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甘石

炉甘石
(《外丹本草》)

【异名】甘石(《品汇精要》),卢甘石(《医学入门》),羊肝石(《现代实用中药》),浮水甘石(《中药志》)。

【来源】为碳酸盐类矿物菱锌矿的矿石。

【矿物形态】菱锌矿(《石雅》)
三方晶系。晶形呈菱面体,但少见。一般多为土块状、钟乳状、多孔块状等。颜色因杂质而不同,纯净者为白色,含铅者为深绿色,含镉者为黄色,含铁者呈褐色。条痕为白色。玻璃光泽,半透明至不透明。解理依菱面,成107°之斜角,仅显晶集合体始有之.断口参差状。硬度5。比重4.1~4.5。性脆。常见于闪锌矿氧化带中。

【采集】采得后,除去杂石、泥土。

【药材】为不规则的块状,扁平形戌圆形,大小不一,表面白色或淡红色,有凹陷或小孔洞,显粉性。体轻而质松,易碎,断面白色咸淡红色,呈颗粒状,并有细小孔隙,有吸湿性。气无,味微涩。火煅后即成白色或淡黄色的无晶结块或细致粉末。以块大、白色或显淡红色、质轻者为佳。不熔融。在木炭上烧之则生氧化锌之薄膜,热时黄色、冷后则变为白色。热稀盐酸能使其溶解并产生泡沫。
产于广西、四川、云南、湖南等地。

【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碳酸锌,尚含少量氧化钙0.27%,氧化镁0.45%,氧化铁0.58%,氧化锰0.01%。此石中的锌,往往为少量的铁(二价)所取代。另外,有的炉甘石品种尚含少量钻、铜、镉、铅和痕量的锗与铟。青岛和济南的炉甘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锌,并含少量铁、铝、钙、镁等杂质及极微量的钠。
煅炉甘石,主要成分为氧化锌。

【药理作用】为不溶于水的天然碳酸锌,广用于皮肤科,作为中度的防腐、收敛、保护剂治疗皮肤炎症或表面刨伤。一般用5~10%水混悬液(洗剂),亦有用油膏者。

【炮制】炉甘石:拣去杂质,打碎。煅甘石:取净炉甘石,打碎,置坩埚内,在无烟的炉火中煅烧至微红,取出,立即倒入水盆中浸淬,搅拌,倾出混悬液,将石渣晾干,再煅烧3~4次,最后将石渣弃去。取混悬液澄清,倾去清水,将滤出的细粉干燥.黄连水拌甘石:取黄连煎汤,加入上述煅甘石细粉,拌匀并使吸尽,烘干。(每煅甘石细粉100斤,用黄连12斤8两)。

《医学入门》:"炉甘石,用砂罐一盛一盖,于炭火中煅令通赤,以童便或黄连水淬之,再煅再淬,九次,细研水飞过用。"

【性味】甘,温。

①《品汇精要》:"味甘,性平,无毒。"

②《纲目》:"甘,温,无毒。"

【归经】入肝、脾、肺经。

①《纲目》:"阳明经。"

②《玉楸药解》:"入手太阴肺。"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功用主治】去翳退赤,收温敛疮。治目赤翳障,烂弦风眼,溃疡不敛,皮肤湿疮。

①《品汇精要》:"主风热赤眼,或痒或痛,渐生翳膜,及治下部湿疮,调敷。"

②《纲目》:"止血,消肿毒,生肌,明目,去翳退赤,收湿除烂。同龙脑点治目中一切诸病。"

③《本经逢原》:"点眼皮湿烂及阴囊湿肿。"

④《玉楸药解》:"医痔瘘下疳。"

⑤《现代实用中药》:"用于慢性溃疡、下腿溃疡之不易收口者,有防腐生肌之功。"

【用法与用量】外用:水飞点眼,研末撒或调敷。

【选方】①治目暴赤肿:炉甘石(火煅,尿淬)、风化消,等分。为末。新水化一粟点之。(《御药院方》)

②治诸般翳膜:炉甘石、青矾、朴硝,等分。为末。每用一字,沸汤化开,温洗,日三次。(《宣明论方》)

③治风眼流泪烂弦:炉甘石二两,以黄连一两煎水,入童尿半盏,再熬,下朴消一两,又熬,成,以火煅石淬七次,洗净,为末,入密陀僧末一两,研匀,收点之。(《卫生易简方》)

④治各种睑缘炎:十大功劳根茎五十克,加水五百毫升,煎成浓汁,去渣后加炉甘石粉成为浓糊状,干燥成为散剂。然后取此散剂三十克,加凡士林六十克,羊毛脂十克,调匀成眼膏。涂于睑缘,每日两次。(遵义《新医药资料》(6):85,1970)

⑤治目暗昏花:炉甘石(火煅,童尿淬七次)、代赭石(火煅,醋淬七次)、黄丹(水飞)各四两。为末。白沙蜜半斤,以铜铛炼去白沫,更添清水五、六碗,熬沸下药,文武火熬至一碗,滴水不散,以夹纸滤入瓷器收之。频点目用。(《卫生易简方》)

⑥治下部阴疮:炉甘石(火煅,醋淬五次)一两,孩儿茶三钱。为末,麻油调敷。(《秘传经验方》)

⑦治漏疮不合:童尿制炉甘石、牡蛎粉。外塞之。内服滋补药。(《杂病治例》)

⑧治阴汗湿痒:炉甘石一分,真蚌粉半分。研粉扑之。(《仁斋直指方》)

⑨治聤耳出脓及黄汁:炉甘石(研)二钱,枯矾二钱,胭脂半钱,麝香少许。上为细末。用绵子缠缴耳中脓汁尽,别用绵子蘸药,或干吹少许入耳亦可。如积热上壅,耳出脓水,神芎丸百粒,泻三、五行。(《医方大成论》红绵散)

⑩治齿疏陷物:炉甘石(煅)、寒水石等分。为末。每用少许擦牙,忌用刷牙,久久自密。(《集玄方》)

【名家论述】①《纲目》:"炉甘石,阳明经药也,治目病为要药。时珍常用炉甘石(煅,淬)、海螵蛸、硼砂各一两,为细末,以点诸目病甚妙.入朱砂五钱,则性不帖也。"

②《玉楸药解》:"炉甘石生金银矿,秉寒肃燥敛之气,最能收湿合疮,退翳除烂。但病重根深,不能点洗收效,必须服药饵,用拔本塞源之法。"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9829.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6/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盐麸根白皮

    盐麸根白皮(《开宝本草》) 【异名】盐肤木根皮(《陕西中草药》)。 【来源】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已去掉栓皮的根皮。植物形态详"盐麸子"条。 【性味】《陕西中草药》:"味咸涩,性凉。"…

  • 南鹤虱_南鹤虱可以解毒吗_南鹤虱是中药吗

    基础信息 别名:野胡萝卜子、窃衣子、鹤虱 性味:味苦;辛;性平;小毒 功能主治:杀虫;消积;止痒。主蛔虫;晓虫;绦虫;钩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阴痒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

  • 行龟筒

    行龟筒(《纲目》) 【异名】鼋皮(《日华子本草》),相行壳、相行甲(《本草图经》)。 【来源】为海龟科动物行龟的皮及鳞甲。 【动物形态】行龟(《纲目》),又名:灵龟(《尔雅》),行…

  • 白牛膝

    白牛膝(《滇南本草》) 【异名】小九占牛(《滇南本草》),九股牛膝、长深根(《云南中草药》)。 【来源】为石竹科植物狗筋蔓的根。植物形态详"小被单草"条。 【采集】夏末秋初采挖,除…

  • 假稻

    假稻(《贵州草药》) 【异名】水游草。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假稻的全草。 【植物形态】假稻多年生草本,高达80厘米。秆下部伏卧而上部斜升直立,节处生多数分枝的须根,并密生倒毛。叶片…

  • 鳝鱼骨

    鳝鱼骨(《本经逢原》) 【异名】鳝骨(《医林纂要》)。 【来源】为鳝科动物黄鳝的骨骼,动物形态详"鳝鱼"条。 【功用主治】①《本经逢原》:"烧灰,香油调涂流火。" ②《本草再新》:…

  • 镜面草_镜面草的药用效果_镜面草的副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翠屏草、象耳朵草、岩金花、紫常绿、镜面叶、跌打散 性味:微苦;辛;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瘀消肿。主丹毒;骨折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镜面草的全…

  • 木香1

    木香(《本经》) 【异名】蜜香(《别录》),青木香(《本草经集注》),五香(《三洞珠囊》),五木香(《乐府诗集》),南木香(《世医得效方》),广木香(《昔济方》)。 【来源】为菊种…

  • 糖芥

    糖芥(《西藏常用中草药》) 【异名】冈托巴(藏名)。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披散糖芥的种子。 【植物形态】披散糖芥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茎直立,具棱,全株被叉状伏硬毛。叶互…

  • 黑鳞大耳蕨

    黑鳞大耳蕨(《浙江天目山目山药植志》) 【来源】为鳞毛蕨科植物黑鳞耳蕨的嫩叶。 【植物形态】黑鳞耳蕨,又名:大叶山鸡尾巴草。多年生草木,高35~70厘米。根状茎短而斜升,连同叶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