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益剂的分类,补益剂使用注意事项

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主治各种虚证的方剂,统称补益剂。本类方剂是根据“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原则立法,属于“八法”中的“补法”。

人体虚损不足诸证,成因甚多,但总属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包括饮食劳倦、情志所伤、病后失调等)所致的五脏虚损,而五脏虚损又不外乎气、血、阴、阳,因此虚证有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区别。所以补益剂则相应分为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六类。

补气剂,适用于脾肺气虚证。症见肢体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语音低微,动则气促,面色萎白,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甚或虚热自汗,或脱肛,或子宫脱垂等。常用补气药如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等为主组成方剂。若兼湿阻者,常配利水渗湿药如茯苓、薏苡仁等;若兼气滞者,配伍行气药如木香、陈皮等;若气虚下陷,内脏下垂者,佐以升提药如升麻、柴胡等。代表方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生脉散、玉屏风散、完带汤。

补血剂,适用于血虚证。症见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唇甲色淡,舌淡,脉细等。常用熟地、当归、白芍、阿胶等补血药为主组成。因气为血帅,气能生血,故常配补气之人参、黄芪等,以益气生血;血虚易致血滞,故又常与活血化瘀之川芎、红花等相伍,以去瘀生新;阴血不足而生虚热者,配丹皮、地骨皮以清虚热;补血药多阴柔腻滞,易碍胃气,故常配少许醒脾理气和胃之品,以防滋腻滞气。代表方如四物汤、归脾汤、当归补血汤。

气血双补剂,适用于气血两虚证。症见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怔忡,食少体倦,气短懒言,舌淡,脉虚细无力等。常用补气药人参、党参、白术、炙甘草等与补血药熟地、当归、白芍、阿胶等并用组成方剂。由于气血两虚证的气虚和血虚程度往往并非相等,故组方时当据气血不足的偏重程度决定补气与补血的主次,并适当配伍理气及活血之品,使补而不滞。代表方如八珍汤、炙甘草汤等。

补阴剂,适用于阴虚证,主要包括肝肾阴虚和肺胃阴虚,尤以肾阴虚证为主,症见形体消瘦,头晕耳鸣,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失眠,腰痠遗精,咳嗽咯血,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常用补阴药如生地、麦冬、阿胶、白芍、百合、石斛、玉竹等为主组方。肝肾阴虚兼气郁者,常配川楝子等以疏泄肝气;阴虚有热者,常配知母、黄柏等以清虚热。代表方如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一贯煎、百合固金汤。

补阳剂,适用于阳虚证。阳虚以心、脾、肾为主,有关心、脾阳虚的方剂,已在温里剂介绍,本节主要论述治疗肾阳虚的方剂。肾阳虚症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痠痛,下肢软弱无力,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尿后余沥,少腹拘急,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舌淡苔白,脉沉细,尺部尤甚等。常用补阳药如附子、肉桂、巴戟天、肉苁蓉、仙灵脾、鹿角胶、仙茅等为主,配伍利水、补阴之品组成方剂。“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景岳全书·新方八略》),故常配熟地、山茱萸、山药等滋阴之品,以助阳的生化,并可藉补阴药的滋润,以制补阳药的温燥;肾阳亏虚不能化气行水,易致水湿停留,故常佐以茯苓、泽泻等淡渗利水之品。代表方如肾气丸、右归丸。

阴阳双补剂,适用阴阳两虚证。症见头晕目眩,腰膝痠软,阳痿遗精,畏寒肢冷,午后潮热等。常用补阴药如熟地、山茱萸、龟版、何首乌、枸杞子和补阳药如肉苁蓉、巴戟天、附子、肉桂、鹿角胶等共同组成方剂,并根据阴阳虚损的情况,分别主次轻重。代表方如地黄饮子、龟鹿二仙胶等。

补益气、血、阴、阳虽各有不同,但不能截然分开。须从整体出发,既要有所侧重,又要统筹兼顾。

气虚补气,血虚补血,二者虽各有重点,但气血相依,补气与补血常配合使用。《脾胃论》中说:“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血自旺矣”。《温病条辨》中说:“血虚者,补其气而血自生”。因此,血虚者补血时,宜加入补气之品,以助生化,或着重补气以生血;如因大失血而致血虚者,尤当补气以固脱,使气旺则血生。对于气虚,一般以补气药为主,虽亦可少佐补血药,但过之则阴柔碍胃。至于气血两虚者,则宜气血双补。

补阴补阳亦是如此。阴阳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类经》卷14中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因此,阳虚补阳,常佐以补阴之品,使阳有所附,并可藉阴药滋润之性以制阳药之温燥,使补阳而不伤津;阴虚补阴,常佐以补阳之品,使阴有所化,并可藉阳药温运之力以制阴药之凝滞,使滋阴而不碍气。若阴阳两虚,自应阴阳并补。

培补五脏之法,又分直接补益法和间接补益法。《难经·十四难》说:“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肾者,益其精”,此为直接补益法。其基本精神是虚在何脏就补该脏。间接补益法主要是根据脏腑相生理论使用“补母”法来治疗,如肺气虚者补其脾,即培土生金;脾阳虚者补其命门,即补火生土;肝阴虚者补其肾,即滋水涵木等。

应用补益剂时,应注意以下事项:一是要辨清虚证的实质和具体病位,即首先分清气血阴阳究竟哪方面不足,再结合脏腑相互资生关系,予以补益。二是注意虚实真假。《景岳全书》曾说:“至虚之病,反见盛势;大实之病,反有羸状”。前者是指真虚假实,若误用攻伐之剂,则虚者更虚;后者是指真实假虚,若误用补益之剂,则实者更实。三是要注意脾胃功能。补益药易于壅中滞气,如脾胃功能较差,可适当加入理气醒脾之品,以资运化,使之补而不滞。四是注意煎服法。补益药宜慢火久煎,务使药力尽出;服药时间以空腹或饭前为佳。若急证则不受此限。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0231.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莫把流脑当感冒

    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冬末春初,特别是2—4月份,是本病发病的高峰期。流脑病菌栖居在病人或带菌者的鼻咽部,当病人或带菌者的鼻咽部,当病人或带菌者说话、咳嗽…

  • 明目方二

    肉苁蓉120克(酒洗后去心及杂质),巴戟天、菊花、枸杞各60克。将4味晒干,共研为极细末,炼白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克,每日2次,淡盐开水吞服。本方充精明月,适用于视物昏花。

  • 民间常用的气血双补方

    气血双补方气血双补方是指既能补血,又能补气,适用于气血皆不足之证。也就是说,临床上既有气不够用而出现的短气、乏力、不耐疲劳、倦怠之气虚证,又有血不足而出现的头晕、心悸、面色苍白、失…

  • 细辛的作用:善用细辛升肾阴

    细辛性味辛温,主入肺与肾经,入肺以宣发肺气,可发汗化痰,祛风止痛,主治咳逆上气.鼻塞多涕;入肾以“通精气”,正如《本草从新》所谓:“温行水气,润肾燥。”孙老指出:“细辛散肺气的作用…

  • 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治疗小儿秋季湿热泻26例药物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治疗小儿秋季湿热泻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8月-2014年9月间52例小儿秋季湿热泻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 葛根黄芩…

  • 增白方二

    白附子、白芷、杜若、赤石脂、白石脂、杏仁(去皮尖)、桃花、瓜子、牛膝、鸡矢白、玉竹、远志(去心)各10克。将12味,捣筛为末,以人乳汁、白蜜各100毫升,空腹服7丸,日3次。本方能…

  • 桂枝甘草汤原文,桂枝甘草汤功效,加减运用医案

    【桂枝甘草汤原文】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64) 【桂枝甘草汤组成】 桂枝12g   炙甘草6g 【煎服方法】 水浸30分钟,煎3…

  • 胃癌秘方

    病因:此病是日月操劳,饥饿过度就不感觉饿,而且营养不足之人,才会得此病。此病最难医,秘方有一种。药方:白肉豆(白四季梅、白梅豆、白扁豆)籽10两磨粉,面粉半碗,配合白肉豆粉,一碗半…

  • 多发性疖肿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一)【辨证】汗出遇冷,暑湿乘虚而入,停聚肌腠,气血运行被阻,郁瘀成疖。【治法】祛暑化湿解毒。【方名】藿佩六一散加味。【组成】藿香6克,佩兰5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天…

  • 茵陈五芩散加减治疗湿重于热型传染性肝炎

    湿热困脾升降失,黄疸不重或无黄。恶心呕吐食欲退,疲乏便溏或低热。茵陈五苓加减治,化湿清热兼化浊。茵陈藿香苓白术,陈半佩滑甘厚朴。 方药: 茵陈五芩散加减: 茵陈15g 藿香10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