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巨刺论

  巨刺刺经脉,缪刺刺络脉,所以别也。

  歧伯曰:“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则巨刺之。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手足阴阳流注论
  歧伯曰:“凡人两手足,各有三阴脉、三阳脉,以合为十二经也。手之三阴,从胸走至手,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足之三阳,从头下走至足,足之三阴,从足上走入腹。络脉传注,周流不息,故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其气常以平旦为纪,以漏水下百刻,昼夜流行,与天同度,终而复始也。

  络脉者,本经之旁支而别出,以联络于十二经者也。本经之脉,由络脉而交他经,他经之交,亦由是焉,传注周流,无有停息也。夫十二经之有络脉,犹江汉之有沱潜也;络脉之传注于他经,犹沱潜之旁导于他水也。是以手太阴之支者,从腕后出次指端,而交于手阳明;手阳明之支者,从缺盆上侠口鼻,而交于足阳明;足阳明之支者,别跗上,出大指端,而交于足太阴;足太阴之支者,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而交于手少阴;手少阴则直自本经少冲穴,而交于手太阳,不假支授,盖君者,出令者也。手太阳之支者,别颊上至目内眦,而交于足太阳;足太阳之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合腘中,下至小指外侧端,而交于足少阴。足少阴之支者,从肺出注胸中,而交于手厥阴;手厥阴之支者,从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于手少阳;手少阳之支者,从耳后出至目锐眦,而交于足少阳;足少阳之支者,从跗上入大趾爪甲出三毛,而交于足厥阴;足厥阴之支者,从肝别贯膈上注肺,而交于手太阴也。自寅时起,一昼夜,人之荣卫,则以五十度周于身,气行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运行血气,流通阴阳,昼夜流行,与天同度,终而复始也。”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093.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7/03/2024
下一篇 09/03/2024

相关推荐

  • 卷八·腹痛胀满门

      腹痛:内关三里阴谷阴陵复溜太溪昆仑陷谷行间太白中脘气海膈俞脾俞肾俞。   食不下:内关鱼际三里。   小腹急痛不可忍及小肠气,外肾吊,疝气,诸气痛,心痛:灸足大趾次指下中节横纹…

  • 卷一·缪刺论

      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   歧伯对曰:“夫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

  • 卷一·调经论

      黄帝问曰:“有余不足,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歧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

  • 卷五·八法交会八脉

      公孙二穴,父,通冲脉;内关二穴,母,通阴维脉。合于心、胸、胃。   后溪二穴,夫,通督脉;申脉二穴,妻,通阳蹻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   临泣二穴,男,通…

  • 卷九·医案(杨氏)

      乙卯岁,至建宁滕柯山,母患手臂不举,背恶寒而体倦困,虽盛暑喜穿棉袄,诸医俱作虚冷治之。余诊其脉沉滑,此痰在经络也。余针肺俞、曲池、三里穴,是日即觉身轻手举,寒亦不畏,棉袄不复着…

  • 卷九·灸疮膏法;洗灸疮;灸后调摄法

      灸疮膏法   用白芷、金星草、淡竹叶、芩、连、乳香、当归、川芎、薄荷、葱白等,炒铅粉、香油煎膏贴。如用别膏不对症。倘疮口易收,而病气不得出也。如用别物,干燥作疼,亦且不便。  …

  • 卷十·小儿针

      《小儿针》(针用毫针,艾炷如小麦,或雀粪大)   《宝鉴》曰:“急慢惊风,灸前项。若不愈,灸攒竹,人中各三壮。”或谓急惊属肝,慢惊属脾,《宝鉴》不分。灸前顶,攒竹二穴,俱太阳、…

  • 卷六·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经穴主治   《内经》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

  • 卷八·疮毒门

      疔疮生面上与口角:灸合谷。   疔疮生手上:曲池(灸)。   疔疮生背上:肩井三里委中临泣行间通里少海太冲。   瘰疬:少海(先针皮上,候三十六息,推针入内,须定浅深,追核大小…

  • 卷五·流注图

      足少阳胆之经,甲主,与巳合,胆引气行。   甲戌时开胆为井金。   丙子时,小肠荥水。   戊寅时,胃俞木,并过胆原丘墟,木原在寅。   庚辰时,大肠经火。   壬午时,膀胱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