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牡丹根_臭牡丹根服有什么禁忌_臭牡丹根的副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臭枫根

性味:辛苦;温

功能主治:行气健脾;祛风除湿;解毒消肿;降血压。主食滞腹胀;头昏;嘘咳;外痢脱肛;肠痔下血;淋浊带下;风湿痛;脚气;痈疽肿毒;漆疮;高血压病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马鞭草科植物臭牡丹的根。

原形态:灌木,高1-2m。植株有臭味。叶柄、花序轴密被黄褐色或紫色脱落性的柔毛。小枝近圆形,皮孔显着单叶对生;叶柄长4-17cm;叶片纸质,宽卵形或狼形,长8-20cm,宽5-15cm,先端尖或渐尖,基部心形或宽楔形,边缘有粗或细锯齿,背面疏生短柔毛和腺点或无毛,基部脉腋有数个盘状腺体。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密集,有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对性形的叶状苞片,长约3mm,早落或花时不落;小苞片披针形,长约1.8cm;花萼钟状,宿存,长2-6mm,有短柔毛及少数肋状腺体,萼齿5深裂,三角形或狭三角形形,长1-3mm;花冠淡红色、红色或紫红色,花冠管长2-3cm,先端5深裂,裂片倒卵形,长5-8mm;雄蕊4,与花柱均伸于花冠管外;子房4室。核果近球形,径0.6-1.2cm,成熟时蓝紫色。花果期5-11月。

生长环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500m以下的山坡、林缘、沟谷、路旁及灌丛中。资源分布:分布华北、西北、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西等地。

文献

出处:出自《植物名实图考》

摘录:《中华本草》

各家论述:1.《植物名实图考》:煎洗脚肿。煮乌鸡同食去头昏。亦治毒疮,消肿止痛。2.《草木便方》:清热,补气,健脾。治虚密骨蒸,气肿,黄疸,脚弱。3.《分类草药性》:健脾补气。治白浊,咳嗽。炖乌骨鸡服,大补中气。4.《天宝本草》:补肺肾两虚。治头晕。5.《贵州民间方药集》:为强壮剂。治虚弱,浮肿,消服胀,治腹痛。又可通经,治妇女血崩。6.《四川中药志》:治脚气,虚咳。7.《陕西中草药》:行气活血,祛风平肝,消肿解毒。治崩漏,白带,月经不调,头晕目眩,高血压,风湿疼痛,疝气,脱肛,痔疮,痢疾,痈疽疮毒,毒蛇咬伤。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8408.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萹蓄

    萹蓄(《本经》) 【异名】竹(《诗经》),萹竹(《本经》),萹茿(《说文》),畜辩、萹蔓(《吴普本草》),扁蓄(《局方》),地萹蓄、编竹(《履巉岩本草》),扁畜(《救荒本草》),粉…

  • 夜交藤

    夜交藤(《本经逢原》) 【异名】棋藤(《南京民间药草》),首乌藤(《江苏植药志》)。 【来源】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藤茎或带叶藤茎。植物形态详"何首乌"条。 【采集】带叶的藤茎,于夏、…

  • 安徽刺黄柏_安徽刺黄柏食用方法_安徽刺黄柏的功效与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黄柏、刺黄柏、三颗针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湿热痢疾;泄泻;黄疸;淋浊;带下;疮疡;咽喉肿痛;目赤肿痛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小檗…

  • 马刀肉

    马刀肉(《纲目》) 【来源】为竹蛏科动物长竹蛏的肉。原动物详"马刀"条。 【性味】姚可成《食物本草》:"甘,寒,无毒。" 【功用主治】①《纲目》:"同蚌。"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

  • 芜荑酱

    芜荑酱(《别录》) 【来源】为榆科植物大果榆的果实与面曲等加工制成的酱。植物形态参见"芜荑"条。 【制法】《纲目》:"造法与榆仁酱同。"(取芜荑仁水浸一伏时,袋盛,揉洗去涎,以蓼汁…

  • 狐肝

    狐肝(《本草图经》) 【来源】为犬科动物狐的肝,动物形态详"狐肉"条。 【功用主治】治破伤风,中风瘫痪,癫痫,心气痛。 ①《本草图经》:"烧灰以治风。" ②《纲目》:"烧灰,治风痼…

  • 藤五加_藤五加有什么医用功效_藤五加有副作用吗

    基础信息 性味:味辛;微苦;怀温 功能主治:祛风湿;通经络;强艋骨。主风湿痹痛;拘挛麻木,腰膝酸软,半身不遂;跌打损伤;水肿;皮肤温痒;阴囊湿肿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

  • 石龙芮

    石龙芮(《本经》) 【异名】苦堇(《尔雅》),水堇、姜苔,水姜苔(《吴普本草》),堇葵(《尔雅》郭璞注),彭根(《别录》),鹘孙头草(《履巉岩本草》),胡椒菜(《救荒本草》),鬼见…

  • 明党参

    【中文名】明党参(《饮片新参》) 【类别】根类 【异名】土人参、百丈光、天瓠(《证治准绳》),粉沙参,红党参(《本草从新》),金鸡爪(《本草求原》),山花(《中国药植志》),山萝卜…

  • 冬葵根

    冬葵根(《本草经集注》) 【异名】葵根(《本草经集注》),土黄耆(《滇南本草》)。 【来源】为锦葵科植物冬葵的根,详"冬葵子"条。 【性味】甘辛,寒。 ①《别录》:"味甘,寒,无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