物竹叶青的全体。 【动物形态】竹叶青全长50~80厘米。头部三角形;头顶覆盖许多小鳞,后头部…

  • 多刺绿绒蒿

    多刺绿绒蒿(《西藏常用中草药》) 【异名】乌巴拉色尔布(藏名)。 【来源】为罂粟科植物多刺绿绒蒿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刺绿绒蒿多年生草本,根圆柱形或细胡萝卜形。茎高30~100厘…

  • 沙冬青

    沙冬青(《宁夏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豆科植物沙冬青的茎叶。 【植物形态】沙冬青常绿灌木。小枝密生平贴短柔毛。掌状三出复叶,少有单叶;小叶菱状椭圆形或阔披针形,长2~3.8厘米,…

  • 乌梅_乌梅的医用价值_乌梅的中药用途

    基础信息 别名:梅实、熏梅、桔梅肉、梅、春梅 性味:味酸;性平 功能主治: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止血;生津;安蛔。主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

  • 橘饼

    橘饼(《纲目拾遗》)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福橘等的成熟果实,用蜜糖渍制而成。植物形态详"橘"条。 【性味】①《食物宜忌》:"味甘,性温。" ②《随息居饮食谱》:"甘辛而温。" 【功…

  • 日照飘拂草

    日照飘拂草(《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异名】筅帚草,鹅草。 【来源】为莎草科植物日照飘拂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日照飘拂草一年生草本,无根状茎。秆丛生,高10~60厘米,扁四棱形,…

  • 鸡肚肠草_鸡肚肠草的功用_鸡肚肠草的副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繁缕、细叶辣椒草、颜知根、水草、满天星、万里草、小鸡草、鱼肚肠草、鸡儿肠 性味:微苦;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通淋;化瘀。主病疮肿毒;癣疹;乳痛;痔疮;痢疾;牙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