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_薤白治什么病_薤白可以入药吗

基础信息

别名:薤根、藠子、野蒜、小独蒜、薤白头

性味:味辛;苦;性温

功能主治:理气宽胸;通阳散结。主胸痹心痛彻背;胸脘痞闷;咳喘痰多;脘腹疼痛;泄痢后重;白带;疮疖痈肿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百合植物小根蒜、藠子、长梗薤白或天蓝小根蒜等的鳞茎。

原形态:1.小根蒜,多年生草本,高30-60cm。鳞茎近球形,直径0.7-1.5cm,旁侧常有1-3个小鳞茎附着,外有白色膜质鳞被,后变黑色。叶互生;叶苍绿色,半圆柱状狭线形,中空,长20-40cm,宽2-4mm,先端渐尖,基部鞘状抱茎。花茎单一,直立,高30-70cm,伞形花序顶生,球状,下有膜质苞片,卵形,先端长尖;花梗长1-2cm,有的花序只有很少的小花,而间以许多的肉质小珠芽,甚而全变不小株芽;花被片6,粉红色或玫瑰色;雄蕊6,比药被长,花丝细长,下部略扩大;子房上位,球形。蒴果倒卵形,先端凹入。花期5-6月,果期8-9月。2.藠头,与上种相似。主要区别为:鳞茎数枚聚生,狭卵状,直径1-1.5cm;鳞茎外皮白色或带红色,膜质,不破裂。叶基生,2-5枚;具3-5棱的圆柱状,中空,近与花葶长。花葶侧年,圆柱状,高20-40cm,总苞膜质,2裂宿存,伞形花序半球形,松散,花梗为花被的2-4倍长,具苞片;花淡紫色至蓝紫色,花被片6,长4-6mm,宽椭圆形至近圆形,钝头;花丝为花被片的2倍长,仅基生部合生并与花被贴生,内轮的基部扩大,两侧各具1齿,外轮的无齿;子房宽倒卵形,基部具3个有盖的凹穴;花柱伸出花被。花、果期10-11月。3.长梗薤白,植株无葱蒜味。鳞茎单生,卵球状或近球状,直径1-2cm;鳞茎外皮灰黑色,膜质,不破裂,内皮白色。叶圆柱状或近半圆状,中空,具纵棱,沿纵棱具细糙齿,等长于或长于花葶,宽1-3mm。伞形花序疏散;小花梗不等长,长7-11cm,基部具小苞片;花红色至紫红色;花被片基部彼此靠合成管状,花被片长7-10mm,子房每室具6胚珠。花果期7-9月。4.天蓝小根蒜,鳞茎近球形,直径1-2cm,基部常具外皮暗紫色的小鳞茎。鳞茎外皮暗灰色,纸质,不破裂,内皮白色,膜质。叶3-5枚,条形,背面具1条纵棱,有时为三棱状条形,干时常扭卷,比花葶短,宽2-5mm,到花期逐渐枯死;叶片和叶鞘光滑或沿纵脉具细糙齿。花葶高25-85cm;伞形花序球状或半球状,具多而密集的花,有时具珠芽;小花梗近等长,比花被片长2-6倍;花天蓝色,干后常变蓝紫色。花、果期6-8月。

生长环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山坡、丘陵、山谷或草地。3.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山坡、草地或海边沙地。4.生于海拔1100-2300m的较干旱山坡或草地上。资源分布:1.分布于除新疆、青海以外的全国各地。2.我国长江流域和南部各首区广泛栽培,鳞茎多供食用,也有野生者。3.分布于东北及河北。4.分布于新疆天山以北地区。

文献

出处:出自《本草图经》。1.《唐本草》:谨按,薤及韭类,叶不似葱。薤有赤白两种。2.《蜀本草》:《图经》云,薤白,形似韭而无实。山薤一名,茎叶相似,体性亦同,叶皆冬枯,春秋分莳。3.《纲目》:薤,八月栽根,正月分莳,宜肥壤。数枝一本,则茂而根大。叶状似韭,韭叶中实而扁,有剑脊;薤叶中空,似细葱叶而有棱,气亦如葱。二月开细花,紫白色,根如小蒜,一本数颗,相依而生。五月叶青则掘之,否

摘录:《中华本草》

各家论述:1.《本草图经》:凡用葱、薤,皆去青留白,云白冷而青热也,故断赤下方取薤白同黄柏煮服之,言其性冷而解毒也。2.《本草衍义》:《千金》治肺气喘急用薤白,亦取其滑泄也。3.《汤液本草》:下重者,气滞也,四逆散加此(薤白),以泄气滞。4.《本经逢原》:薤白,《本经》治金疮疮败,亦取辛以泄气,温以长肉也。5.《长沙解药》:肺病则逆,浊气不降,故胸膈痹塞;肠病则陷,清气不升,故肛门重坠。薤白,辛温通畅,善散壅滞,故痹者下达而变冲和,重者上达而化轻清。其诸主治:断泄痢,除带下,安胎妊,散疮疡,疗金疮,下骨鲠,止气痛,消咽肿,缘其条达凝郁故也。6.《本草求真》:薤,味辛则散,散则能使在上寒滞立消;味苦则降,降则能使在下寒滞立下;气温则散,散则能使在中寒滞立除;体滑则通,通则能使久痼寒滞立解。是以下痢可除,瘀血可散,喘急可止,水肿可敷,胸痹刺痛可愈,胎产可治,汤火及中恶卒死可救,实通气、滑窍、助阳佳品也。功用有类于韭,但韭则入血行气及补肾阳,此则专通寒滞及兼滑窍之为异耳。7.《本经》:主金疮疮败。8.《别录》:归于骨。除寒热,去水气,温中散结。诸疮中风寒水肿,以涂之。9.《千金.食治》:能生肌肉,利产妇。骨鲠在咽喉不下者,食之则去。10.《唐本草》:白者补而美,赤者主金疮及风。11.《食疗本草》:治妇人赤白带下。12.《本草拾遗》:调中,主久利不瘥,大腹内常恶者,但多者食之。13.《本草图经》:补虚,解毒。主脚气;煮与蓐妇饮之,易产。14.《本义衍义》:与蜜同捣,涂汤火伤。15.《用药心法》:治泄痢下重,下焦气滞。16.《纲目》:治少阴病厥逆泄痢,及胸痹刺痛,下气散血,安胎。温补助阳道。17.《本草备要》:利窍。治肺气喘急。18.《本经逢原》:捣汁生饮,能吐胃中痰食虫积。19.《岭南采药录》:和生盐捣烂敷疮;被铁针伤,留铁锈于肌肉,敷之可以吸出。能发散解表,健胃,开膈。20.《南京民间药草》:打烂外敷,治各种疮疖。另外取野菊花煎水内服。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5857.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茵陈蒿

    茵陈蒿(《本经》) 【异名】因尘(《吴普本草》),马先(《广雅》),茵蔯蒿(《雷公炮炙论》),茵陈(《本草经集注》),因陈蒿(《本草拾遗》),绵茵陈(《本经逢原》),绒蒿、细叶青蒿…

  • 马桑树皮

    马桑树皮(《贵州草药》) 【植物形态】马桑科植物马桑详"马桑叶"条。 【功用主治】治白口疮:鲜马桑皮五分,捣绒,用青布包好,含口内,五分钟后取出,隔时再含,一日数次。

  • 细辛

    【中药名称】细辛(《本经》) 【异名】小辛(《本经》),细草(《吴普本草》),少辛(《纲目》),独叶草、金盆草(《中药材手册》),山人参(江苏)。 【来源】为马兜铃科植物辽细辛或华…

  • 寒莓叶

    寒莓叶(《福建民间草药》)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寒莓的叶或全草。 【植物形态】寒莓(《本草会编》),又名:肺形草、水漂沙、寒刺泡、山火莓、大号刺波。常绿蔓生小灌木。茎常斜卧,高约3…

  • 皋芦_皋芦的功效_皋芦的副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过罗、拘罗、物罗、瓜芦、苦簦、苦艼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热除烦;止渴;明目。主烦热头痛;口渴;目昏;咽喉肿痛;淋痛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山茶科植物皋芦…

  • 蔊菜

    蔊菜(《纲目》) 【异名】辣米菜(《纲目》),野油菜(《分类草药性》),塘葛菜(《岭南采药录》),干油菜(《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石豇豆(《贵阳民间药草》),鸡肉菜、田葛菜(广州部…

  • 万丈深

    万丈深(《云南中草药选》) 【异名】马尾参、细草(《云南中草药选》),竹叶青、细叶万丈深、铁扫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刷把细辛(《贵州药植目录》),奶浆参、绿茎还阳参(《红河中…

  • 九仙草

    九仙草(《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别名】山柏枝、绿珊瑚、撒花一棵针、一棵松(《云南中草药》),九龙草、珍珠草、小星宿草(《昆明民间常用草药》),细须草、酒草(《云南中草药选》)。 …

  • 牡荆沥

    牡荆沥(《本草拾遗》) 【异名】牡荆汁(《登真隐诀》)。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牡荆的茎汁。植物形态详"牡荆子"条。 【制法】将新鲜荆木裁成尺余长之小段,两端架于砖上,其下以火烧之…

  • 朱砂根_朱砂根的功效和作用_朱砂根的好处

    基础信息 别名:紫金牛、凤凰肠、老鼠尾、平地木、石青子、凉伞遮金珠、铁伞、散血丹、浪伞根、金鸡爪、高脚罗伞、小罗伞、士丹皮、金锁匙、开喉箭、三条根、三两金、高茶风、铁凉伞、雪里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