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木

苏木
(《医学启源》)

【异名】苏枋(《南方草木状》),苏方(《肘后方》),苏方木(《唐本草》),窊木(《诸蕃志》),棕木(《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赤木(《兽医国药及处方》),红柴(《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豆科植物苏木的干燥心材。

【植物形态】苏木
常绿小乔木,高可达5~10米。树干有小刺,小枝灰绿色,具圆形凸出的皮孔,新枝被微柔毛,其后脱落。叶为2回双数羽状复叶,全长达30厘米或更长;羽片对生,9~13对,长6~15厘米,叶轴被柔毛;小叶9~16对,长圆形,长约14毫米,宽约6毫米,先端钝形微凹,全缘,上面绿色无毛,下面具细点,无柄;具锥刺状托叶。圆锥花序,顶生,宽大多花,与叶等长,被短柔毛;花黄色,径10~15毫米;萼基部合生,上部5裂,裂片略不整齐;花瓣5,其中4片圆形,等大,最下1片较小,上部长方倒卵形,基部约1/2处窄缩成爪状;雄蕊10,花丝下部被棉状毛;子房上位,1室。荚果长圆形,偏斜,扁平,厚革质,无刺,无刚毛,顶端一侧有尖喙,长约7.5厘米,直径约3.5厘米,成熟后暗红色,具短茸毛,不开裂,含种子4~5。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分布广西、广东、台湾、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采集】全年可采。除去外皮及边材,取心材,晒干。

【药材】干燥心材呈圆柱形,有的连接根部,呈不规则稍弯曲的长条状,长8~100厘米,直径3~10厘米。表面暗棕色或黄棕色,可见红黄色相间的纵走条纹,有刀削痕及细小的凹入油孔。横断面有显著的年轮,有时中央可见黄白色的髓,并具点状闪光。质致密,坚硬而重,无臭,味微涩。将本品投入热水中,水染成鲜艳的桃红色,加醋则变为黄色,再加碱又变为红色。以粗大、坚实、色红黄者为佳。
苏木刨片为不规则的长条形,厚约0.5毫米,宽狭不一,通常宽约1厘米左右,全体呈红黄色或黄棕色,少数带有黄白色的边材;表面有纵纹。质脆,易断。
产于广西、云南、台湾、广东(海南岛)、四川等地。

【化学成分】木部含无色的原色素-巴西苏木素约2%。巴西苏木素遇空气即氧化为巴西苏木红素。另含苏木酚,可做有机试剂,检查铝离子。又含挥发油,油的主要成分为水芹烯及罗勒烯。还含鞣质。

【药理作用】①对心血管的作用
在蟾蜍下肢灌流时,苏木水能使血管轻度收缩;以后用亚硝酸钠也不能使血管扩张。如先用亚硝酸钠,再用苏木才同样不能使血管收缩。在离体蛙心标本上,适量苏木水能使收缩力增强,并可使由枳壳煎剂减弱的心收缩力有所恢复。还能解除水合氯醛、奎宁、毛果芸香碱、毒扁豆碱、尼可丁等对离体蛙心的毒性。

②中枢抑制作用
适量苏木水,用不同给药方法,对小鼠、兔、豚鼠均有催眠作用,大量尚有麻醉作用,甚至死亡。能对抗士的宁与可卡因的中枢兴奋作用。但不能对抗吗啡的兴奋性。

③抗菌作用
苏木煎液(1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伤寒杆菌作用较强,效价均达1:1600(纸碟法及试管法)。浸、煎剂对白喉杆菌、流感杆菌、副伤寒丙杆菌、弗氏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等作用显著,对百日咳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甲、乙杆菌及肺炎杆菌等亦有作用(试管法和平板法)。

④其他作用
苏木煎剂必须在10%以上对体外肝蛭才有效;试用于牛体内,抗肝蛭作用不确实。腹腔或皮下注射适量苏木水,可使犬呕吐与腹泻。无抗组织胺及减轻局部刺激作用。对离体子宫略有抑制,若与肾上腺素合用则作用明显。无解热作用。

同属植物鹰叶刺的核仁的醇提取物对麻醉动物有降压作用,并能抑制蛙心。苦味的树脂部分有中枢抑制、退热作用及对离体肠管的解痉作用,还有明显的杀虫(蚯蚓法)作用。对各种细菌,水-醇提取物及树脂部分也有某些抑制作用

【炮制】《雷公炮炙论》:"凡使(苏木),去上粗皮并节了……细锉了,重捣,拌细条梅枝蒸,从巳至申,出,阴干用。"

【性味】甘咸,平。

①《唐本草》:"味甘咸,平,无毒。"

②《本草拾遗》:"寒。"

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性凉,味微辛。"

④《汤液本草》:"甘而酸辛,性平。"

⑤《会约医镜》:"味甘辛咸,微温。"

【归经】入心、肝经。

①《纲目》:"三阴经血分。"

②《本草经琉》:"入足厥阴、手少阴、足阳明经。"

③《药品化义》:"入肝、胃、大肠三经。"

【功用主治】行血,破瘀,消肿,止痛。治妇人血气心腹痛,经闭,产后瘀血胀痛喘急,痢疾,破伤风,痈肿,扑损瘀滞作痛。

①《唐本草》:"主破血,产后血胀闷欲死者。"

②《本草拾遗》:"主霍乱呕逆及人常呕吐,用水煎服之。破血当以酒煮为良。"

③《海药本草》:"主虚劳血癖气壅滞;产后恶露不安,腹中搅痛;及经络不通,男女中风,口噤不语。宜细研乳头香细末方寸匕,酒煎苏方去滓调服,立吐恶物瘥。"

④《日华子本草》:"治妇人血气心腹痛,月侯不调及蓐劳。排脓止痛,消痈肿扑损瘀血,女人失音,血噤,赤白痢并后分急痛。"

⑤《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发散表里风气。""破死血。"

⑥李杲:"破疮疡死血,产后败血。"

⑦《医林篆要》:"补心散瘀,除血分妄作之风热。"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研末或熬膏。外用:研末撒。

【宜忌】血虚无瘀者不宜,孕妇忌服。

①《纲目》:"忌铁。"

②《本草经疏》:"产后恶霹已净,由血虚腹痛者不宜用。"

③《本经逢原》:"大便不实者禁用。"

【选方】①治妇人月水不通,烦热疼痛:苏枋木二两(锉),硇砂半两(研),川大黄(末)一两。上药,先以水三大盏,煎苏木至一盏半,去滓,入硇砂、大黄末,同熬成膏。每日空心,以温酒调下半大匙。(《圣惠方》苏枋木煎)

②治产后气滞作喘:苏木、人参、麦门冬,水煎服。(《妇科玉尺》苏木汤)

③治产后血运,腹闷,气喘急欲死:苏枋木(末)二两,荷叶(炙)一枚,芍药一两半,桂(去粗皮)一两,鳖甲(去裙襕,醋炙)一两半。上五味,锉如麻豆大,以水五盏,藕汁一合。同煎取二盏,去滓,入红雪一两,分温二服,粥食前,如人行三、五里再服。(《圣济总录》苏枋饮)

④治血晕:苏木五钱,煎水,加童便一杯,顿服。(《陆川本草》)

⑤治被打伤损,因疮中风:苏木(槌令烂,研)二两。用酒二升,煎取一升。分三服,空心、午时、夜卧各一服。(《圣济总录》苏木酒)

⑥治破伤风:苏枋木不拘多少,捣罗为细散。每服三钱匕,酒调服之。(《圣济总录》独圣散)

⑦治指断,亦治其余皮肤刀矢伤:真正沉重苏木,为细末,敷断指间,外用蚕茧包缚完固。(《摄生众妙方》接指方)

⑧治偏坠肿痛:用苏木二两,好酒一壶。煮熟频饮。(《濒湖集简方》)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4302.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6/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黄大豆_黄大豆的禁忌_黄大豆的药用价值

    基础信息 别名:黄豆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健脾利水;宽中导滞;解毒消肿。主食积泻痢;腹胀食呆;疮痈肿毒;脾虚水肿;外伤出血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大豆Gycine…

  • 四季青

    【中文名】:四季青【类别】:叶类【英文名】:PurpleflowerHollyLeaf【别名】:红冬青、大叶冬青。 【来源】为冬植物冬青llexchinensisSims的叶。 【…

  • 慕荷

    慕荷(《四川中药志》) 【异名】黄药子、索骨丹、老汉求(《陕西中药志》),猪屎七、秤杆七、老蛇盘、天蓬伞、红苕七、麻鹞子、红药子、金毛狗(《陕西中草药》)。 【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

  • 小万年草

    小万年草(《贵州草药》) 【异名】石豆瓣。 【来源】为景天科植物小万年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小万年草多年生草本。茎细弱,肉质,不实枝匍匐,结实枝直立或倾斜,高10厘米左右,微带紫…

  • 五气朝阳草_五气朝阳草是中药吗_五气朝阳草的功效与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追风七、见肿消、追风草、乌金丹、水杨梅、龙须草、萝卜叶、绿水草、草本水杨梅、老五叶、海棠菜、蓝布正、状晕药、路边青 性味:苦、辛;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 马尾伸筋_马尾伸筋是龙须草吗_马尾伸筋的功能主治

    基础信息 别名:大伸筋、百部伸筋、水摇竹、伸筋草、龙须草、牛尾伸筋、牛尾节、牛尾卷、水球花、大叶伸筋、牛尾菜、分筋草、蓝绣球 性味:苦;平 功能主治:壮筋骨;利关节;活血止痛。主腰…

  • 天南星

    天南星(《本草拾遗》) 【异名】虎掌(《本经》),半夏精(侯宁极《药谱》),蛇头天南星(《履巉岩本草》),南星、虎掌南星、虎膏(《纲目》),蛇芋(《植物名实图考》),蛇包谷(《昆明…

  • 青葙

    青葙(《本经》) 【异名】草蒿、萋蒿(《本经》),昆仑草(《唐本草》),野鸡冠、鸡冠苋(《纲目》),狼尾巴果、鸡冠菜、土鸡冠(《江苏植药志》),狐狸尾、指天笔(《南宁市药物志》),…

  • 虾须豆

    虾须豆(《广西中药志》) 【异名】土甘草(《广西中药志》)。 【来源】为豆科植物干花豆的根或叶。 【植物形态】干花豆直立灌木,高可达1米。幼枝密生锈色短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

  • 宽叶独行菜

    宽叶独行菜(《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异名】大辣辣、止痢草。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宽叶独行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宽叶独行菜多年生草本,高0.3~1.2米。茎直立,中上部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