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长桑君天星秘诀歌

  天星秘诀少人知,此法专分前后施。若是胃中停宿食,后寻三里起璇玑。

  脾病血气先合谷,后刺三阴交莫迟。如中鬼邪先间使,手臂挛痹取肩髃。

  脚若转筋并眼花,先针承山次内踝。脚气酸疼肩井先,次寻三里阳陵泉。

  如是小肠连脐痛,先刺阴陵后涌泉。耳鸣腰痛先五会,次针耳门三里内。

  小肠气痛先长强,后刺大敦不要忙。足缓难行先绝骨,次寻条口及冲阳。

  牙疼头痛兼喉痹,先刺二间后三里。胸膈痞满先阴交,针到承山饮食喜。

  肚腹浮肿胀膨膨,先针水分泻建里。伤寒过经不出汗,期门通里先后看。

  寒疟面肿及肠鸣,先取合谷后内庭。冷风湿痹针何处?先取环跳次阳陵。

  指痛挛急少商好,依法施之无不灵。此是桑君真口诀,时医莫作等闲轻。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064.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7/03/2024
下一篇 09/03/2024

相关推荐

  • 卷五·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经(杨氏)

      肺之主大肠客:   太阴多气而少血,心胸气胀掌发热,喘咳缺盆痛莫禁,咽肿喉干身汗越,肩内前廉两乳疼,痰结膈中气如缺,所生病者何穴求,太渊、偏历与君说。   可刺手太阴肺经原,复…

  • 卷一·刺要论

      黄帝问曰:“愿闻刺要?”   歧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故曰:「病有在毫…

  • 卷一·长刺节论

      歧伯曰:“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阴刺,入一旁四处,治寒热。深专者刺大脏,迫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脏,脏会,腹中寒热去…

  • 卷一·刺疟论

      黄帝问曰:“刺疟奈何?”   歧伯对曰:“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筩,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

  • 卷一·骨空论

      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   歧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大风颈项痛,刺风府。大风汗出,…

  • 卷一·刺禁论

      黄帝问曰:“愿闻禁数?”   歧伯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谓之使,胃为之市。膈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旁,中有小心,谓肾神,从之有福…

  • 卷五·十二經之原歌

      甲出丘虚乙太冲,丙居腕骨是原中,丁出神门原内过,戊胃冲阳气可通,己出太白庚合谷,辛原本出太渊同,壬归京骨、阳池穴,癸出太溪、大陵中。   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俞曰原。又曰:『三…

  • 卷五·八法歌

      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   按灵龟飞腾图有二,人莫适从,今取其效验者录之耳。

  • 卷六·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经穴主治   《内经》曰:“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又曰:“胃为黄肠。”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原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

  • 卷一·调经论

      黄帝问曰:“有余不足,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歧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