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蜡

蜜蜡
(《本经》)

【异名】蜡(《肘后方》),蜜蹠(《本草经集注》),蜂蜡(《现代实用中药》)。

【来源】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等工蜂分泌的蜡质,经精制而成。动物形态详"蜂蜜"条。

【采集】春、秋二季,将取去蜂蜜后的蜂巢,入水锅中加热熔化,除去上层泡沫杂质,趁热过滤,放冷,蜂蜡即凝结成块,浮于水面,取出,即为黄蜡。黄蜡再经熬炼、脱色等加工过程,即成白蜡。

【药材】①黄蜡(《姚僧坦集验方》),又名:黄占(《种福堂公选良方》)。多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全体呈黄色或黄棕色,不透明或微透明。表面光滑,触之有油腻感。体轻,能浮于水面,冷时质软脆,碎断面颗粒性,用手搓捏,能软化。有蜂蜜样香气,味演,嚼之细腻而粘。不溶于水,可溶干醚及氯仿中。以色黄、纯净、质较软而有油腻感、显蜂蜜样香气者为佳。

②白蜡(《别录》),又名:蜂白蜡。为白色块状。质较纯。气味较微弱,其它均与黄蜡同。
全国大部地区均有生产。

【化学成分】蜂蜡(蜜蜡)主要成分可分为4大类,即酯类、游离酸类、游离醇类和烃类。此外还含微量的挥发油及色素。

在酯类中有软脂酸蜂花酯(约占80%,是蜂蜡主要成分),蜡酸蜂花酯落花生油酸蜂花酯;在游离酸类中有蜡酸(约占15%),廿四酸,褐煤酸,蜂花酸,叶虱酸,落花生油酸,新蜡酸即廿五酸;在游离醇类中有正廿八醇,蜂花醇;在烃类中有廿五烷,廿七烷,廿九烷,卅一烷及不饱和的蜂花烯。以上所举,是一概略,例如所含脂酸可能包括从C24至C34的偶数碳的正脂酸,醇类可能包括从C24至C34的偶数碳的伯醇。

黄、白两种蜂蜡的成分,基本相同。蜂蜡据称尚含一种芳香性有色吻质,名为虫蜡素。

【性味】甘淡,平。

①《本经》:"味甘,微温。"

②《药性论》:"味甘,平,无毒。"

③《本经逢原》:"淡,平,无毒。"

【归经】入脾、胃、大肠经。

①《本草汇言》:"入手、足阳明经。"

②《本草求真》:"入肝、脾。"

③《本草再新》:"入肺、肾二经。"

【功用主治】解毒,生肌,定痛。治急心痛,下痢脓血,久泻不止,胎动下血,疮痈内攻,久溃不敛,水火烫伤。

①《本经》:"主下痢脓血,补中,续绝伤,金疮,益气。"

②《别录》:"疗久泄辩后重见白脓,补绝伤,利小儿。"

③《本草通玄》:"贴疮生肌止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溶化和服,1.5~3钱;或入丸剂。外用:溶化调敷。

【宜忌】湿热痢初起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芫花、齐蛤。"

②《本草经疏》:"火热暴痢不宜用。"

【选方】①治赤白痢,少腹痛不可忍,后重,或面青手足俱变者:黄蜡三钱,阿胶三钱。同溶化,入黄连末五钱,搅匀,分三次热服。(《纲目》仲景调气饮)

②治产后三日内,下诸杂五色痢:阿胶一两,蜡如博棋三枚,当归一两半,黄连二两,黄柏一两,陈廪米一升。以水八升,煮米蟹目沸,去米纳药,煮取二升,去滓,纳胶、蜡令烊,分四服,一日令尽。(《千金方》胶蜡汤)

③治老少下痢,食入即吐:白蜡方寸匕,鸡子黄一个,石蜜、苦酒、发灰、黄连末各半鸡子壳。先煎蜜、蜡、苦酒、鸡子四味,令匀,乃纳连、发,熬至可丸乃止,二日服尽。(华佗)

④治急心疼痛:黄蜡,灯上烧化,丸芡子大,百草霜为衣,井水下三丸。(《纲目》)

⑤治妊娠胎动,腹痛下血:蜡一钱。以清酒二盏,煎三、五沸,投蜡令销,顿服。(《圣济总录》蜡酒方)

⑥治痈疽发背已成未脓之际.恐毒气不能外出,必致内攻,预服此丸,护膜护心,且亦散血解毒:白矾一两二钱,黄蜡一两,雄黄一钱二分,琥珀一钱(另研极细),朱砂一钱二分,蜂蜜二钱(临入)。先将白矾、雄黄、琥珀、朱砂四味碾研极细,另将蜜、蜡铜勺内熔化,离火片时,侯蜡四边稍凝时,方入上药,搅匀,共成一块,以一人将药火上微烘,众手急丸,小寒豆大,用朱砂为衣,磁罐收贮。每服二、三十丸,白汤食后送下,病甚者,早晚日进二次。(《外科正宗》琥珀蜡矾丸)

⑦治代指:蜡、松胶。相和,火炙,笼代指。(《千金翼方》)

⑧治小儿脚冻,如有疮:浓煎蜡涂之。(姚和众)

⑨治臁疮、金疮、汤火等疮:黄蜡一两,香油二两,黄丹半两。同化开,顿冷,瓶收,摊贴。(《王仲勉经验方》)

⑩治诸般疮毒,不拘生在何宫,初起即消,已成即溃:黄蜡一两,白矾六钱。将蜡熬化稍冷,入矾末,为丸豆大。疮在上,服一两,在下服七钱,小儿减半,酒和开水下。忌葱三日。(《医学集成》蜡矾丸)

⑾治汤火伤疮,焮赤疼痛,毒腐成脓,用此拔热毒,止疼痛,敛疮口:麻油四两,当归一两,煎焦去滓,入黄蜡一两,搅化放冷,摊帛贴之。(《医林集要》)

⑿治破伤风湿如疟者:黄蜡一块,热酒化开服。与玉真散对用尤妙。(《瑞竹堂经验方》)

⒀治肺虚膈热,咳嗽气急;胸中烦满,肢体倦疼,咽干口苦,燥渴欲饮冷,肌瘦发热,减食嗜卧,音声不出:黄蜡(滤去滓,用浆水煮,秤)八两,蛤粉四两(研末)。上件,每两作十五丸,用前蛤粉为衣养药,每服一丸,胡桃瓤半个,细嚼温水下,临卧闭口不语。(《普济方》立效丸)

⒁治呃逆不止:黄蜡烧烟熏二、三次。(《医方摘要》)

⒂治雀目:黄蜡不以多少,器内熔成汁,取出入蛤粉,相和得所成球。每用以刀子切下二钱,以猪肝二两,批开,掺药在内,麻绳扎定,水一碗,同入铫子内煮熟取出,乘热熏眼,至温冷并肝食之,日二,以平安为度。(《姚僧坦集验方》)

【名家论述】①《纲目》:"蜜之气味俱厚,故养脾。蜡之气味俱薄,故养胃。厚者味甘而性缓质柔,故润脏腑。薄者味淡而性啬质坚,故止泄痢。张仲景治痢有调气饮,《千金方》治痢有胶蜡汤,其效甚捷,盖有见于此欤。"

②《本草求真》:"凡荡除下焦之药,以此(蜡)裹丸,亦免伤上焦之意。"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9118.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6/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浙贝母

    浙贝母(《药材学》) 【异名】土贝母(《本草正》),象贝(《经验广集》),浙贝、象贝母(《百草镜》),大贝母(《本草正义》)。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鳞茎。 【植物形态】浙贝…

  • 广西九里香根_广西九里香根的功效与作用_广西九里香根的药用价值

    基础信息 性味:苦;辛;温 功能主治:行气健胃。主胃脘痛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广西九里香Murrayakwangsiensis(Huang)Hunag的根。 原形…

  • 黄药子_黄药子哪些人不能吃_黄药子的副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黄药、黄药根、苦药子、山慈姑、金线吊虾蟆、红药子、黄独根、苦卡拉、蓑衣包、黄狗子、猴姜七、毛卵砣、金线吊葫芦、金线吊蛋、黄金山药、薯瓜乳藤、铁秤砣、狗嗽、土芋 性味…

  • 鹿骨_鹿骨可以入药吗_鹿骨有毒吗

    基础信息 性味:味甘;性温 功能主治:补虚赢;强筋骨;除风湿;止泻痢;生肌敛疮。主虚劳骨弱;风湿痹痛;泻痢;瘰疬;疮毒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骨骼。 原…

  • 韭叶芸香草

    韭叶芸香草(《滇南本草》) 【异名】野香茅(《广州植物志》),括花草(《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芸香草(《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臭草(《中国经济植物志》)。 【来源】为禾本…

  • 豹骨_豹骨的功效与作用_豹骨有什么医用价值

    基础信息 性味:味辛;咸;性温 功能主治:祛风湿;强筋骨;镇惊安神。主风寒湿痹;筋骨疼痛;四肢拘挛麻木;腰膝酸楚;小儿惊风抽搐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猫科动物金钱豹、云豹、雪…

  • 野菊花

    野菊花(《本草正》) 【来源】为菊科植物野菊、北野菊或岩香菊的头状花序。植物形态详"野菊"条。 【采集】秋季花盛开时采收,晒干或烘干。 【药材】干燥的头状花序呈扁球形,直径0.5~…

  • 地乌_地乌的功效与作用_地乌的食用方法

    基础信息 别名:蜈蚣三七、地雷、黑地雷、金串珠、二轮七 性味:温;辛;微苦 功能主治:祛风湿;利筋骨。主风湿疼痛;跌打损伤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林荫银莲花的根茎。…

  • 白芥_白芥的药用价值和作用_白芥有抗菌的作用吗

    基础信息 别名:胡芥、蜀芥、辣菜、白辣菜 性味:辛;温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利气化痰。主脘腹冷痛;咳嗽痰喘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嫩茎叶。 原形态:白芥一年…

  • 蛤蜊粉

    蛤蜊粉(《本草会编》) 【异名】蛤粉(《圣惠方》)。 【来源】为蛤蜊科动物四角蛤蜊等贝壳的粉末。动物形态详"蛤蜊"条。 【制法】取蛤蜊壳入炭火中烧煅后研成细粉。 吴球:"凡用蛤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