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_生姜有哪些好处_生姜哪些人不可以使用

基础信息

别名: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鲜生姜、蜜炙姜、生姜汁、姜

性味:味辛;性温

功能主治:散寒解表;降逆止呕;化痰止咳。主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原形态:姜,多年生草本,高50-80cm。根茎肥厚,断面黄白色,有浓厚的辛辣气味。叶互生,排成2列,无柄,几抱茎;叶舌长2-4mm;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5-30cm,宽1.5-2.2cm,先端渐尖,基部狭,叶革鞘状抱茎,无毛。花葶自根茎中抽出,长15-25cm;穗状花序椭圆形,长4-5cm;苞片卵形,长约2.5cm,淡绿色,边缘淡黄色,先端有小尖头;花萼管长约1cm,具3短尖齿;花冠黄绿色,管长2-2.5cm,裂片3,披针形,长不及2cm,唇瓣的中间裂片长圆状倒卵开,较花冠裂片短,有紫色条纹和淡黄色斑点,两侧裂片卵形,黄绿色,具紫色边缘;雄蕊1,暗紫色,花药长约9m,药隔附属体包裹住花柱;子房3室,无毛,花柱1,柱头近球形。蒴果。种子多数,黑色。花期8月。

生长环境分布:我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各少广为栽培。

文献

出处:出自1.《本草经集注》。2.《本草图经》:生姜,生犍为山谷及荆州、扬州。今处处有之,以汉、温、池州者为良。苗高二、三尺,叶似箭竹而长,两两相对,苗青,根黄,无花实。秋采根,于长流水洗过,日晒为干姜。3.《本草衍义》:生姜,治暴逆气,嚼三、两皂子大,下咽定,屡服屡定。初得寒热痰嗽,烧一块含啮之,终日间嗽自愈。暴赤眼无疮者,以古铜钱刮净姜上,取汁于钱唇点目,热泪出,今日点,来日愈。但小

摘录:《中华本草》

各家论述:1.成无己:姜、枣味辛甘,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药中用之,不独专于发散也。2.李杲:孙真人云,姜为呕家圣药。盖辛以散之,呕乃气逆不散,此药行阳而散气也。俗言上床萝卜下床姜,姜能开胃,萝卜消食也。3.《药性类明》:生姜去湿,只是温中益脾胃,脾胃之气温和健运,则湿气自去矣。其消痰者,取其味辛辣,有开豁冲散之功也。4.《医学入门》:姜,产后必用者,以其能破血逐瘀也。今人但知为胃药,而不知其能通心肺也。心气通,则一身之气正而邪气不能容,故曰去秽恶,通神明。丹溪云,留皮则冷,去皮则热。非皮之性本冷也,盖留皮则行表而热去,去皮则守中热存耳。5.《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点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姜,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蔬可茹,可果可药,其利溥矣。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不正之邪。按方广《心法附馀》云,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恶、干霍乱、一切卒暴之病,用姜汁与童便服,立可解散,盖姜能开痰下气,童便降火也。6.《本草经疏》:生姜所禀,与干姜性气无殊,第消痰、止呕、出汗、散风、祛寒、止泄、疏肝、导滞,则功优于干姜。7.《药品化义》:生姜辛窜,药用善豁痰利窍,止寒呕,去秽气,通神明。助葱白头大散表邪一切风寒湿热之症;合黑枣、柴、甘,所谓辛甘发散为阳,治寒热往来及表虚发热;佐灯心通窍利肺气,宁咳嗽;入补脾药,开胃补脾,止泄泻。8.《本草新编》:姜通神明,古志之矣,然徒用一二片,欲遽通明,亦必不得之数。或用人参,或用白术,或用石菖蒲,或用丹砂,彼此相剂,而后神明可通,邪气可辟也。生姜性散,能散风邪,伤风小恙,何必用桂枝,用生姜三钱捣碎,加薄荷二钱,滚水冲服,邪即时解散。或问生姜发汗,不宜常服,有之乎?曰,生姜四时皆可服,但不宜多服散气,岂特发汗哉。然而多服则正气受伤,少服则正气无害,又不可过于避忌坐视,而不收其功也。至于偶受阴寒,如手足厥逆,腹痛绕脐而不可止,不妨多用生姜,捣碎炒热,熨于心腹之外,以祛其内寒也。9.《本草从新》: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疗狐臭,搽冻耳。煨姜,和中止呕。煨姜,和中止呕,用生姜惧其散,用干姜惧其燥,惟此略不燥散。凡和中止呕,及与大枣并用,取其和脾胃之津液而和营卫,最为平妥。10.《本草经读》:仲景桂枝汤等,生姜与大枣同用者,取其辛以和肺卫,得枣之甘以养心营,合之能兼调营卫也。真武汤、茯苓桂枝汤用之者,以辛能利肺气,气行则水利汗止,肺为水之上源也。大小柴胡汤用之者,以其为少阳本经之药也。吴茱萸汤用之者,以其安阳明之气,阳明之气以下行为顺,而呕自止矣;少阴之气,上交阳明中土,而利亦止矣。若人只知其散邪发汗,而不知其有匡正止汗之功,每于真武汤、近效白术汤,辄疑生姜而妄去之,皆读书死于句下之过也。11.《本经》:去臭气,通神明。12.《别录》: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13.陶弘景: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湿寒热。14.《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和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壅隔,冷热气。15.《千金·食治》:通汗,去膈上臭气。16.《食疗本草》:除壮热,治转筋、心满。止逆,散烦闷,开胃气。17.《本草拾遗》:汁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18.《珍珠囊》:益脾胃,散风寒。19.《医学启源》:温中去湿。制厚朴、半夏毒。20.《日用本草》:治伤寒、伤风、头痛、九窍不利。入肺开胃,去腹中寒气,解臭秽。解菌蕈诸物毒。21.《会约医镜》:煨姜,治胃寒,泄泻,吞酸。22.《现代实用中药》:治肠疝痛有效。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6436.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直萼黄芩_直萼黄芩的功效与作用_直萼黄芩的副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半枝莲、滇紫花地丁、屏风草、小黄芩、兰花地丁 性味:味苦;微辛;性寒 功能主治:泻火平喘;解毒消肿。主肺热咳喘;热毒泻痢;肝炎;肠痈;痈疽肿毒;咽喉肿痛;走马牙疳;…

  • 橙子

    橙子(《食性本草》) 【异名】橙(《上林赋》),黄橙(张籍),金橙(苏轼),金球、鹄壳(《纲目》)。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香橙的果实。 【植物形态】香橙,又名:蟹橙。常绿小乔木,高…

  • 雀榕根

    雀榕根(《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桑科植物笔管榕的根。植物形态详"雀榕叶"条。 【功用主治】治乳痈,干根五钱,酒水煎服;另用鲜叶加冷饭捣烂外敷。

  • 白背叶2

    白背叶(《贵州草药》) 【异名】三条筋、三根筋、香叶、糯叶(《贵州草药》),湄潭台乌(《贵州药植目录》)。 【来源】为樟科植物峨嵋山胡椒的根和叶。 【植物形态】峨嵋山胡椒乔木或灌木…

  • 落葵

    落葵(《别录》) 【异名】薛葵、蘩露(《尔雅》),承露(《尔雅》郭璞注),天葵(《别录》),藤葵、胡燕脂(《开宝本草》),藤儿菜(《日用本草》),滑藤、西洋菜(《品汇精要》),御菜…

  • 白杨叶

    白杨叶 (《唐本草》) 【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山杨的叶。植物形态详"白杨树皮"条。 【功用主治】《纲目》:"治龋齿,煎水含漱。又治骨疽久发,骨从中出,频捣敷之。" 【选方】治臆疮腿:…

  • 水牛角-巴戟天

    【中药名称】巴戟天【拼音名】Shuiniujiao【英文名】CORMUBUBALI 【来源】本品为牛科动物水牛BubalusbubalisLinnaeus的角。  取角后,水煮,除…

  • 楤木叶

    楤木叶(《本草推陈》) 【异名】吻头(《本草拾遗》),树头菜(《本草推陈》)。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楤木的嫩叶。植物形态详"楤木白皮"条。 【功用主治】《本草推陈》:"治腹泻、痢疾…

  • 西瓜_西瓜有什么危害_西瓜有副作用嘛

    基础信息 别名:寒瓜、天生白虎汤 性味:味甘;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除烦;解暑生津;利尿。主暑热烦渴;热盛津伤;小便不利;喉痹;口疮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戎芦科植物西瓜的果瓤…

  • 小蓟

    【中文名】:小蓟(《本章经集注》) 【类别】:全草类 【异名】猫蓟(陶弘景),青刺蓟、千针草(《本草图经》),刺蓟菜(《救荒本草》),刺儿菜(《纲目抬遗》),青青菜、萋萋菜、枪刀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