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此易见也。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
  我考虑到疾病发展迅速,病情十分危急,要想在仓卒时间内寻求到辨证治疗的要领,是很难做到的,所以重新收集各种可与不可的诊治原则和方法,整理成可与不可诸篇。这与三阴三阳篇中相比,更容易查找。同时,还时有三阴三阳篇中没有的内容,也补充在可与不可各篇中。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发汗,躁不得眠。
  关脉濡而弱,寸脉反见微,尺脉反见涩。微主阳气不足,涩主阴血亏虚。阳气虚弱而又阴亏,就容易出现中风多汗、烦躁不安、形寒怕冷、四肢厥冷。阳虚发汗,就会引起亡阳,出现烦躁、不得安眠的变证。

  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
  脐右有气筑筑然跳动,是肺气虚,不能发汗。误发其汗,就会导致鼻衄、口渴、心中烦闷、喝水后立即吐出的变证。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目闰 。
  脐左有气筑筑然跳动,是肝气虚,不能发汗。误发其汗,就会引起头昏目眩、汗出不止、筋肉跳动的变证。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
  脐上有气筑筑然跳动,是心气虚,不能发汗。误发其汗,就会引起气向上冲撞、直至心下的变证。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运,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前。
  脐下有气筑筑然跳动,是肾气虚,不能发汗。误发其汗,就会导致汗闭不出、心中烦躁厉害、骨节疼痛、头目眩晕、怕冷、进食即吐、食物不能进的变证。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绝,手足厥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
  咽喉闭塞的病症,不能发汗。误发其汗,就会引起吐血、呼吸微弱、手足厥冷、想蜷曲而睡、不能自行温暖的变证。

  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源。
  凡是见到动数微弱脉象的,不能发汗。误发其汗,就会导致肠胃干燥,出现大便难以解出、心烦不安等变证。其表现虽然很象阳明府实证,但病源却根本不同。

  脉微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
  关部脉濡弱,寸部脉弦,尺部脉微。弦是阳气扰动于上,微是阴寒盛于下,这是上实而下虚,所以病人喜欢温暖。由于下焦阳气本虚,所以不能发汗。误发其汗,则更伤阳气,引起畏寒战栗、不能自行恢复的变证。

  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 日卒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虚而寒栗,咳而发汗,蜷而苦满,腹中复坚。
  咳嗽剧烈,频频吐出涎沫,咽喉干燥,小便不通畅,腹中感觉饥饿,心中烦躁不安,一昼夜一发,好象疟疾,但只有畏寒甚至寒战而没有发热,这是肺虚寒饮内停所致。如果把咳嗽当作表寒而发汗,就会引起身体蜷曲而卧、胸中满闷、腹中坚硬的变证。

  厥,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
  四肢厥冷、脉象紧的,是阳虚阴寒内盛,不能发汗。误发其汗,就会导致语声散乱、咽喉嘶哑、舌萎不用、发不出声音的变证。

  诸逆发汗,病微者难差;剧者言乱、目眩者死,命将难全。
  各种四肢厥冷证,不能发汗。误发其汗,病变轻的,难以治愈;病变重的,就会导致神昏语言错乱、目眩等变证,其生命难以保全。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汗出则四肢厥逆冷。
  咳嗽而小便通利,或小便自遗的,不能发汗。误发其汗,就会引起四肢厥冷的变证。

  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常微汗出自呕者,下之益烦,心中懊憹如饥;发汗则致痉,身强,难以屈伸;熏之则发黄,不得小便;灸则发咳唾。
  外感病,头痛,象皮毛复盖身上一样发热,表现象太阳中风证,经常微微出汗,呕吐。如果误用泻下法治疗,则发热更甚,心中烦闷异常,嘈杂似饥;如果用发汗法治疗,就会引起痉证,出现身体强直、难以屈伸的症状;如果误用火熏法,就会引起身体发黄、小便不通,病久就会出现咳嗽唾脓血。发汗,须让人手足及全身都有汗,且只能微微汗出,不能像流水一样大汗淋漓。巧妙发汗,常常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635.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2/03/2025
下一篇 04/03/2025

相关推荐

  • 卷二十四 序二

      夫前圣有作,后必有继而述之者,则其教乃得着于世矣。   医之道,源自炎黄,以至神之妙,始兴经方。继而伊尹以元圣之才撰成《汤液》,俾黎庶之疾疚咸遂蠲除,使万代之生灵普蒙拯济。后汉…

    伤寒论 03/03/2025
  • 卷十四 辨阴阳易阐煮劳复病证并治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裩散主之。  伤寒病后因男女交接而发生的阴阳易病,表现为身体沉重,气…

    伤寒论 03/03/2025
  • 卷二 平脉法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

    伤寒论 03/03/2025
  • 卷一 辨脉法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  问:脉象有阴脉阳脉之分,这是什么意思呢?   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

    伤寒论 03/03/2025
  • 卷二十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关脉濡而弱,寸脉反见…

    伤寒论 03/03/2025
  • 卷二十二 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

      此第十卷,第二十二篇,凡四十八证,前三阴三阳篇中,悉具载之。   此以下诸方,于随卷本证下虽已有,缘止以加减言之,未甚明白,似于览者检阅未便,今复校勘,备列于后:   桂枝加葛…

    伤寒论 03/03/2025
  • 卷十八 辨不可吐

      合四证,已具太阳篇中。

    伤寒论 03/03/2025
  • 卷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部拘紧不柔和,俯仰不能自如,无汗畏风的,用葛根汤主治。   葛根汤方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

    伤寒论 03/03/2025
  • 卷七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  问:病症有结胸,有脏结,它们的表现怎么样?   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答:胸脘部按之疼痛,寸部脉象浮,关部脉象沉,…

    伤寒论 03/03/2025
  • 卷十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病的主要症候特征是,腹部胀满,呕吐,吃不进饮食,腹泻特别厉害,腹部时时疼痛。如果误用攻下,就会导致…

    伤寒论 03/0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