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

牛蒡子
(《本草图经》)

【异名】恶实(《别录》),鼠粘子(《本草图经》),黍粘子(《珍珠囊》),大力子(《卫生易简方》),蝙蝠刺(《纲目》),毛然然子、黑风子(《青海药材》),毛锥子(《贵州民间方药集》),粘苍子(《辽宁主要药材》),鼠尖子、弯巴钩子、万把钩(《江苏植药志》),大牛子(《山西中药志》),牛子(《陕西中药志》)。

【来源】为菊科植物牛蒡的果实。

【植物形态】牛蒡,又名:鼠粘草(《别录》),夜叉头(《救荒本草》),蒡翁菜、便牵牛(《纲目》),饿死囊中草(《医林纂要》),象耳朵、老母猪耳朵、疙瘩菜,老鼠愁、鼠见愁。
二年生草本,高1~1.5米,上部多分枝。根生叶丛生,茎生叶互生;叶大,有长叶柄,表面有纵沟;叶片广卵形或心脏形,下部的叶长40~50厘米,宽30~40厘米,在茎上部的叶逐渐变小,先端钝圆而具一小尖头,基部心脏形,边缘稍带波状或呈齿牙状,上面深绿色,光滑,下面密生灰白色短绒毛。头状花序丛生,着生于枝端,排列成伞房状,直径2~4厘米;花梗长3~7厘米,表面有浅沟,密生细柔毛;总苞球形,由多数覆瓦状排列之苞片组成,苞片披钊彬或线形,基部密接,先端延长而成针状,末端钩曲,着生多数简状两性花;花冠先端5浅裂,裂片呈狭长三角形,下部连合成筒状;雄蕊5,生在花冠筒内上部,与裂片互生,花丝分离,花药连合成筒,围绕在花柱四周;子房椭圆形,下位,1室,顶端圆盘状,盘上着生分离的白色冠毛,花柱细长,柱头2分叉。瘦果略呈弯曲之长倒卵形,灰褐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
分布全国各地。一般为栽培品。

本植物的根(牛蒡根),茎叶(牛蒡茎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8~9月果实成熟时,分批采集。晒干,打出果实,除去杂质,再晒至全干。生用或炒黄用。

【药材】瘦果呈长扁卵形,长约6毫米,中部直径约3毫米。外皮灰褐色,有数条微突起的纵纹,中间一条较明显,全体有稀疏的斑点,又似致密的网纹.一端略窄,微弯曲,顶上有一浅色小点;另一端钝圆,稍宽,有一小凹窝。纵面稍隆起,边缘光圆而厚。外皮较坚硬,破开后种仁两瓣,灰白色,富有油性。无臭,味微苦。以粒大、饱满、外皮灰褐色者佳。

主产河北,吉林、辽宁、浙江、黑龙江等地。此外,四川,河南、湖北、陕西等地亦产。以东北产量较大,浙江所产品质较优。

【化学成分】 含牛蒡甙、牛蒡酚A、B、脂肪油等。

【炮制】牛蒡子:拣去杂质,筛去泥屑。炒牛蒡子:取净牛蒡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鼓起,外面呈微黄色并略有香气,取出,放凉。

《雷公炮炙论》:"凡使恶实,采之净拣:勿令有杂子,然后用酒拌蒸,待上有薄白霜重出,用布拭上,然后焙干,别捣如粉用。"

【性味】辛苦,凉。

①《别录》:"味辛,平。"

②《本草拾遗》:"味苦。"

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要》:辛,温。"

④《药品化义》:"辛,性寒。"

【归经】入肺、胃经。

①《本草经疏》:"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②《药品化义》:"入肝、肺二经。"

【功用主治】疏散风热,宣肺透疹,消肿解毒。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风疹作痒,痈肿疮毒。

①《别录》:"明目补中,除风伤。"

②《药性论》:"除诸风,利腰脚,又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

③《食疗本草》:"炒过末之,如茶煎三匕,通利小便。"

④《本草拾遗》:"主风毒肿,诸痿。"

⑤《医学启源》:"消利咽膈。《主治秘要》:润肺散气。"

⑥李杲:"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气。"

⑦《纲目》:"消斑疹毒。"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散剂。外用:煎水含漱。

【宜忌】《本草经疏》:"痘疮家惟宜于血热便秘之证,若气虚色白大便自利或泄泻者,慎勿服之。痧疹不忌泄泻,故用之无妨。痈疽已溃,非便秘不宜服。"

【选方】①疏风壅涎唾多,咽膈不利:牛蒡子(微炒)、荆芥穗各一两,甘草(炙)半两。并为末,食后夜卧,汤点二钱服,当缓取效。(《本草衍义》)

②治喉痹:牛蒡子六分,马蔺子八分.上二味捣为散,每空腹以暖水服方寸匕,渐加至一匕半,日再。(《广济方》)

③治风热闭塞咽喉,遍身浮肿: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熟,杵为末,热酒调下一钱匕。(《经验方》)

④治风热客搏上焦,悬痈肿痛:恶实(炒)、甘草(生)各一两。上为散,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六分,旋含之,良久咽下。(《普济方》启关散)

⑤治瘄疹不起透:牛蒡子(研细)五钱,柽柳煎汤,调下立透。(《本草汇言》)

⑥治皮肤风热,遍身生瘾疹:牛蒡子、浮萍等分。以薄荷汤调下二钱,日二服。(《养生必用方》)

⑦治风肿斑毒作痒:牛蒡子、玄参、僵蚕、薄荷各五钱。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方脉正宗》)

⑧治痰厥头痛:旋覆花一两,牛蒡子一两(微炒)。上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侯,以腊面茶清调下一钱。(《圣惠方》)

⑨治头痛连睛,并目昏涩不明:牛蒡子、苍耳子、甘菊花各三钱。水煎服。(《方脉正宗》)

⑩治风热成历节,攻手指作赤肿麻木,甚则攻肩背两膝,遇暑热或大便秘即作:牛蒡子三两(隔纸炒),新豆豉(炒),羌活(去芦)各一两,干生地黄二两半,黄耆一两半(蜜炙)。上为细末,汤调二钱服,空心食前,日三服。(《本事方》牛蒡子散)

⑾治头面风热,或颈项痰毒,风热牙痈:牛蒡子、薄荷、荆芥、山栀、丹皮、石斛、元参、夏枯草,水煎服。(《疡科心得集》牛蒡解肌汤)

⑿治风龋牙痛:牛蒡子炒,煎水含漱吐之。(《延年方》)

⒀治吹乳:鼠粘子加麝、酒吞下。(《袖珍方》)

⒁治便痈:鼠粘子三钱炒,细末,入蜜一匙,净朴硝一匙,温酒空心服。(《袖珍方》)

【临床应用】预防猩红热
取牛蒡子炒研成粉,过筛储存备用。2~5岁每次1克,5~9岁每次1.5克,10~15岁每次2克,成人每次3克,每天3次,饭后用温开水送服,共服2天。流行期间,除服药预防外,仍应注意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等。临床观察344例,发病者7名;服药后12天内未发病者,计327例,占98%。一般在接触后3日内服药预防效果较佳,6日后服药的预防效果不佳。如再次接触需重新再服1次。服药中未发现不良反应。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3839.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6/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羊角拗

    羊角拗(《中国药植志》) 【异名】羊角纽(《本草求原》),羊角藤、倒钓笔、羊角捩(《岭南采药录》),羊角扭、羊角藕(《中国药植志》),断肠草(《广西药植名录》);羊角柳(《广东中药…

  • 羊角纽花

    羊角纽花(《本草求原》) 【来源】为夹竹桃科植物羊角拗种子的丝状绒毛。植物形态详"羊角拗"条。 【功用主治】①《本草求原》:"止刀伤血。" ②《岭南采药录》:"外敷跌打。"

  • 喜树_喜树的用药禁忌_喜树是中药吗

    基础信息 别名:旱莲、水桐树、天梓树、野芭蕉、旱莲木、水漠子、南京梧桐、、水栗子、水冬瓜、秋青树、圆木、土八角、千丈树 性味:味苦;辛;性寒;有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结消症。主…

  • 青活麻_青活麻治什么病_青活麻是中药吗

    基础信息 别名:活麻、老虎麻、火麻 性味:苦;辛;性温;小毒 功能主治:祛风湿;平肝镇惊;止痒;解毒。主风湿痹痛;小儿惊风;产后抽风;高血压;荨麻疹;毒蛇咬伤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

  • 柳叶_柳叶可以食用吗_柳叶有毒性嘛

    基础信息 性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平肝;止痛;透疹。主慢性气管炎;尿道炎;膀胱炎;膀胱结石;白浊;高血压;痈疽肿毒;烫火伤;关节肿痛;牙痛;痧疹;皮肤瘙痒 生长…

  • 鸡内金

    鸡内金(《本草蒙筌》)) 【异名】鸡毗胫里黄皮(《本经》),鸡肶胵(《本草经集注》),鸡肫内黄皮(《日华子本草》),鸡肫皮(《滇南本草》),鸡黄皮(《现代实用中药》),鸡食皮(《河…

  • 金纳香

    金纳香(《四川常用中草药》) 【异名】牛虱子。 【来源】为椴树科植物长钩刺蒴麻的根和叶。 【植物形态】长钩刺蒴麻落叶半灌木,高约1米。分枝有淡黄色星状毛。叶卵形、狭卵形或披针形,长…

  • 蛇根木_蛇根木的副作用_蛇根木是中药吗

    基础信息 别名:蛇草根、蛇根、印度蛇木、印度蛇根草、印度萝芙木 性味:苦;性凉 功能主治:降血压。主高血压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夹竹桃科植物蛇根木的根和茎叶。 原形态:灌木…

  • 紫菀_紫菀的功效与作用_紫菀怎么入药

    基础信息 别名:青菀、紫葥、返魂草根、夜牵牛、紫菀茸、关公须 性味:味苦;辛;性温 功能主治:润肺下气;化痰止咳。主咳嗽;肺虚劳嗽;肺痿肺痈;咳吐脓血;小便不利 生长采收 来源:药…

  • 狼尾巴花

    狼尾巴花(《陕西中草药》) 【异名】狼尾珍珠菜、狼巴草、红丝毛、酸溜子(《陕西中草药》),重穗排草(《中国经济植物志》)。 【来源】为报春花科植物重穗珍珠菜的带根全草。 【植物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