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石蚕1

草石蚕
(《本草拾遗》)

【异名】石蚕(《本草图经》),石奇蛇(《生草药性备要》),石祁蛇(《岭南采药录》),白伸筋、石伸筋(《江西民间草药》),白毛岩蚕、岩蚕(《浙江民间草药》),老鼠尾(《泉州本草》),土知母、墙蛇、石蚯蚓、飞线蜈蚣(《闽东本草》),上核树、骨蛇药、马骝尾、筋碎补(《广西药植名录》),白毛蛇(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白毛骨碎补(《福建中草药》),石岩蚕、白花石蚕、毛石蚕(《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骨碎补科植物圆盖阴石蕨的根茎或全草。

【植物形态】圆盖阴石蕨,又名:阴石蕨。
多年生草本,高13~23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密被白棕色狭鳞片。叶远生;叶柄长5~7.5厘米,基部有关节;叶片三角形,长8~15厘米,宽7~10厘米,3~4次羽状分裂;基部羽片最大,披针状三角形,长5~8厘米,宽5~7厘米,其基部下向的2次小羽片最大,卵圆披针形,长2~5厘米,宽1~1.5厘米,其余各对2次小羽片矩圆形,基部楔形,羽状深裂,裂片钝头;叶亚革质,无毛。孢子囊群在叶缘之里;囊群盖圆形,仅基部附着。孢子期5~11月。

生于溪边岩石上或树上。分布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地。

【采集】全年可采。采后除去叶及须根,晒干。或鲜用。

【药材】根茎呈长条状,扭曲,有时分枝,长5~25厘米不等,直径约3~9毫米。表面密被膜质鳞片,灰白色至灰褐色,散生深棕色须状根,并具少数除去叶柄及须根后的痕迹。质脆,易折断,断面棕色或绿色,可见点状维管束,排列成一环。气微,味淡。

产浙江、江苏、广东、江西等地。

【化学成分】全草含黄酮甙、有机酸、氨基酸、酚类、糖类。

【性味】甘淡,凉。

①《浙江民间草药》:"根茎:性凉,味酸辛。"

②《泉州本草》:"根茎:味淡,性平,有小毒。"

③《闽东本草》:"根茎:性凉,味甘淡,无毒。"

【功用主治】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治风湿痹痛,湿热黄疸,咳嗽,哮喘,肺痈,乳痈,牙龈肿痛,白喉,淋病,带下,蛇伤。

①《本草拾遗》:"根:浸酒除风破血;主溪毒,煮食之。"

②《本草图经》:"根:主走注风,散血止痛,其节亦堪单用,捣筛取末,酒温服之。"

③《生草药性备要》:"根茎:祛风去湿。浸酒捽筋骨。"

④《岭南采药录》:"根:煅灰,沸水冲服。治哮喘,气痛,肚痛;为末治蛇疮。"

⑤《江西民间草药》:"根茎:治妇人黄白带,湿热黄疸,手脚拘挛骨节痛。"

⑥《浙江民间草药》:"根茎:善治风痹,止吐血。"

⑦《泉州本草》:"全草:驱风镇痉,退风湿热,止痛解毒。治中风口眼歪斜,瘫痪,风湿性疼痛。"

⑧《闽东本草》:"根茎:治喉蛾,白喉肿痛,牙龈肿痛,心烦,淋病;外敷手足脱臼。"

⑨《广西药植名录》:"根茎:治跌打,咳嗽,黄病,小儿疳积。"

⑩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全草:祛风散湿,凉血利尿。治破伤风,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腰肌劳损,血尿。"

⑾《福建中草药》:"根茎:清热凉血,除湿通淋。治肺痈,乳痈,淋浊,便血,带状疱疹。"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研末或浸酒。外用:捣敷。

【宜忌】①《泉州本草》:"因虚劳引致瘫痪者不可用。"

②《闽东本草》:"脏寒者忌用;多服令人泻。"

【选方】①治中风口眼歪斜、瘫痪及气血虚弱、头痛头眩:阴石蕨干全草为末。每次一钱,泡酒服。(《泉州本草》)

②治风湿性关节酸痛或腰背风湿痛:阴石蕨干全草四两。浸酒一斤,频服。(《泉州本草》)

③治腰肌劳损,关节酸痛:阴石蕨根茎三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④治扭伤:阴石蕨鲜根茎去毛,捣烂,敷伤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⑤治肺痈:鲜阴石蕨根茎一至二两。水煎,调冰糖服。

⑥治乳痈:鲜阴石蕨根茎适量,捣烂外敷。

⑦治带状疱疹:鲜阴石蕨根茎,捣烂绞汁,调雄黄末少许,搽抹患处。(⑤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⑧治风火牙痛,扁桃腺炎:阴石蕨根三至五钱。水煎服。(《实用中草药》)

⑨治牙龈肿痛:阴石蕨根茎三至五钱(鲜者倍用)。煎汤去渣,同鸡蛋煮服。(《闽东本草》)

⑩治横痃:鲜阴石蕨根茎同白糟或醋糟共杵烂,敷患处。(《闽东本草》)

⑾治咯血,荨麻疹:阴石蕨根茎三两。水煎,加白糖适量,早晚空腹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0242.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6/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蒌蒿

    蒌蒿(《食疗本草》) 【异名】蒌(《诗经》),购、蔏蒌(《尔雅》)。 【来源】为菊科植物蒌蒿的全草。 【植物形态】蒌蒿多年生草本,高约2米。叶有柄,互生,羽状深裂,裂片更分裂,末端…

  • 王瓜根

    王瓜根(《别录》) 【异名】土瓜根(《金匮要略》),堵拉、耗子枕头(《贵阳民间药草》),土花粉(《闽东本草》),山苦瓜(《全展选编·肿瘤》)。 【来源】葫芦科植物王瓜的根,植物形态…

  • 苦豆子_苦豆子吃了中毒了怎么办_苦豆子怎么入药

    基础信息 别名:布亚 性味:味苦;性寒;有毒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止痛;杀虫。主痢疾;胃痛;白带过多;湿疹;疮疖顽癣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苦豆子Sophoraalo…

  • 牡荆叶

    牡荆叶(《别录》)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牡荆的叶片。植物形态详"牡荆子"条。 【性味】辛苦,平。 ①《别录》:"味苦,平,无毒。" ②《纲目》:"苦,寒,无毒。" 【功用主治】祛…

  • 延胡索

    延胡索(《本草拾遗》) 【异名】延胡(《雷公炮炙论》),玄胡索(《济生方》),元胡索(《药品化义))。 【来源】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块茎。 【植物形态】延胡索多年生草本,高10~2…

  • 蛇蜕

    蛇蜕(《本经》) 【异名】龙子衣、蛇符、龙子单衣、弓皮(《本经》),龙皮、龙单衣、蛇筋、蛇附(《吴普本草》),蛇皮(《雷公炮炙论》),龙子皮(《别录》),蛇蜕皮(《药性论》),蛇壳…

  • 海螺壳

    海螺壳(《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骨螺科动物红螺的壳。动物形态详"海螺"条。 【炮制】采得后除去残肉和泥土,煅后碾碎用。 【性味】《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甘咸,微寒,"…

  • 鼋肉

    鼋肉(《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鳖科动物鼋的肉,动物形态许"鼋甲"条。 【性味】①《食疗本草》:"微温。" ②《纲目》:"甘。平,微毒。" 【功用主治】①陶弘景:"补。" ②《食…

  • 萹蓄

    萹蓄(《本经》) 【异名】竹(《诗经》),萹竹(《本经》),萹茿(《说文》),畜辩、萹蔓(《吴普本草》),扁蓄(《局方》),地萹蓄、编竹(《履巉岩本草》),扁畜(《救荒本草》),粉…

  • 狼毒-大狼毒

    【中文名】:狼毒-大狼毒【类别】:根类【英文名】:GiganticEuphorbiaRoot【别名】:格枝糯、乌吐、五虎下西山、矮红。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大狼毒Euphor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