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二經之原歌

  甲出丘虚乙太冲,丙居腕骨是原中,丁出神门原内过,戊胃冲阳气可通,己出太白庚合谷,辛原本出太渊同,壬归京骨、阳池穴,癸出太溪、大陵中。

  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俞曰原。又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故所止辄为原也。』

  按《难经》云:『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王海藏曰:『假令补肝经,于本经原穴补一针;如泻肝经,于本经原穴亦泻一针。』余仿此。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024.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7/03/2024
下一篇 09/03/2024

相关推荐

  • 卷六·十四经脉长短尺寸

      手之六阳经脉,从手至头,长五尺,共计五六合三丈。   手之六阴经脉,从胸走手,长三尺五寸,共计三六一丈八尺,五六合三尺,合二丈一尺。   足之六阳经脉,从头走至足,长八尺,共计…

  • 卷三·针法歌

      先说平针法,含针口内温,按揉令气散,掐穴故教深。   持针安穴上,令他嗽一声,随嗽归天部,停针再至人。   再停归地部,待气候针沉,气若不来至,指甲切其经。   次提针向病,针…

  • 卷七·任脉

      任脉经穴歌   任脉三八起会阴,曲骨中极关元锐,石门气海阴交仍,神阙水分下脘配。建里中上脘相连,巨阙鸠尾蔽骨下,中庭膻中慕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夜,天突结喉是廉泉,唇下宛宛承浆舍(…

  • 卷六·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经穴主治   《内经》曰:“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又曰:“胃为黄肠。”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原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

  • 卷八·诸风门

      左瘫右痪:曲池阳溪合谷中渚三里阳辅昆仑。   肘不能屈:腕骨。   足无膏泽:上廉。   偏风:列缺冲阳。   身体反折:肝俞。   中风肘挛:内关。   目戴上:丝竹空。  …

  • 卷四·三衢杨氏补泻

      一、爪切者:   凡下针,用左手大指爪甲,重切其针之穴,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不伤于荣卫也。取穴先将爪切深,须教毋外慕其心,致令荣卫无伤碍,医者方堪入妙针。   二、指持者: …

  • 卷六·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经穴主治   《内经》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

  • 卷二·金针赋(杨氏注解)

      观夫针道,捷法最奇,须要明于补泻,方可起于倾危。先分病之上下,次定穴之高低。头有病而足取之,左有病而右取之。男子之气,早在上而晚在下,取之必明其理;女子之气,早在下而晚在上,用…

  • 卷五·流注时日

      阳日阳时阳穴,阴日阴时阴穴,阳以阴为阖,阴以阳为阖,阖者闭也。闭则以本时天干,与某穴相合者针之。阳日遇阴时,阴日遇阳时,则前穴已闭,取其合穴针之。合者,甲与己合化土,乙与庚合化…

  • 卷十·面色图歌

      额印堂、山根:   额红大热燥,青色有肝风,印堂青色见,人惊火则红,山根青隐隐,惊遭是两重,若还斯处赤,泻燥定相攻。   年寿:   年上微黄为正色,若平更陷夭难禁,急因痢疾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