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的功效与作用

理中丸

出自《伤寒论》

【组成】 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各90g)

【用法】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9g)。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现代用法:上4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重9克,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以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

1. 脾胃虚寒证。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脾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兼见胸脘痞满,逆气上冲心胸;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方解】本方所治诸证皆由脾胃虚寒所致。中阳不足,寒从中生,阳虚失温,寒性凝滞,故畏寒肢凉,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降浊,今脾胃虚寒,纳运升降失常,故脘痞食少,呕吐,便溏。舌淡苔白润,口不渴,脉沉细或沉迟无力皆为虚寒之象。治宜温中祛寒,益气健脾。方中干姜为君,大辛大热,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人参为臣,性味甘温,补气健脾。君臣相配,温中健脾。脾为湿土,虚则易生湿浊,故用甘温苦燥之白术为佐,健脾燥湿。甘草与诸药等量,寓意有三:一为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二为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药性,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纵观全方,温补并用,以温为主,温中阳,益脾气,助运化,故曰“理中”。

阳虚失血,无论吐、衄或便血、崩漏,但见面色 白,气短神疲,脉细或虚大无力,是阳气虚弱,脾不统血所致。亦可以本方为基础治疗。

胸痹一病,总由上焦阳气不足,阴寒之邪上乘,胸中之气痹而不通所致。若证属心中痞坚,气结在胸,见胸脘痞满,逆气上冲心胸,是中焦阳气亦虚,又有痰饮水寒之气上犯,不宜开破,可用本方温中袪寒,益气健脾,使中焦气旺,则上焦之气开发,逆气可平,胸痹可愈。

病后多生涎唾,久久不已,是脾气虚寒,不能摄津,津上溢于口所致。以本方丸剂缓治,亦可徐徐收功。

小儿慢惊,总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或过服寒凉之品,或大病后调理不善,戕伤脾胃阳气所致。若形气羸瘦,手足不温,呕吐泄泻,神疲食少,舌淡苔白,脉细迟或沉细缓弱者,是纯属中焦虚寒,亦可用本方治疗。

综观本方,虽治多病,究其基本病机,总属中焦虚寒,故可以异病同治。本方在《金匮要略》中作汤剂,称“人参汤”。理中丸方后亦有“然不及汤”四字。盖汤剂较丸剂作用力强而迅速,临床可视病情之缓急酌定使用剂型。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脘腹绵绵作痛,呕吐便溏、畏寒肢凉,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点。湿热内蕴中焦,或脾胃阴虚者禁用。

2.加减法:若虚寒甚者,可加附子、肉桂以增强温阳祛寒之力;呕吐甚者,可加生姜、半夏降逆和胃止呕;下利甚者,可加茯苓、白扁豆健脾渗湿止泻;阳虚失血者,可将干姜易为炮姜,加艾叶、灶心土温涩止血;胸痹,可加薤白、桂枝、枳实振奋胸阳,舒畅气机。

3.现代应用:本方适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附方】

1.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附子 炮,去皮、脐 人参去芦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术 各三两(各90g)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每服一丸(6g),以水一盏,化开,煎至七分,稍热服之,空心食前。功用:温阳祛寒,补气健脾。主治:脾胃虚寒较甚,或脾肾阳虚证。脘腹疼痛,下利清稀,恶心呕吐,畏寒肢凉,或霍乱吐利转筋等。

2.桂枝人参汤(《伤寒论》) 桂枝四两,别切(12g) 甘草四两,炙 (9g) 白术三两(9g)人参三两(9g) 干姜三两(9g)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纳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功用:温阳健脾,解表散寒。主治:脾胃虚寒,复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腹痛,下利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滑,脉浮虚者。

附子理中丸、桂枝人参汤均是在理中丸的基础上加味而成。其中附子理中丸是在理中丸的基础上加用大辛大热之附子,其温中散寒之力更强,且能温肾,适用于脾胃虚寒之重证,或脾肾虚寒者。桂枝人参汤即人参汤加桂枝,温阳健脾,兼解表寒,表里同治,适用于脾胃虚寒而外兼风寒表证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2.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2:“此脾阳虚而寒邪伤内也。夫脾阳不足,则失其健运之常,因之寒凝湿聚。然必其为太阴寒湿,方可用此方法,否则自利呕痛等证,亦有火邪为患者。故医者当望闻问切四者合参,庶无差之毫厘,缪以千里之失。若表里寒热虚实既分,又当明其病之标本。如以上诸病,虽系寒凝湿聚,皆因脾阳不足而来,则阳衰为本,寒湿为标。是以方中但用参、术、甘草,大补脾元,加炮姜之温中守而不走者,以复其阳和,自然阳长阴消,正旺邪除耳。”

【临床报道】

赵联社等人用理中丸加味茯苓、丁香、小茴香、藿香、荔枝核等制成冲剂,治疗浅表性胃炎6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轻度胃痛6例,中度32例,重度22例。全部病例均口服给药,每次1包(6g),每日3次,重度胃痛可加1包,饭前服用,2周为1疗程,服1~3疗程。结果:基本治愈9例(15%),显效25例(41.6%),有效21例(35%),无效5例(8.3%),总有效率91.6%。[赵联社,等. 理中丸加味冲剂治疗浅表性胃炎60例。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1;2(24):18]

  【实验研究】

研究发现理中汤能够抑制正常小鼠的小肠推进运动,使推进百分率明显下降。但对大黄脾虚模型小鼠的小肠推进运动亢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使阿托品负荷下的小鼠小肠推进运动受抑加强;对新斯的明负荷下的小鼠小肠推进运动有抑制作用, 可拮抗肾上腺素对肠管的抑制作用,其拮抗百分率在10%左右。此外,本方可使家兔离体十二指肠的自发活动受到抑制,其抑制程度随剂量而加强;还可缓解乙酰胆碱、氯化钡所引起的肠管强直性收缩,表现为肠管紧张性下降,收缩幅度减小。[卞慧敏,等.理中汤对实验动物小肠运动功能的影响。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93;9(4):33]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9684.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大黄牡丹汤加减治疗肠痈(急性阑尾炎)40例

    肠痈现代医学称为急性阑尾炎,是以右下腹疼痛为主的外科急腹症之一。近年来在我院临床收治40例,均采用大黄牡丹汤治疗,疗效较满意。   1 临床资料 收治40例,男性 30例女性10例…

  • 月经不调小验方

    (月经提前或推迟均在5天以上)干藕节半斤,炒黄磨成粉,黄酒送服,一日三次,一次2钱,服完即每月准时来经。

  • 知柏地黄丸加减治疗肾阴不足导致的糖尿病

    阴虚火旺真阴亏,口渴多饮尿黄频。肤干肌瘦口燥干,发育停滞疲易累。滋阴益肾清降火,山药生熟地知柏。丹皮山萸味鹿胶,花粉金樱膏牛膝。 方药: 知柏地黄丸加减: 生地10g 熟地10g …

  • 定风酒

    天冬、麦冬、生地、熟地、川芎、五加皮、牛膝、秦蒿各15克,川桂枝9克。上药绢袋盛之。以滴花烧洒1OOO毫升,净白蜜、赤沙糖、陈米醋各500克,搅匀,浸入瓷坛,豆腐皮封口,压以巨砖,…

  • 治疗遗精的偏方1

    白果仁1枚,鸡蛋1个。[制用法]将鸡蛋打个小洞,把白果仁装入鸡蛋内,放碗内蒸至鸡蛋清定稳白果仁时,再将鸡蛋放人水内,煮熟即可。蛋药顿服,每日l剂。[适应证]频繁,经久不愈。

  • 茶叶饭

    茶叶饭将茶叶冲泡后滤汁与粳米一同煮饭。具有防治心血管病、胃肠道传染病及减肥美肤等功效。香菇饭将香菇泡发后切丝加瘦肉末与粳米煮饭。对治疗小儿荨麻疹、慢性胃炎等症有较好的辅助作用。猪肝…

  • 荨麻疹方1

    荨麻疹方(原名三净汤)组成:净麻黄10克、净黄连9克、净蝉衣15克、白鲜皮20克、地肤子20克、紫背浮萍20克。主治:顽固性荨麻疹。指征:主要在于对皮疹的辨证,因本病迁延日久,往往…

  • 治疗哮喘的偏方7

    杏仁、蜂蜜各30克。[制用法]水煎服。[适应证]多年哮喘不愈。

  • 健鼻方九

    罗布麻叶10克,李子(实)1000克,用沸水烫软,去皮,除核,蜂蜜适量。将罗布麻叶放人砂锅中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用纱布过滤,收取滤液备用。将李子肉放在砂锅或不锈钢锅中,加入罗布…

  • 黑豆当药

    黑豆,性味甘、平、无毒。有活血、利水、祛风、清热解毒、滋养健血、补虚乌发的功能。《本草纲目》说:“黑豆八肾功多,故能治水、消胀、下气、制风热而活血解毒。”黑豆营养丰富,每百克含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