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八 灵枢·上隔

  黄帝曰: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虫为下膈,下膈者,食晬时乃出,余未得其意,愿卒闻之。
  黄帝问:因为气机郁结在上,形成食后即吐的上膈症,我已经知道了。至于因虫积在下所形成的下膈症,下膈症的表现是食后经过一天左右才吐出,我还不甚了解其中的道理,我想尽快地知道其中的道理。

  岐伯曰: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流于肠中,流于肠中则虫寒,虫寒则积聚,守于下管,则肠胃充郭,卫气不营,邪气居之。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管虚,下管虚则邪气胜之,积聚以留,留则痈成,痈成则下管约。其痈在管内者,即而痛深;其痈在外者,则痈外而痛浮,痈上皮热。
  岐伯答道:喜怒不能适度,饮食不加节制,衣着不能随气候变化增减,时而衣少身寒,时而衣多过暖,以致损伤了胃气;胃如受寒,则寒汁流于肠内;寒汁流肠内,则肠内寄生虫感觉寒冷;虫觉寒冷,就会拥挤在一起,聚守于下脘部,因而使肠胃充满、张大,以致卫气不能营运护养,而邪气留止其中。人吃进东西,虫即上而取食;虫上而取食,则下脘虚空;下脘虚空,则邪气占了上风,积聚而滞留不去;邪气滞留,就形成为痈;痈成,则下脘收束。其痈在下脘之内的,一经碰触,则疼痛剧烈;其痈在下脘之外的,则痈外显而痛轻,痈上的皮肤发热。

  黄帝曰:刺之奈何?
  黄帝问:下膈症怎样用针刺治疗呢?

  岐伯曰:微按其痈,视气所行,先浅刺其傍,稍内益深,逐(别本作还)而刺之,毋过三行,察其沉浮,以为深浅。已刺必熨,令热入中,日使热内,邪气益衰,大痈乃溃。伍以参禁,以除其内;恬憺无为,乃能行气。后以咸苦化谷,乃下矣。
  岐伯答道:针刺的方法是,应当用手轻轻地按摩痈肿的部位,以观察痈肿部位的大小和病气发展的动向,先浅刺痈肿周边,再逐渐深刺,如此反复行针但不要超过三次,进针的深浅,要根据病位的深度来决定。针刺后必须使用温熨法,使热气直达体内,只要使阳气日渐温通,邪气日趋衰退,内痈就会溃散。上述治疗要综合参依日月四时等气候情况及患者身体内部的状况,注意不要违犯针刺的禁忌,用泻法排除体内郁结的邪气;同时患者本人也须保持心境的安恬澹泊,这样才能使正气畅行。然后再服用含有酸味、苦味的食品、药物以助谷物的消化,则痈即除去,下膈症愈。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979.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5/05/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卷七十五 灵枢·刺节真邪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节,奈何?  黄帝向岐伯问道:我听说刺法有五节之分,具体内容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固有五节,一曰振埃,二曰发矇,三曰去爪,四曰彻衣,五曰解惑。  …

  • 卷七十 灵枢·寒热

      黄帝问于岐伯曰: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生?  黄帝问岐伯道:发寒、发热的瘰疬症,多发生在颈部和腋下,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曰:此皆鼠瘘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 …

  • 卷十七 灵枢·脉度

      黄帝曰:愿闻脉度。  黄帝说:我想知道人体经脉的长度。   岐伯答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

  • 卷六十五 灵枢·五音五味

      右徵与少徵,调右手太阳上。左商与左徵,调左手阳明上。少徵与大(别本作太)宫,调左手阳明上。右角与大(别本作太)角,调右手少阳下。大(别本作太)徵与少徵,调左手太阳上。众羽与少羽…

  • 卷五十八 灵枢·贼风

      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遮罩(别本作: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  黄帝问道:你经常讲到,人体发生疾病都是因为受到四…

  • 卷六十九 灵枢·忧患无言

      黄帝问于少师曰: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何气出行,使音不彰?愿闻其方。  黄帝问少师道:有人突然因忧愁恨怒,引起张口说话但不能发音,是人体内哪条通道被阻塞了?又是哪…

  • 卷四十四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黄帝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温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余知其然也。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  黄帝说:各种疾病的发生,都是由…

  • 卷五十六 灵枢·五味

      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  黄帝道:我想知道,食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它们进入五脏的情况各是怎样的呢?   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

  • 卷二十四 灵枢·厥病

      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泻头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厥头…

  • 卷五 灵枢·根结

      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发于秋冬,阳气少而阴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故茎叶枯槁,湿雨下归,阴…