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地黄_干地黄是生地还是熟地_干地黄和熟地黄一样吗

基础信息

别名:生地黄、原生地、干生地

性味:味甘;苦;微寒

功能主治:滋阴清热;凉血补血。主热病烦渴;内热消渴;骨蒸劳热;温病发斑;血热所致的吐血;崩漏;尿血;便血;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血少经闭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

原形态:地黄多年生草本,高10-40cm。全株被灰白色长柔毛及腺毛。根肥厚,肉质,呈块状,圆柱形或纺锤形。茎直立,单一或基部分生数枝。基生叶成丛,叶片倒卵状披针形,长3-10cm,宽1.5-4cm,先端钝,基部渐窄,下延成长叶柄,叶面多皱,边缘有不整齐锯齿;茎生叶较小。花茎直立,被毛,于茎上部呈总状花序;苞片叶状,发达或退化;花萼钟状,先端5裂,裂片三角形,被多细胞长柔毛和白色长毛,个脉10条;花冠宽筒状,稍弯曲,长3-4cm,外面暗紫色,里面杂以黄色,有明显紫纹,先端5浅裂,略呈二唇形;雄蕊4,二强,花药基部叉形;子房上位,卵形,2室,花后变1室,花柱1,柱头膨大。蒴果卵形或长卵形,先端尖,有宿存花柱,外为宿存花萼所包。种子多数。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长环境分布:生态环境:主要为栽培,亦野生于山坡及路边荒地等处。资源分布:河南、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北、辽宁、山西、陕西:内蒙古。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均有分布。

文献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摘录:《中华本草》

各家论述:1.《本草拾遗》:干地黄,《本经》不言生干及蒸干,方家所用二物别。蒸干即温补,生干即平宣。当依此以用之。2.《纲目》:今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亦各处随时兴废不同尔,地黄初生塌地,叶如山白菜而毛涩,叶面深青色,又似小芥叶而颇厚,不叉丫,叶中撺茎,上有细毛,茎梢开小筒子花,红黄色,结实如小麦粒,根长三、四寸,细如手指,皮赤黄色,如羊蹄根及葫萝卜根,曝干乃黑。生食作土气,俗呼其苗为婆婆奶。古人种子,今惟种根。王?《山居录》云,地黄嫩苗摘其旁叶作菜,甚益人。《本草》以二月、八月采根,殊未穷物性,八月残叶犹在,叶中精气,未尽归根,二月新苗已生,根中精气已滋于叶,不如正月、九月采者殊好,又与蒸曝相宜。......《本经》所谓干地黄者,乃阴干、日干、火干者,故又云生者尤良。《别录》复云生地黄者,乃新掘鲜者,故其性大寒。其熟地黄,乃后人复蒸晒者,诸家《本草》皆指干地黄为熟地黄,虽主治证同,而凉血补血之功稍异。干地黄,姜汁浸则不泥膈,酒制则不妨胃。3.《本草考汇》:地黄,《本经》主治,首举伤中,逐血痹,即继填骨髓,长肌肉,续绝筋。夫痹者,闭而不通也,随其血之不通而为病,如在目则赤,在齿则痛,在肉里则痈肿,在心则昏烦,在肺则咳血,壅遏而为身热,枯耗而为燥涩痿软,泛滥而为吐衄崩漏。血痹颇广,当各以类推之。逐者,俾其流通者也,性惟润下,功力到时,得二便通利,以为外侯。《千金方》黑膏,用治热积所成之斑。《肘后方》拌鸡蒸汁,用治寒积所成之疝,咸从血痹所生耳,血中有痹,则骨髓不满,肌肉不长,筋脉断绝,均谓伤中。若填满,若生长,若接续,皆克成血液之流通者也。4.《本草经疏》:干地黄,乃补肾家之要药,益阴血之上品。生地黄性大寒,凡产后恶食作泻,虽见发热恶露作痛,不可用,用则泄不止。胃气者,后天元气之本也,胃困则饮食不运,精血不生,虚热何自而退,故并当归忌之。凡见此证,宜多加炮姜、桂心、人参必自愈。凡阴虚咳嗽,内热骨蒸或吐血等候,一见脾胃薄弱,大便不实,或天明肾泄,产后泄泻,产后不食,俱禁用生地黄、当归,误则同于前辙,慎之。凡胸膈多痰,气道不利,升降窒塞,药宜通不宜滞,汤液中禁人地黄。5.《本经逢原》:干地黄,内专凉血滋阴,外润皮肤荣泽,病人虚而有热者宜加用之。戴元礼曰,阴微阳盛,相火炽强,来乘阴位,日渐煎熬,阴虚火旺之症,宜生地黄以滋阴退阳。浙产者,专于凉血润燥,病人元气本亏,因热邪闭结,而舌干焦黑,大小便秘,不胜攻下者,用此于清热药中,通其秘结最佳,以其有润燥之功,而无滋腻之患也。6.《本草经百种录》:地黄,专于补血,血补则阴气得和而无枯燥拘牵之疾矣。古方只有干地黄、生地黄,从无用熟地黄者。熟地黄乃唐以后制法,以之加入温补肾经药中,颇为得宜,若于汤剂及养血凉血等方,甚属不合。盖地黄专取其性凉而滑利流通,熟则腻滞不凉,全失其本性矣。又仲景《伤寒》一百十三方,惟复脉用地黄。盖伤寒之病,邪从外入最忌滋滞,即使用补,必兼疏拓之性者方可入剂,否则邪气向里,必有遗害。7.《本草正义》:地黄,能补养中土,为滋养之上品。《本经》主折跌绝筋者,即补血补伤之义也。主伤中者,即其补阴补血之功。气味和平,凡脏腑之不足,无不可得其滋养。《别录》之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补五脏内伤不足,皆即此旨。逐血痹者,则血不足而痹着不行,补养充足,自然流动洋溢,而痹者行矣。填骨髓,长肌肉,则充其补益之意而极言之。《别录》之所称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又即此义之引申耳。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则言其入煎剂,尤为流动活泼,所以积聚痹着皆除,此以补养为磨积之计,乃正气旺而病自退,非谓地黄滋补之药,竟能消积通痹也。生者尤良,则采取鲜新,其力尤足耳。《别录》又谓去胃中宿食,亦养其心而消化力充,可以运行宿滞,必非谓滋润厚腻之质,竟有消克之功,此宜看得灵活,不可泥煞字面。其治溺血,利大小肠者,甘寒清热,又能养阴,固通利二府热结之正治也。惟破恶血一层,似乎寒凉粘滞性质,必无破瘀导滞之功,然凡跌仆敲扑,肌肉血瘀,发肿青紫者,以鲜生地捣烂厚敷,自能去瘀消肿,活血定痛,知地黄去瘀自有天然作用,不可误认其腻滞物质,而遂疑古人之言。惟唐宋以降,破血逐瘀诸方,已无复采用及此者,盖亦嫌其厚腻有余,终非攻坚陷阵之将。8.《本经》: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9、《药性论》:补虚损,温中下气,通血脉,治产后腹痛,主吐血不止。10.《日华子本草》:治惊悸劳劣,心肺损,吐血,鼻衄,妇人崩中血晕,助筋骨。11.王好古:主心病,掌中热痛,痹气痿蹶,嗜卧,足下热而痛。12.《本草从新》:治血虚发热,常觉饥馁,倦怠嗜卧,胸膈痞闷;调经安胎。13.《本草乘雅半偈》:种植地黄之后,其土便苦,次年止可种牛膝,再二年可种山药,足十年上味转甜,始可复种地黄,否则味苦形瘦,不堪药也。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7872.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枸橘核

    枸橘核(《纲目》)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枸橘的种子。植物形态详"枸橘"条。 【化学成分】含柠檬烯0.09%、欧芹属素乙0.02%和少量佛手柑内酯,以及蔗糖、β-谷甾醇。还含脂肪油1…

  • 仙鹤草_仙鹤草是中药吗_仙鹤草可以入药吗

    基础信息 别名:鹤草芽、龙牙草、施州龙牙草、瓜香草、黄龙尾、铁胡蜂、金顶龙芽、老鹳嘴、子母草、毛脚茵、黄龙牙、草龙牙、地椒、黄花草、蛇疙瘩、龙头草、寸八节、过路黄、毛脚鸡、杰里花、…

  • 毛野丁香叶

    毛野丁香叶(《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异名】石楠叶(《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毛野丁香的叶。 【植物形态】毛野丁香小灌木,高约30厘米,揉之有臭气。茎直立,有棱…

  • 搜山虎

    搜山虎(《云南中草药》) 【来源】为茄科植物新莨菪的根。 【植物形态】新莨菪多年生草本,高约80厘米。根状茎粗壮。茎圆柱形,紫色。叶互生;卵圆形或椭圆形,长8~15厘米,宽3~7厘…

  • 大叶蛇总管_大叶蛇总管伤肝还是会护肝_大叶蛇总管的使用方法

    基础信息 别名:藿香、山薄荷、铁鞭角、蓝花柴胡、脉叶香茶菜 性味:味微辛;苦;性寒 功能主治:利湿和胃;解毒敛疮。主急性肝炎;消化不良;脓疱疮;湿疹;皮肤瘙痒;烧烫伤;毒蛇咬伤 生…

  • 一口红_一口红的功效_一口红有什么副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一口血 性味:味苦;涩;性凉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散瘀止血。主风湿痹痛;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皮肤皲裂;瘢痕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冬青科植物长梗冬青的叶和枝叶…

  • 小羊桃

    小羊桃(《贵州草药》) 【异名】羊奶奶。 【来源】为猕猴桃科植物紫果猕猴桃的根或果实。 【植物形态】紫果猕猴桃落叶缠绕灌木,高3米左右;外皮粗糙。叶互生,有柄,在短枝上半部的叶较密…

  • 羚羊肉

    羚羊肉(《本草拾遗》) 【来源】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等的肉。动物形态详"羚羊角"条。 【性味】《纲目》:"甘,平,无毒。" 【功用主治】①孟诜:"和五味子炒之,投酒中经宿,饮之,治筋…

  • 大麦苗_大麦苗的用药禁忌_大麦苗有毒吗

    基础信息 性味:甘;辛;寒 功能主治:利湿退黄;护肤剑疮。主黄疸;小便不利;皮肤皲裂;冻疮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大麦的幼苗。 原形态:大麦越年生草本。秆粗壮,光滑…

  • 南蛇竻根

    南蛇竻根(《南宁市药物志》) 【来源】为豆科植物南蛇竻的根,植物形态详"苦石莲"条。 【采集】全年可采。 【性味】《南宁市药物志》:"苦,寒,无毒。"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散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