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芥子

白芥子
(《唐本草》)

【异名】辣菜子(《中药志》)。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植物形态详"白芥"条。

【采集】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药材】种子呈圆球形,直径1.1~2.5毫米,较黄芥子为大。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光滑。在扩大镜下观察,可见细微的网纹及一暗色小点状的种脐。种皮脆薄易压碎,剥去后有薄膜状的胚乳粘着于种皮内表面。胚黄白色,袖质,二子叶相叠,并于中脉处折起呈马鞍状,胚根亦折转而藏于其间。气无,味先觉油样而后微酸,继感辛辣。以个大、饱满、色白、纯净者为佳。
主产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河北、陕西、山西等地。以安徽、河南产量为大。

【化学成分】白芥子含白芥子甙、芥子碱、芥子酶、脂肪、蛋白质及粘液质。白芥子甙经芥子酶水解,产生异硫氰酸对羟基苄酯(白芥子油),酸性硫酸芥子碱及葡萄糖。酸性硫酸芥子碱经碱性水解可生成芥子酸和胆碱

【炮制】炒白芥子:原药簸尽杂质,炒至深黄色,微有香气即得。

【性味】辛,温。

①《品汇精要》:"味辛,性温,无毒。"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辛,热。"

③《本经逢原》:"辛,温,微毒。"

【归经】入肺、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胃二经。"

②《本草新编》:"入肝、脾、肺、胃、心与包络之经。"

【功用主治】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治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疽,肿毒,跌打肿痛。

①《别录》:"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口黄赤。又醋研敷射工毒。"

②陶弘景:"御恶气暴风,毒肿流四肢疼痛。"

③孙思邀:"治咳嗽胸胁支满,上气多唾者,每日温酒吞下七粒。"

④《医学入门》:"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气,中风不语,面目色黄,安五脏,止夜多小便。又治扑损瘀血。"

⑤《纲目》:"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

⑥《现代实用中药》:"捣烂如泥,外用作皮肤刺激引赤药。"

⑦《药材资料汇编》:"功能暖胃,增进食欲,并可为中毒后之催吐剂。"

⑧《东北药植志》:"大量用可作麻醉剂。"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宜忌】肺虚咳嗽、阴虚火旺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肺经有热,与夫阴虚火炎,咳嗽生痰者,法在所忌。"

②《本经逢原》:"多食昏目、泄气、伤精。"

【选方】①治高年咳嗽,气逆痰痞:紫苏子、白芥子、萝卜子。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

②治风湿涎痰,结成痞块:外用白芥子为末,醋凋敷患上。内用白芥子为末,神曲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钱,清晨参枣汤下。(《方脉正宗》)

③治翻胃,吐食上气,及羸弱不欲动:白芥子,晒干,为末,酒服方寸匕。(《普济方》)

④治伤寒后,肺中风冷,失音不语:白芥子五合(研碎)。用酒煮令半热,带热包裹熨项颈周延,冷则易之。(《圣济总录》芥子酒熨方)

⑤治臂痛牵引背胛,或辍或作,由荣卫循行失度,痰滞经络,或似瘫痪:真白芥子、木鳖子各三两(麸炒),没药(另研)、桂心、木香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一钱,温酒下。(《妇人良方》白芥子散)

⑥治风湿脚气肿疼无力:白芥子、芸薹子、蓖麻子、木鳖子(去壳)、白胶香各一两,胡桃五枚(去壳)。上六味,一处捣三千杵,成膏。每用皂子大,摩疼处。(《圣济总录》芥子膏)

⑦治肿毒初起:白芥子末醋调涂之。(《濒湖集简方》)

⑧治小儿乳癖:白芥子研末水调,摊膏贴之,以平为期。(《本草权度》)

⑨治牙痛:白芥子、舶上莎罗、芸薹子各一两。捣细罗为散。每用一字,如患左边疼,即吹右鼻中,如患右边,即吹左鼻中,仍先净洗鼻中,吹药。(《圣惠方》白芥子吹鼻散)

【临床应用】①治疗慢性气管炎
用10%或20%的白芥于注射液行穴位注射。每次选2~3穴,每穴注射0.5~1毫升,每日1次,7~10天为一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休息3~4天。再行第二个疗程。取穴:喘息型以膻中、定喘、肺俞、天突为主,单纯型以天突、中腑、肺俞为主。交替应用。149例患者经1~2疗程,其中单纯型70例,临床治愈10例,显效19例,好转24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75.7%;喘息型79例,临床治愈11例,显效29例,好转2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4.9%。另据157例哮喘型患者的观察结果,有效率为75.8%,显效率为35%。本药对慢性气管炎主要症状和体征的消减都有一定的作用,但从见效的快慢和好转的程度来看,以平喘作用较好,多数患者治疗后痰易吐出,随之气喘明显减轻,以后咳嗽逐步减轻,但无明显消炎作用。

②治疗膝部肿痛
取白芥子(或黑色芥菜子)2两研末,用烧酒或黄酒调成糊状,包敷患处,干了就换,以局部发泡为度。治疗两例,均有效。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0850.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6/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辣椒头_辣椒头的功效与作用_辣椒头吃了中毒了怎么办

    基础信息 性味:味辛;甘;性热 功能主治:散寒除温;活血消肿。主手足无力;肾囊肿胀;冻疮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茄科植物辣椒的根。 原形态:一年生或有根多年生草本,高40-8…

  • 白屈菜根

    白屈菜根(《陕西中草药》) 【异名】小人血七(《陕西中草药》)。 【来源】罂粟科植物白屈菜详"白屈菜"条。 【采集】夏季采挖,阴干用。 【性味】味苦涩,性温。 【功用主治】破瘀消肿…

  • 臭黄荆子

    臭黄荆子(《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臭黄荆的果实。 【植物形态】臭黄荆,又名:斑鹊子、斑鸠站。灌木,高约4米。小枝圆柱形,灰褐色,嫩时多柔毛,富含粘液。叶对生,叶柄短…

  • 白牛胆_白牛胆的主要价值_白牛胆全草可入药吗

    基础信息 别名:毛老虎、猪耳风、大力黄、大力王、白叶菊、大刀药、白背风、白羊风、白羊耳、华耳木、金边草、上大黄、过山香、大麻香、毛柴胡、白面风、土蒙花、羊耳茶、毛茶、白头翁、飞扬药…

  • 千斤拔_千斤拔的副作用_千斤拔是中药吗

    基础信息 别名:金鸡落地、土黄鸡、老鼠尾、透地龙、牛大力、千里马、牛顿头、一条根、土黄昏、吊马桩、千斤吊、大力黄、千尾荡、三股丝、金牛尾、千金坠 性味:甘;涩;平 功能主治:祛风利…

  • 日照飘拂草

    日照飘拂草(《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异名】筅帚草,鹅草。 【来源】为莎草科植物日照飘拂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日照飘拂草一年生草本,无根状茎。秆丛生,高10~60厘米,扁四棱形,…

  • 虎皮草_虎皮草的禁忌_虎皮草的药用价值

    基础信息 别名:猪耳朵、牛耳朵、大叶金腰、马耳朵、龙香草、龙舌草、大脚片、大叶猫眼睛、虎草、坑草、闷鸡心、毛白菜、大虎耳草、岩乌金菜、斗甲、大叶毛大丁、岩窝鸡 性味:味苦、涩、性寒…

  • 野牡丹根

    野牡丹根(《陆川本草》) 【来源】为野牡丹科植物野牡丹的根,植物形态详"野牡丹"条。 【采集】秋季挖根,洗净,晒干,切片。 【性味】①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味涩,性平。" …

  • 团叶槲蕨_团叶槲蕨的功效与作用_团叶槲蕨的服用禁忌

    基础信息 别名:肉碎补、骨碎补、石蜈蚣 性味:微苦;性温 功能主治:益肾气;壮筋骨;散瘀止血;。主肾虚耳鸣;牙痛;跌打损伤;骨折;风湿腰痛;外伤出血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槲…

  • 金纽子

    金纽子(《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异名】护心草(《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莎草科植物三头水蜈蚣的全草。 【植物形态】三头水蜈蚣多年生草本,高8~30厘米。根茎短。茎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