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六 灵枢·五味

  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
  黄帝道:我想知道,食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它们进入五脏的情况各是怎样的呢?

  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伯高答:胃,是五脏六腑所需营养汇聚于其中的大海,水谷俱都进入胃中,五脏六腑都从它那里接受水谷所化的精微之气。饮食物中所含的五味,分别趋走于各自喜欢的一脏:酸味的食物首先进入肝,苦昧的首先进入心,甘味的首先进入脾,辛味的首先进入肺,咸味的首先进入肾。食物所化生的精微、液津,正常地流行而布散全身。营气和卫气旺盛、通畅而周流全身。余下的部分化成糟粕,自上而下依次传化而排出体外。

  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
  黄帝问:营气和卫气是如何运行的呢?

  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搏(别本作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伯高回答说:谷物起初入于胃中,其中所化精微,先由胃输出于上、中两焦,以灌注、滋养五脏,另外又分两路而行,一路就是营、卫之气的道路;另一路与吸入的清气结合而形成宗气集聚在胸中,称为气海,宗气由肺而出,沿着喉咙,呼则气出体外,吸则气入体内。人体从天吸收的清气与地之水谷所吸收的精气相合后,概括地说是分为三路(五脏之气、营卫之气、宗气)而滋养全身,而其摄入主要依靠水谷这一路,所以人如果半日不进水谷,就会感到气衰,一日不进水谷,就会感到气短。

  黄帝曰:谷之五味,可得闻乎?
  黄帝问:食物的五味,我能知道吗?

  伯高曰:请尽言之。五谷:糠(别本作秔,秔同粳,下同)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五色: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凡此五者,各有所宜。五宜:所言五色者,脾病者,宜食糠(被本作秔)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伯高说:请让我详细地讲述这些情况。五谷中,粳米味甘、芝麻味酸、大豆味咸、麦味苦、黄米味辛。五果中,枣子味甘、李子味酸、栗子味咸、杏子味苦、桃子味辛。五畜中,牛肉味甘、狗肉味酸、猪肉味咸、羊肉味苦、鸡肉味辛。五菜中,葵菜味甘、韭菜味酸、豆叶味咸、薤白味苦、葱味辛。在五色中,黄色与甘味相适宜,青色与酸味相适宜,黑色与咸味相适宜,赤色与苦味相适宜,白色与辛味相适宜。凡此五种颜色,各有其相适宜的味道。五宜,所谓五种适宜是指,脾脏病变,宜食粳米饭、牛肉、枣、葵菜等;心脏病变,宜食麦、羊肉、杏、薤白等;肾脏病变,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子、豆叶等;肝脏病变,宜食芝麻、狗肉、李子、韭菜等;肺脏病变,宜食黄米、鸡肉、桃子、葱。五脏病变的禁忌:肝脏病变禁忌辛味,心脏病变禁忌咸味,脾脏病变禁忌酸味,肾脏病变禁忌甘味,肺脏病变禁忌苦味。

  肝色青,宜食甘,糠(别本作秔)米饭、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脾黄色,宜食咸,大豆、猪肉、栗、藿皆咸。肺白色,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肝脏病变面色青,肝病苦急,宜食甘味食物以缓急,如粳米饭、牛肉,枣、葵菜都是甘味食物;心脏病变面色赤,心病苦缓,宜食酸味食物以收敛之,如狗肉、芝麻,李子、韭菜都是酸味食物;脾脏病变面色黄,宜食咸味食物,如大豆、猪肉、栗子、豆叶都是咸味食物;肺脏病变面色白,苦气上逆,宜食苦味食物以泄之,如麦子、羊肉、杏、薤白都是苦味食物;肾脏病变面色黑,肾病苦燥,宜食辛味食物以润泽之,如黄米、鸡肉、桃子、葱都是辛味食物。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991.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5/05/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卷六十八 灵枢·上隔

      黄帝曰: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虫为下膈,下膈者,食晬时乃出,余未得其意,愿卒闻之。  黄帝问:因为气机郁结在上,形成食后即吐的上膈症,我已经知道了。至于因虫积在…

  • 卷十六 灵枢·营气

      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  黄帝说:营气的道理,摄入谷物是最宝贵的。五谷入胃,经过…

  • 卷五十二 灵枢·卫气

      黄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干(别本作:入于)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

  • 卷十二 灵枢·经水

      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

  • 卷十 灵枢·经脉

      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知的通假字)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  雷公向黄帝问道:《禁脉》篇曾说,针刺的道理,首先是经脉,…

  • 卷五十八 灵枢·贼风

      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遮罩(别本作: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  黄帝问道:你经常讲到,人体发生疾病都是因为受到四…

  • 卷七十四 灵枢·论疾诊尺

      黄帝问岐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  黄帝问岐伯说:我想不经过望色、切脉,只诊察患者的尺肤部,就可以说出疾病的原因,从外表了解内里的变化,怎…

  • 卷六十五 灵枢·五音五味

      右徵与少徵,调右手太阳上。左商与左徵,调左手阳明上。少徵与大(别本作太)宫,调左手阳明上。右角与大(别本作太)角,调右手少阳下。大(别本作太)徵与少徵,调左手太阳上。众羽与少羽…

  • 卷五十七 灵枢·水胀

      黄帝问于岐伯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  黄帝问岐伯道:水胀、肤胀、鼓胀、肠覃与石水等病症,如何进行鉴别呢?   岐伯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

  • 卷七 灵枢·官针

      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别本作反)为大脓。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