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方歌,配方,功效与临床应用

 补阳还五汤

出自《医林改错》

【组成】 黄芪生,四两(120g) 当归尾二钱(6g) 赤芍一钱半(5g) 地龙去土一钱(3g) 川芎一钱(3g) 红花一钱(3g) 桃仁一钱(3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 中风,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眼涡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黯淡,苔白,脉缓无力。

【方歌】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方解】 本方证由中风之后,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正气亏虚,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去濡养,故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正如《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所言:“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气虚血瘀,舌本失养,故语言蹇涩;气虚失于固摄,故口角流涎,小便频数,遗尿失禁;而舌黯淡、苔白、脉缓无力,为气虚血瘀之象。本证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即王清任所谓“因虚致瘀”。治当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本方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用以为臣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四味,协同当归尾以活血祛瘀,为佐药;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配合诸药以行药力,为佐使药。全方的配伍特点是:重用補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伍,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顾;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诸症向愈。

【运用】

1.本方乃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临床以半身不遂,口眼涡斜,舌黯淡,苔白,脉缓无力为辨证要点。使用本方需久服才能有效,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王氏谓:“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但中风后,半身不遂,属阴虚阳亢,痰阻血瘀,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者,则非本方所宜。

2.加减法:本方生黄芪用量独重,但开始可先用小量(一般从30~60克开始),效果不明显时,再逐渐增加;原方活血祛瘀药用量较轻,使用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大。若半身不遂以上肢为主者,可加桑枝、桂枝以引药上行,温经通络;下肢为主者,加牛膝、杜仲以引药下行,补益肝肾;日久效果不显著者,加水蛭、虻虫以破瘀通络;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等以化痰开窍;口眼涡斜者,可加牵正散以化痰通络;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偏寒者,加熟附子以温阳散寒;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3.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医林改错》卷下:“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涡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2.方论选录: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至清中叶王勋臣出,对于此证,专以气虚立论,谓人之元气,全体原十分,有时损去五分,所余五分,虽不能充体,犹可支持全身。而气虚者,经络必虚,有时气从经络处透过,并于一边,彼无气之边,即成偏枯。爰立补阳还五汤,方中重用黄芪四两,以竣补气分,此即东垣主气之说也。然王氏书中全未言脉象何如,若遇脉之虚而无力者,用其方原可见效,,若其脉象实而有力,其人脑中多患充血,而复用黄芪之温而升补者,以助其血愈上行,必至凶危立见,此固不可不慎也。”

【临床报道】

本方对缺血性中风及脑出血恢复期或后遗症期均有较好疗效。黄婷等将6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治疗组用补阳还五汤加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对照组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肠溶阿司匹林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水平的变化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T3、FT3和TSH由治疗前的低水平升高至正常范围,两组用药后各指标变化比较,在T3、FT3、TSH有明显变化(P<0.01)。临床研究表明了补阳还五汤在低分子右旋糖酐改善微循环作用的基础上发挥了更有效的治疗作用,对脑梗塞急性期所致的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功能紊乱及激素分泌异常有显著恢复作用。[黄婷.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脑梗塞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内分泌激素变化的影响及临床观察。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10(5):257]

郑氏根据冠心病临床症状有一系列气虚血瘀表现,用本方制成颗粒剂,每日服用量相当于原生药52.5克,治疗41例冠心病患者。结果,对心绞痛有效率为85.7%,心电图总有效率为53.66%,对主要症状总有效率为71%。此外,对血浆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值、血浆纤维蛋白原等实验室指标均有所下降。优球蛋白的溶解时间缩短。因此,本方不仅可以缓解症状,也确能改善血瘀证患者的血液状态。[郑源庞,等.补阳还五汤治41例冠心病的临床观察。浙江中医杂志 1986(12):547]

 【实验研究】

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的用量为其余各药总和的五倍多,是否合理?张氏以黄芪120g、60g、30g分别组成补阳还五汤Ⅰ号、Ⅱ号、Ⅲ号方,并分别治疗脑梗塞(恢复期)32、34、43例。结果,临床疗效以Ⅰ号方最优,Ⅱ号方次之,Ⅲ号方疗效最逊,而且Ⅰ号方对改善血液粘度,增加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及血小板聚解率改善最为明显,使血液的流动性增强,有利于脑梗塞病损的改善,而其他两方,均不甚明显。因此,实验证明,足量黄芪是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取得疗效的重要保证。[张鹤年.补阳还五汤中用不同剂量的黄芪治疗脑栓塞恢复期108例对比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7;(7):11]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9856.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产后尿潴留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一)【辨证】气虚失约。【治法】益气通尿。【方名】益气通尿汤。【组成】炙黄芪12克,炙升麻9克,厚肉桂2克(后下),荆芥穗9克,琥珀末3克(冲服),甘草梢3克。【用法】水煎…

  • 漫谈大黄附子汤,读大黄附子汤之我见

    大黄附子汤载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篇,是治疗冷积便秘而正气未虚证的代表方剂,具有温阳散寒、泻下冷积之功。因此,本方也可说是温下剂的代表方。唐·孙思邈在本方的基础上创制了…

  • 试析大黄附子汤的作用机制与临床运用

    [摘要] 对大黄附子汤的作用机制和临床运用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机制与下法较其他治法,具有更为广泛而快捷的宣通脏腑经络,调理气血阴阳等全身作用有关,也与大黄、附子等药物“无所不至”、“…

  • 治疗高血压的偏方1

    何首乌60克,粳米100克,大枣3枚,冰糖适量。[制用法]何首乌煎取浓汁,去渣人粳米、大枣,加冰糖适量,煮为粥。早晚服用。[适应证]高血压阴虚阳亢证。

  • 便秘常用的有效的偏方

    便秘便秘指大便干结、排出困难、排便间隔时间延长,通常两三天不大便,或有便意,但排便困难者。本病发生原因常有燥热内结、气虚传送无力、或阴虚血少等。临床常用的有效的偏方主要如下。[方一…

  • 月经先期小验方

    益母草、酒黄芩各15克,姜10克。水煎服,每日2次,月经来潮时连服3天。此方适于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每月两潮之月经先期者。

  • 加味桂枝茯苓丸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探讨加味桂枝茯苓丸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山东省立医院中医科、肾病科收治的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辨证分型为脾肾阳虚、水瘀互结按照随机数字方法,将患者分为…

  • 白及冰糖燕窝

    【来源】民间方【原料】燕窝10克白及15克【制作】燕窝制如食法,与白及同放瓦锅内,加水适量,隔水蒸炖至极烂,滤去滓,加冰糖适量,再炖片刻即成。【用法】每日服1~2次。【功效】补肺养…

  • 铁棍山药的功效和作用

    铁棍山药是历代中华名药典籍倍加推崇的名贵补品。《药鉴》:“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益气力、润泽皮肤、长肌肉、兼强筋骨。”《唐本草》曰:“怀山药日干捣细筛为粉,食之大美,且愈疾而补。…

  • 腮腺炎的偏方

    青叶敷剂药物:大青叶(鲜品)100-300克。用法:上药加白醋,捣烂敷于患处,每天一次,必要时2次。药干后加醋,连敷5天为一疗程。疗效:次方治疗小儿腮腺炎12例,9例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