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刺志论

  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

  歧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帝曰:“如何而反?”

  歧伯曰:“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小血多,此谓反也。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102.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7/03/2024
下一篇 09/03/2024

相关推荐

  • 卷七·经外奇穴(杨氏)

      内迎香:二穴。在鼻孔中。治目热暴痛,用芦管子搐出血最效。   鼻准:二穴,在鼻柱尖上,专治鼻上生酒醉风,宜用三棱针出血。   耳尖:二穴,在耳尖上,卷耳取尖上是穴。治眼生翳膜,…

  • 卷八·疟疾门

      疟疾:百会经渠前谷。   温疟:中脘大椎。痎疟:腰俞。   疟疾发寒热:合谷液门商阳。   痰疟寒热:后溪合谷。   疟疾振寒:上星丘墟陷谷。   头痛:腕骨。   寒疟:三间…

  • 卷一·九刺应九变论

      歧伯曰:“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一曰输刺者,刺诸经荣输、脏腧也。二曰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腧也。三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四曰络刺者,刺小络血脉也。五曰分刺者,刺分肉…

  • 卷九·名医治法(聚英)

      疮毒   《原病式》曰:“凡人初觉发背,背欲结未结,赤热肿痛,先用湿纸复其上,立候之,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取大蒜切成片,如三铜钱厚,安于头上,用大艾炷灸三壮,即换一蒜片…

  • 卷二·标幽赋(杨氏注解)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   劫病之功,莫捷于针灸。故《素问》诸书,为之首载,缓、和、扁、华,俱以此称神医。盖一针中穴,病者应手而起,诚医家之所先也。近世此科几于绝传,良为可叹!经…

  • 卷一·十二刺应十二经论

      歧伯曰:“凡刺有十二,以应十二经。一曰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二曰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也。三曰…

  • 卷五·八法逐日干支歌

      甲己辰戌丑未十,乙庚申酉九为期,丁壬寅卯八成数,戊癸巳午七相宜,丙辛亥子亦七数,逐日支干即得知。

  • 卷三·杂病十一穴歌

      攒竹丝空主头疼,偏正皆宜向此针。更去大都除泻动,风池针刺三分深。   曲池合谷先针泻,永与除疴病不侵。依此下针无不应,管教随手便安宁。   头风头痛与牙疼,合谷三间两穴寻。更向…

  • 卷九·捷要灸法(医学入门)

      鬼哭穴:治鬼魅狐惑,恍惚振噤。以患人两手大指,相并缚定,用艾炷于两甲角及甲后肉四处骑缝,着火灸之,则患者哀告:我自去。为效。   灸卒死:一切急魇暴绝,灸足两大趾内,去甲一韭叶…

  • 卷六·十四经脉长短尺寸

      手之六阳经脉,从手至头,长五尺,共计五六合三丈。   手之六阴经脉,从胸走手,长三尺五寸,共计三六一丈八尺,五六合三尺,合二丈一尺。   足之六阳经脉,从头走至足,长八尺,共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