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_酒服用禁忌_酒的功效

基础信息

性味:辛;甘;苦;温;有毒

功能主治:通血脉;行药势。主风寒痹痛;筋脉挛急;胸痹;心痛;脘腹冷痛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高梁、大麦、米、甘薯、玉米、葡萄等为原料酿制而成的饮料。

文献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1.孟诜:酒味苦,主百邪毒,行百药。中恶ZHU忤,热暖姜酒一碗服,即止。以大豆一升,熬令汁出,簸去灰尘,投二升酒中,朝朝服之,甚去一切风;妇人产后诸风,亦可服之。又熬鸡尿如豆淋酒法作,名曰紫酒,卒不语口偏者,服之甚效。2.《随息居饮食谱》:解烧酒毒,莱菔汁、青蔗浆随灌,绿豆研水灌,或以枳椇子煎浓汤灌。

摘录:《中华本草》

各家论述:1.《养生要集》:酒者,能益人,亦能损人。节其分剂而饮之,宣和百脉,消邪却冷也。若升员转久,饮之失度,体气使弱,精神侵昏。宜慎,无失节度。2.陶弘景:大寒凝海,惟酒不冰,明其热性,独冠群物,药家多须以行其势。人饮之使体弊神昏,是其有毒故也。3.《汤液本草》:酒能行诺经不止,与附子相同。味之辛者能散,味苦者能下,味甘者居中而缓也。为导引,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至极高分。若味淡者则利小便而速下。4.王好古:酒,古人惟以麦造曲酿黍,已为辛热有毒,况今之酝者加以乌头、巴豆、姜、桂之类大毒大热之药,以增其气味,益加辛热之余烈,岂不伤冲和,损精神,涸荣卫,竭天癸,夭人寿耶。5.《本草衍义补遗》:酒,《本草》止言其热而有毒,不言其湿中发热近于相火,大醉后振寒战栗者可见矣。又酒性善升,气必随之,痰郁于上,溺涩于下,肺受贼邪,金体火燥,恣饮寒凉,其热内郁,肺气得热,必大伤耗,其始也病浅,或呕吐,或自汗,或疼痒,或鼻齄,或自泄,或心脾痛,尚可散而出也;病深,或消渴,或内疸,为肺痿,为内痔,为鼓胀,为失明,为哮喘,为劳嗽,为癫,为难明之病,倘非具眼,未易处治,可不谨乎。6.汪颖《食物本草》:酒,人知戒早饮,而不知夜饮更甚,既醉既饱,睡而就枕,热壅伤心伤目,夜气收敛,酒以发之,乱其清明,劳其脾胃,惨湿生疮,动火助欲,因而以致病者多矣。7.《纲目》: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观行气,壮神御寒。若夫沉缅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败行,甚则丧躯陨命,其害可胜言哉。烧酒纯阳,毒物也,面有细花者为真。与火同性,得火即燃,同乎焰消,北入四时饮之,南人止暑月饮之。其味辛甘,升阳发散,其气燥热,胜湿祛寒,故能开拂郁而消沉积,通膈噎而散痰饮,治泄疟而止冷痛也。辛先入肺,和水饮之,则抑使下行,通调水道,而小便长白。热能燥金耗血,大肠受刑,故令大便燥结。与姜蒜同饮,即生痔也。若夫暑月饮之,汗出而膈快身凉;赤目洗之,泪出而肿消赤散,此乃从治之方焉。过饮不节,杀人顷刻。按刘克用《病机赋》云,有人病赤目,以烧酒人盐饮之,而痛止肿消,盖烧酒性走,引盐通行经络,使郁结开而邪热散,此亦反治劫剂也。8.《本草求真》:酒性种类甚多,然总由水谷之精,熟谷之液,酝酿而成,故其味有甘有辛,有苦有淡,而性皆主热。烧酒则散寒结,然燥金涸血,败胃伤胆。水酒借面酿酝,其性则热,酒借水成,其质则寒,少饮未至有损,多饮自必见害。如阴虚酷好,其脏本热力口以酒热内助,其热益增,不致逼血妄出不止。阳虚酷好,其脏本寒,加以酒寒内入,其害益甚,不致饱胀吞酸吐泻不止。糟冕跌伤,行瘀止痛,亦驱蛇毒,及冻疮。醇而无灰,陈久者良。9.《本经疏证》:世之于酒,不谓其引药性上行,即谓其引药性入血;不曰性热而驱寒,即曰性速能行气。然《别录》主治,不曰引药性,助药力,而曰行药势,岂吊以是药本治是病,特其机势不张,借此以行之耶?不曰解散邪毒,而曰杀百邪恶毒气,岂不以邪与毒之燥烈者受解散而不受杀,惟沉痼及积冷,非解散所能治者,必以此劫而行之耶?请以仲景之用酒言之,《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凡水酒台煮之汤三:炙甘草汤用酒七升,水八升;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酒水各六升;芎归胶艾汤,酒三升,水五升。即此可见补阴剂中,以此通药性之迟滞;散寒剂中以此破伏寒之凝结,而用之复有轻重之差矣。凡以下丸者五,下散者六:薯蓣丸、肾气丸、天雄散,是借以行补药之滞;九痛丸、赤丸、侯氏黑散,是借以通邪气之结;大黄?虫丸、土瓜根散,是借以逐隧道之涩;当归芍药散、当归散、白术散,是借以和血脉之壅矣。凡以洗药者三,则为抵当汤、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之大黄,是驶者复益之以驶,欲其过而不留,去病而不伤正耳。而去邪者,复有防己地黄汤之防己、防风、桂枝、甘草,渍四物,绞取其汁,合地黄汁服之,不取其助补剂之行,反取其增散药之烈,是欲其合散药,随补药以驱邪,仍不伤正也,红蓝花酒之但渍一味,寓驱风干行血之中,即行血于驱风之内,是欲其血和风自灭也。其用意微而情最曲屈者,莫如鳖甲煎丸之煎鳖甲为胶,合诸药成丸,下瘀血汤之煮丸而服,一则用于最先,一则用于极后,是则破?坚邪气者,欲其自内而外,去?瘕积血者,欲其自上而下,故其所取,有在药内,有在药外之别也。能源研乎此,可以知行药势之说矣。白酒,酒之新?者也,其色白,其味甘辛,其气轻扬,故为用在上焦之肺,而治胸痹。10.《随息居饮食谱》:烧酒,性烈火热,遇火即燃。消冷积,御风寒,辟阴湿之邪,解鱼腥之气。阴虚火体,切勿沾唇;孕妇饮之,能消胎气。汾州造者最胜。凡大雨淋身,及多行湿路,或久浸水中,皆宜饮此,寒湿自解;如陡患泄泻,而小溲清者,亦寒湿病也,饮之即愈。风寒入脑,久患头疼,及饮停寒积,脘腹久疼,或寒湿久痹,四肢酸痛,诸药不效者,以滴花烧酒频摩患处自愈。若三伏时将酒晒热,拓患处,效更捷。素患冻者,亦于三伏时晒酒涂患处,至冬不作矣。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7422.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角蒿_角蒿的功效与作用_角蒿的副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羊角草、羊角蒿、羊羝角棵、落豆秧、透骨草、草藤、大力草、野芝麻、老鹳嘴棵、鳖肚草、独角虎、羊犄角、鸡嘴儿、猪牙菜 性味:味辛;苦;性寒;小毒 功能主治:祛风湿;解毒…

  • 红药子

    红药子(《本草图经》) 【异名】红药、赤药(《本草图经》),朱砂七、黄药子、朱砂莲、猴血七、血三七、毛葫芦(《陕西中草药》)。 【来源】为蓼科植物毛脉蓼的块根。 【植物形态】毛脉蓼…

  • 桐木

    桐木(《纲目》)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木材。植物形态详"桐皮"条。 【化学成分】毛泡桐木部含泡桐素、异泡桐素、d-芝麻素、d-细辛素。幼枝含与丁香甙有关的、结构未明的…

  • 金线兰_金线兰是中药吗_金线兰可以入药吗

    基础信息 别名:金丝线、金耳环、鸟人参、金线虎头蕉、金线入骨消、金线莲、金钱草、金线石松、金石蚕、少年红、小叶金耳环、麻叶菜 性味:甘;凉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除湿解毒。主肺热咳血…

  • 蝌蚪

    蝌蚪(《本草拾遗》) 【异名】活师(《山海经》),蛞斗、活东(《尔雅》),虾蟆子、玄鱼、玄针(崔豹《古今注》),虾蟆儿(《本草拾遗》),聒子、虾蟆台、虾蟆粘(《尔雅翼》),悬针、水…

  • 鸦片_鸦片治什么病_鸦片的副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阿片、阿芙蓉 性味:苦;温;有毒 功能主治:涩肠;止痛;镇咳。主心腹痛;久泻;久痢;咳嗽无痰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罂粟科植物罂粟Papaversomnife…

  • 地瓜藤

    地瓜藤(《贵州民间方药集》) 【异名】地石榴(《滇南本草》),过江龙、土瓜(《草木便方》),野地瓜(《分类草药性》),地蜈蚣(《天宝本草》),牛马藤、过石龙(《贵州民间方药集》),…

  • 枫柳皮

    枫柳皮(《唐本草》) 【异名】枫杨皮(《湖南药物志》)。 【来源】为胡桃科植物枫杨的树皮。 【植物形态】枫杨,又名:柜柳(《尔雅》郭璞注),枫柳(《唐本草》),桦柳、鬼柳(《群芳谱…

  • 披麻草根_披麻草根可以入药吗_披麻草根有毒吗

    基础信息 别名:小棕包、天蒜、千张纸、大力王 性味:辛;苦;寒;大毒 功能主治:散瘀;止痛;催吐。主跌打损伤;骨折;风湿痹痛;癫闲痫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狭叶藜芦…

  • 地皮消_地皮消的食用方法_地皮消是如何帮助病人的

    基础信息 别名:地皮胶、刀口药、蛆药、一扫光、红头翁、岩威灵仙 性味:味微苦;辛;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痄腮;瘰疬;痈肿疮毒;跌打骨折;外伤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